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思考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day_rect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意识。提问能引领学生有效思考甚至深度思考,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笔者基于数学学科的特性,结合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认为提高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有三大原则。
  一、确保问题具有针对性
  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实现从旧知到新知迁移。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时候,在课的开始设置了这样的情境。
  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内角,什么是内角和,并算出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接著,把长方形纸片沿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问:“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然后,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再剪成两个小三角形,继续问:“这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
  不同的答案会引起学生的争执,这时笔者及时提醒:“刚才大家的回答,仅仅是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猜测。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猜测一起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因此,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保证问题的针对性,这是方向性的问题,要精心设计,因为这引领着学生学习的路径。
  二、确保问题具有层次性
  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根据想要获得答案的性质和学生的思维水平来考虑问题的类型与层次,引领学生学习进程,明白数学本质。
  笔者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出示题目:“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几根?还剩下几根?”由于本课是在学生学习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于是笔者先让学生通过之前的画图的方法分一分,学生根据分的结果列式10÷3=3(根)……1(根)。接下来我出示了两个问题:(1)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2)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
  这两个问题是富有层次性的,第一个比较浅显让学生自己说一说:10表示总数,除数3表示分给3个小朋友,商3表示每个小朋友分到了3根,余数1表示不够再分还剩下1根。第二个问题是带有归纳性质的,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平均分有剩余的时候我们可以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通过这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三、确保提问具有启发性
  “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以下是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搭配”时,其中的教学片段。
  师:用三张数字卡片3、7、9摆出不同的三位数,能摆几个?动手摆一摆。(学生动手摆一摆。)
  生:能摆6个。
  师:为什么这三张卡片能摆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
  生:因为卡片上的数字不同,每一个数字与其它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两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说说看都组成了哪些数?
  生:379、397、739、793、937、973。
  师:同学们真行!如果是换成3、0、9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立即有学生回答,生A:6个。生B:4个。
  师:为什么是6个?为什么是4个?动手摆一摆。(学生摆一摆后,)师:现在请摆4个的同学把你摆的数字读给我们听。
  生:309、390、903、930。
  师:请刚才认为可以摆6个数的同学把你摆的数字读给我们听。
  生:只能摆4个数字。
  师: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生:0不能放在百位上。
  师:0为什么不能放在百位上?
  生:因为这里的百位是最高位,0不能放在最高位。
  通过以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串”,学生在不停的思考和实践中学习,既弄清了数学本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在课堂的提问除了确保问题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外,教师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提问方式,要充分意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善于总结课堂提问的技巧,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及时给予评价等,力图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钱昭君
其他文献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篮球运动正朝着高度化、力量化的方向发展。“全面、高度、快速、多变”已经成为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基本要求,这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弹跳力提出了
护理是一门经验型学科,经验总结是护理学科发展很重要的一部分。常规来讲,经验总结分为两类,一类为病例治疗或护理总结,另一类为日常工作,如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专科护士培训
韩山师范学院音乐系  摘 要:马勒的绝世佳作《大地之歌》在一个多世纪后得到“回响”——中国作曲家叶小纲的同名作品《大地之歌》。虽然这两首含人声的交响曲有着完全不同的创作背景,但是它们的歌词都来自几首中国唐诗,都用一定的“中国元素”不同程度地传递了中国文化。  关键词:《大地之歌》;中国元素;歌词;演唱;旋律;和声;配器  一、歌词与演唱  1. 歌词  马勒:中国唐诗的“西方版本”。马勒所使用的歌
李树人是我国著名的麻醉学专家,1961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后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工作。2015年7月12日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在作文教学中尝试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和材料,训练学生说话能力,为写文打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作文的修改中来,最终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一、厚积薄发文思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德育工作做好了,学生正确的观念树立了,学习态度及学习动机端正了,他们才能自觉、主动地去求知、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教学也起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本人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一、在教学过程中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  例如我在教 Book Six Unit Four Lesson Seven(Ι)时分别拿出“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