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丰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突出农村民生改善,创新政策机制,强化共建合力,探索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路。2010年,全县GDP实现92.8亿元,是2005年的2.9倍;财政收入3.7亿元,是2005年的6.4倍;粮食总产量15.09亿斤,比2005年增产5.1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57元,比2005年增加2214元。
1. 强化产业支撑,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1.1围绕资源转化以工促农,加快工业园区化
一是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建园区。2005年11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设立了省级工业集中区——东丰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13.41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了高新技术、健康产业、绿色化工、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汽车零部件、旅游等七个产业园区;重点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健康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三大主导产业体系。二是加大投入,竭尽全力建园区。东丰工业集中区共投入资金3亿元以上,征用了1.06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实施了配套设施工程建设,实现了“五通一平”。三是强化服务,优化环境建园区。政府通过借资、出资、贷款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工业集中区规划区内共有各类项目175个。
1.2创新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
一是建强龙头,增强带动功能。先后培育和发展了东丰药业、鹏翔牧业、东佳粮油、中志甜玉米、金城谷物、华粮生化有限公司、唐豆豆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产值超亿元的龙头加工企业。龙头企业的壮大带动了周边村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增收380元。二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综合效益。在全县重点发展20万亩优质特用玉米、20万亩优质绿色水稻和10万亩高油大豆。经过积极争取,建设了拉拉河镇42000亩标准粮田工程和三合乡28400亩的优质粮工程,全县优质特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三是发展精品畜牧业,优化产业结构。深入落实“粮变肉”工程,围绕加快发展梅花鹿、肉鸡、黄牛这“三养”业,有力地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
1.3科学规划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
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推进村建设相结合,突出抓好城镇建设的规划,综合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目前,全县小镇工商业户发展到7600余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9万余人次,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70%。
2.注重民生改善,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一是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实施了三合乡的省优质粮核心区建设等一批农田水利重点建设项目。五年来,省、市、县帮扶部门落实帮扶资金1880万元,涉及84个项目。二是强化村容村貌改造。结合实际提出试点村屯建设要达到“七化”标准,即住房砖瓦化、庭院围墙化、院路硬面化、村屯绿美化、畜禽圈舍化、饮水合格化、卫生标准化。三是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争取国债资金650万元,全县中小学共改建扩建校舍3.7万平方米,建立完善由农村贫困人口救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强化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目前,全县共发展农村户用沼气1380个。今年计划新发展沼气池500户,秸秆燃气站1处。
3.创新推进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机制。今年县里拿出300万元对新农村建设实行奖补,以此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严把“落实关”,通过建立包保制度,明确责任,强化对政策落实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真正落实。二是完善分类推进机制。对全县所有的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全覆盖。对不同的村要确定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重点、不同的措施,在建设思路、政策扶持、领导帮扶上要面向全县,动员和组织全县所有的村镇全部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实现整体推进,均衡发展。三是完善帮扶机制。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由每个县级帮扶领导带领几个部门和企业负责一个乡(镇),并对乡镇内的示范村进行帮扶。同时,积极争取帮扶资金。四是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建立健全了目标考核体系,严格考核,严格奖惩,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了乡镇经济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部门岗位责任制。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实施的关键一年,东丰县结合县情,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255工程”,即建设2个示范镇、50个示范村、500个示范屯,全面提升东丰县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
1. 强化产业支撑,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1.1围绕资源转化以工促农,加快工业园区化
一是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建园区。2005年11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设立了省级工业集中区——东丰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13.41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了高新技术、健康产业、绿色化工、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汽车零部件、旅游等七个产业园区;重点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健康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三大主导产业体系。二是加大投入,竭尽全力建园区。东丰工业集中区共投入资金3亿元以上,征用了1.06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实施了配套设施工程建设,实现了“五通一平”。三是强化服务,优化环境建园区。政府通过借资、出资、贷款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工业集中区规划区内共有各类项目175个。
1.2创新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
一是建强龙头,增强带动功能。先后培育和发展了东丰药业、鹏翔牧业、东佳粮油、中志甜玉米、金城谷物、华粮生化有限公司、唐豆豆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产值超亿元的龙头加工企业。龙头企业的壮大带动了周边村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增收380元。二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综合效益。在全县重点发展20万亩优质特用玉米、20万亩优质绿色水稻和10万亩高油大豆。经过积极争取,建设了拉拉河镇42000亩标准粮田工程和三合乡28400亩的优质粮工程,全县优质特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三是发展精品畜牧业,优化产业结构。深入落实“粮变肉”工程,围绕加快发展梅花鹿、肉鸡、黄牛这“三养”业,有力地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
1.3科学规划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
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推进村建设相结合,突出抓好城镇建设的规划,综合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目前,全县小镇工商业户发展到7600余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9万余人次,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70%。
2.注重民生改善,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一是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实施了三合乡的省优质粮核心区建设等一批农田水利重点建设项目。五年来,省、市、县帮扶部门落实帮扶资金1880万元,涉及84个项目。二是强化村容村貌改造。结合实际提出试点村屯建设要达到“七化”标准,即住房砖瓦化、庭院围墙化、院路硬面化、村屯绿美化、畜禽圈舍化、饮水合格化、卫生标准化。三是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争取国债资金650万元,全县中小学共改建扩建校舍3.7万平方米,建立完善由农村贫困人口救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强化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目前,全县共发展农村户用沼气1380个。今年计划新发展沼气池500户,秸秆燃气站1处。
3.创新推进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机制。今年县里拿出300万元对新农村建设实行奖补,以此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严把“落实关”,通过建立包保制度,明确责任,强化对政策落实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真正落实。二是完善分类推进机制。对全县所有的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全覆盖。对不同的村要确定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重点、不同的措施,在建设思路、政策扶持、领导帮扶上要面向全县,动员和组织全县所有的村镇全部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实现整体推进,均衡发展。三是完善帮扶机制。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由每个县级帮扶领导带领几个部门和企业负责一个乡(镇),并对乡镇内的示范村进行帮扶。同时,积极争取帮扶资金。四是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建立健全了目标考核体系,严格考核,严格奖惩,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了乡镇经济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部门岗位责任制。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实施的关键一年,东丰县结合县情,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255工程”,即建设2个示范镇、50个示范村、500个示范屯,全面提升东丰县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