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言语交际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这一目的性制约着人们的交际行为,对交际产生重要影响,决定着它的成功与否。本文尝试将言语交际的目的性原则应用与中职英语的口语教学,探讨目的性对交际中的话题选择、语言结构及交际策略的影响。
【关键词】交际 目的性 中职口语教学
一、引言
自然性与社会性是人的两个基本属性,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社会群体而单独生存,因此,与他人交际自然成了人类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生存能力。“我生存,我交际,我交际,我生存。”交际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交际语言产生认识过程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其具体作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接受语言使用的(或者交际的)目的限制。故从本质上说,人类的交际是目的驱使下的交际,是追求特定目的的交际。迄今为止,学者们对交际的目的及限制来源做了相当可观的研究,使我们对言语交际的限制因素有了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和把握。这一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交际目的究竟是否具有跨越语言处理层级效应,是否影响言语交际中的话题选择、句子结构及篇章策略等。因此,如何将交际的目的性原则应用于中职英语口语教学已成为教师思考的问题。
二、言语交际的目的性
交际中的言语有一定的目的性,并且只有在其发生的语境中才能真正明白说话者表达的意思,请看下面的对话:
A: How are you?(你好吗?)
B: I’m fine,thank you,and you? (我很好,你呢?)
A: I’m fine too,thank you. (我也很好,谢谢。)
这个对话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再熟悉不过,但是当别人问“How are you?”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更多时候这其实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只是两个人见面时的寒暄而已,人类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认为寒暄语主要不是用来表达意义的,仅仅是出于礼节的需要(胡壮麟,2008)。因此对于这样的“问题”只需回答,“I’m fine,thank you.”如果再加上“and you?”,反而显得啰嗦。但在另外情境中,如你身体不适或需帮助时,则对方的问话是关心的意思,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回答,不能照本宣科。
在言语目的性研究方面,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丁(Austin)提出了言语行为的观点,他认为说话乃做事,言语亦行为,并开创了言语行为理论。马林诺夫斯基和韩礼德(Halliday)均认为说话就是行事。我国学者顾曰国在20世纪90年代将目的作为话语分析的参数,华中师范大学廖美珍在本世纪初以法庭审批实录为研究内容提出了语言的“目的原则”,他指出正常的言语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说话就是表达目的,说话就是实践目的,目的性是言语行为的根本属性。
三、中职口语教学的现状
口语是中职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中职英语教学大纲》对中职学校的英语口语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能够询问解决交际中的疑惑,能够就日常生活及相关职业话题进行交流。但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当前的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情况和收效不容乐观。特别是因为高职考不考查口语,许多英语教师的教学重点主要以提高笔试成绩为主,注重学生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等题型的答题技巧的培养,分配在口语训练上的时间严重不足,这也直接导致了中职学生“哑巴英语”的普遍存在,严重违反了语言学习的规律。
另外,在中职口语教学方法上也存在诸多问题,较多教师缺乏创新,还是停留在“教教材”的模式,他们以完成课文所提供的对话为目标,先是跟读对话、划出重点句子,然后让学生机械地进行背诵和模仿。这样的口语教学缺乏言语交际的真实性和灵活性。
然而,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学生的会话缺乏交际性和目的性这一言语的根本属性。很多时候,学生的英语会话是无事生非,为了对话而对话,失去了交际的真正的功能和目的,因此这样的交际是无意义的,这样的口语教学也是无效的。
四、目的性原则在中职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言语交际具有目的性,说话人与听话人围绕目的展开互动。交际双方的目的是否被正确地理解和成功地实现是判断交际成功或失败的一个关键的标准。言语交际的目的对交际起着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话题选择、句子结构和交际策略等方面,这对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精选合适话题,营造交际气氛。言语交际从话题选择开始,话题是交际的起点也是双方言谈的支点。恰当的话题在交际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之顺利开展。话题的选择要根据交际的目的而定,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说话者必须精选话题,也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交际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在话题的选择上,要注意对象、场合和时机。
言语交际离不开交际对象,在话题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层次、思想水平、审美情趣以及理解能力等。其次,说话者要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特定的话题,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选择的话题要符合当前的场合气氛,与气氛不协调的话题要回避,如果非得要说的话,应该要轻描淡写,点到为止。另外,说话者要注意说话的时机,只有在恰当的时间选择恰当的话题才能到达最佳的交际目的。
2.优化语言结构,把握交际进程。言语交际的目的决定了话题的选择,也决定着说话者的语言结构。说话者确定了交际目的并选择了话题之后,接下来需要建立表达内容,组织句子结构并把表达内容转化为外部语言,这包括语段计划、句子计划和词语计划。
语段计划主要是在确定了目的、内容和语体的前提下,对话语的整体结构进行布局以确定它的脉络和延伸方向。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说话者需选择用华丽还是朴实的语言,是详说还是略说,以及用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表达。另外在语言的互动中说话者还需考虑如何与对方配合,如何开始和结束一段对话等。但是,不管采用何种语体及表现方式,交际的目的始终起到决定作用。在句子计划阶段,说话者也需从交际目的出发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要谈论哪些事物?如何谈论?听话人的知识结构及理解能力如何?哪些信息是对方已知和未知的?此过程主要明确句子的轮廓及语义内容。语言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就词语计划,期间说话者须寻找适当的词来表达一个具体的概念。语言计划的三个步骤在实际的交际中往往是交替进行的,说话者可以根据交际的目的边制定边修改边执行。
3.巧施交际策略,实现交际目的。目的同时意味着策略和手段。当我们确定了自己的交际目的,其实也就意味着要选择一定的策略和手段,不能把交际的目的和策略截然分开。说话是为了表达目的和实现目的,但从另一角度说也就是在选择策略。
Farech和Kasper(1983)把交际策略分为成就策略和减缩策略。成就策略包括转述策略(使用同义词、近义词、词义解释、举例等)、求助策略(要求对方重复或者做进一步解释)、拖延策略(使用一些套话如“well”,“you know”等)和非语言策略(借助表情和手势等)。减缩策略包括话题回避和语言形式回避。语言形式回避指避免使用那些无法用英语表达清楚的语言单位,包括语音、词汇、句法等。
为了让中职学生正确使用不同的交际策略,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先让学生熟悉各种交际策略及用法,以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去使用。在具体的英语交际策略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在学生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用同义词、近义词等对问题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白转述策略的使用;当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出现犹豫、停顿时,告诉学生使用拖延策略能够增加口语表达的流利性,并给自己争取思考的缓冲时间;鼓励学生多使用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并练习语调的变化,这不仅能使会话内容更加真实生动,提高交际效果,同时能增加学生们说英语的自信心。
五、结语
综上所述,言语交际是为了实现特地目的行为,目的既是交际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点。交际的目的制约着话题的选择和说话者的语言结构,同时也决定着交际策略的使用。因此,言语交际的目的性原则至关重要,应成为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根本准则。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2).
[2]廖美珍.目的原则与交际模式研究[J].外语学刊,2009,(4).
【关键词】交际 目的性 中职口语教学
一、引言
自然性与社会性是人的两个基本属性,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社会群体而单独生存,因此,与他人交际自然成了人类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生存能力。“我生存,我交际,我交际,我生存。”交际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交际语言产生认识过程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其具体作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接受语言使用的(或者交际的)目的限制。故从本质上说,人类的交际是目的驱使下的交际,是追求特定目的的交际。迄今为止,学者们对交际的目的及限制来源做了相当可观的研究,使我们对言语交际的限制因素有了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和把握。这一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交际目的究竟是否具有跨越语言处理层级效应,是否影响言语交际中的话题选择、句子结构及篇章策略等。因此,如何将交际的目的性原则应用于中职英语口语教学已成为教师思考的问题。
二、言语交际的目的性
交际中的言语有一定的目的性,并且只有在其发生的语境中才能真正明白说话者表达的意思,请看下面的对话:
A: How are you?(你好吗?)
B: I’m fine,thank you,and you? (我很好,你呢?)
A: I’m fine too,thank you. (我也很好,谢谢。)
这个对话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再熟悉不过,但是当别人问“How are you?”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更多时候这其实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只是两个人见面时的寒暄而已,人类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认为寒暄语主要不是用来表达意义的,仅仅是出于礼节的需要(胡壮麟,2008)。因此对于这样的“问题”只需回答,“I’m fine,thank you.”如果再加上“and you?”,反而显得啰嗦。但在另外情境中,如你身体不适或需帮助时,则对方的问话是关心的意思,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回答,不能照本宣科。
在言语目的性研究方面,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丁(Austin)提出了言语行为的观点,他认为说话乃做事,言语亦行为,并开创了言语行为理论。马林诺夫斯基和韩礼德(Halliday)均认为说话就是行事。我国学者顾曰国在20世纪90年代将目的作为话语分析的参数,华中师范大学廖美珍在本世纪初以法庭审批实录为研究内容提出了语言的“目的原则”,他指出正常的言语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说话就是表达目的,说话就是实践目的,目的性是言语行为的根本属性。
三、中职口语教学的现状
口语是中职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中职英语教学大纲》对中职学校的英语口语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能够询问解决交际中的疑惑,能够就日常生活及相关职业话题进行交流。但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当前的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情况和收效不容乐观。特别是因为高职考不考查口语,许多英语教师的教学重点主要以提高笔试成绩为主,注重学生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等题型的答题技巧的培养,分配在口语训练上的时间严重不足,这也直接导致了中职学生“哑巴英语”的普遍存在,严重违反了语言学习的规律。
另外,在中职口语教学方法上也存在诸多问题,较多教师缺乏创新,还是停留在“教教材”的模式,他们以完成课文所提供的对话为目标,先是跟读对话、划出重点句子,然后让学生机械地进行背诵和模仿。这样的口语教学缺乏言语交际的真实性和灵活性。
然而,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学生的会话缺乏交际性和目的性这一言语的根本属性。很多时候,学生的英语会话是无事生非,为了对话而对话,失去了交际的真正的功能和目的,因此这样的交际是无意义的,这样的口语教学也是无效的。
四、目的性原则在中职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言语交际具有目的性,说话人与听话人围绕目的展开互动。交际双方的目的是否被正确地理解和成功地实现是判断交际成功或失败的一个关键的标准。言语交际的目的对交际起着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话题选择、句子结构和交际策略等方面,这对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精选合适话题,营造交际气氛。言语交际从话题选择开始,话题是交际的起点也是双方言谈的支点。恰当的话题在交际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之顺利开展。话题的选择要根据交际的目的而定,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说话者必须精选话题,也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交际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在话题的选择上,要注意对象、场合和时机。
言语交际离不开交际对象,在话题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层次、思想水平、审美情趣以及理解能力等。其次,说话者要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特定的话题,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选择的话题要符合当前的场合气氛,与气氛不协调的话题要回避,如果非得要说的话,应该要轻描淡写,点到为止。另外,说话者要注意说话的时机,只有在恰当的时间选择恰当的话题才能到达最佳的交际目的。
2.优化语言结构,把握交际进程。言语交际的目的决定了话题的选择,也决定着说话者的语言结构。说话者确定了交际目的并选择了话题之后,接下来需要建立表达内容,组织句子结构并把表达内容转化为外部语言,这包括语段计划、句子计划和词语计划。
语段计划主要是在确定了目的、内容和语体的前提下,对话语的整体结构进行布局以确定它的脉络和延伸方向。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说话者需选择用华丽还是朴实的语言,是详说还是略说,以及用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表达。另外在语言的互动中说话者还需考虑如何与对方配合,如何开始和结束一段对话等。但是,不管采用何种语体及表现方式,交际的目的始终起到决定作用。在句子计划阶段,说话者也需从交际目的出发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要谈论哪些事物?如何谈论?听话人的知识结构及理解能力如何?哪些信息是对方已知和未知的?此过程主要明确句子的轮廓及语义内容。语言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就词语计划,期间说话者须寻找适当的词来表达一个具体的概念。语言计划的三个步骤在实际的交际中往往是交替进行的,说话者可以根据交际的目的边制定边修改边执行。
3.巧施交际策略,实现交际目的。目的同时意味着策略和手段。当我们确定了自己的交际目的,其实也就意味着要选择一定的策略和手段,不能把交际的目的和策略截然分开。说话是为了表达目的和实现目的,但从另一角度说也就是在选择策略。
Farech和Kasper(1983)把交际策略分为成就策略和减缩策略。成就策略包括转述策略(使用同义词、近义词、词义解释、举例等)、求助策略(要求对方重复或者做进一步解释)、拖延策略(使用一些套话如“well”,“you know”等)和非语言策略(借助表情和手势等)。减缩策略包括话题回避和语言形式回避。语言形式回避指避免使用那些无法用英语表达清楚的语言单位,包括语音、词汇、句法等。
为了让中职学生正确使用不同的交际策略,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先让学生熟悉各种交际策略及用法,以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去使用。在具体的英语交际策略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在学生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用同义词、近义词等对问题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白转述策略的使用;当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出现犹豫、停顿时,告诉学生使用拖延策略能够增加口语表达的流利性,并给自己争取思考的缓冲时间;鼓励学生多使用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并练习语调的变化,这不仅能使会话内容更加真实生动,提高交际效果,同时能增加学生们说英语的自信心。
五、结语
综上所述,言语交际是为了实现特地目的行为,目的既是交际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点。交际的目的制约着话题的选择和说话者的语言结构,同时也决定着交际策略的使用。因此,言语交际的目的性原则至关重要,应成为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根本准则。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2).
[2]廖美珍.目的原则与交际模式研究[J].外语学刊,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