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教学中的导行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实话,表真情,联系实际反思自己的言行。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愿表露自己较“丑”的一面,对此,教师该如何巧妙应对呢?
一、真诚宽容,“丑”就是“宝”
课堂上学生不愿露“丑”,这非常正常。在他们看来错误即是“丑”,说出自己的错误言行“会被老师和同学笑话的”,“说真话倒霉”,“说出来多难为情”。为了让学生坦然面对错误,教师首先要营造宽容、轻松的教学氛围,充分肯定同学们的诚信。在一节课上,我真诚地引导学生:“人人都会犯错误,人就是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的,错误是个宝,它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只有庙里的泥菩萨才不会犯错误呢。课堂上就是允许大家暴露真实的思想、允许大家犯错误的地方,如果每个人都说假话,我们的社会还有真善美吗?”这时一名同学马上说:“老师,泥菩萨也会犯错误,他们占用了土地。”此言一出,顿时引发大笑,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是啊,连菩萨都会犯错,我们那点小错误没什么说不出口的。”于是,紧接着的课堂教学显得格外轻松……
二、糖衣包装,“丑”可变“甜”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不好的一面时,如果从正面直接提问,学生也许不能坦然面对,而若把问题裹上“糖衣”,学生就可能甜甜地接受了。如我在《做事不拖拉》一课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拖拉时,没有直接问学生在生活中有没有做事拖拉的现象,而是问:“小朋友,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常听到别人催自己?说说自己的经历吧。”这一艺术化的问题较易使学生接受,从而使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很快就有一名学生绘声绘色地模仿妈妈的口吻:“‘雯雯,快,快一点起床!不然上学就迟到了!’这是妈妈在叫我呢,可我就是慢腾腾地起不来。”我追问道:“结果呢?”“结果那天真的迟到了。”“哦,你现在想起来心情怎么样?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呢?”女孩深有感触地说:“唉,做事拖拉真不好!大家可不要学我哦!”此时,老师的任何说教都显得苍白,学生的现身说法就是很有力的号召,让大家主动反思、努力改正自己做事拖拉的行为。
三、敞开心扉,以“丑”引“丑”
记得教学《我不耍赖》一课时,课前还有几个学生眉飞色舞地说着以前和伙伴之间闹矛盾的事,可到了课堂上竟都说没有这样的事。怎么办呢?我的大脑在快速运转,很快决定将自己小时候和伙伴在一起玩耍时闹矛盾的“丑事”娓娓道来:“一次,我和同学玩丢沙包,事先我们定下规矩不准越线,可我不想输,就偷偷越了线还不承认,同学一看我耍赖就生气地表示不跟我玩了,我只好连忙道歉,主动认输。” 老师的话唤起了学生的记忆,他们终于“想”起了自己和同伴之间类似的矛盾,于是很多学生纷纷说起自己的“丑事”来。老师这一露“丑”,揭开了学生心头的遮羞布,觉得这“丑”也没什么丢人的,老师都会赖皮,我们有点赖皮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尽管说吧;老师这一露“丑”,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觉得老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审问”他们,而是在和他们聊着童年的旧事。不仅如此,在教师“露丑”的过程中,其实也已经引导学生如何解决这类矛盾,可谓一箭双雕。
四、换个方式,纸上显“丑”
儿童生活在不同环境里,他们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性格外向,善于表现,有的性格内向,不愿发言;有的积极参与课堂,有的喜欢独立思考。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敢于袒露自己的思想,教师要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和渠道,同时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教学《邻居家的小伙伴》一课前,我让学生写了一篇短文《不愉快的矛盾,愉快地解决》,把自己
与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写下来。我从中发现在课堂上少发言的学生比那些发言积极的学生写得更细腻,于是朗读了其中一位同学的文章:“有一天,我把同学A的钢笔弄坏了,心里很难过。一放学,A就向妈妈告状,妈妈急忙向他道歉,然后拿着坏笔带我去修。第二天中午修笔的人不在,下午还是不在。放学的时候,修笔的人终于回来了。笔一会儿就修好了,我开心极了。第三天,我把钢笔还给A,他一看钢笔又下水了,也开心极了,我们又成了好朋友。” 学生一听完就纷纷讨论:遇到这类矛盾解决的方法要先道歉,东西坏了要赔偿,能修好的尽量修好。这时,我赞扬了这位同学想尽一切办法把弄坏的钢笔修好的做法,赞赏了他那种“没有什么比友情更重要的”的思想,同学们听了很受启发。让学生在纸上显“丑”这一招,不仅有利于学生静下心来描述矛盾的过程,促使学生进行反思,而且有利于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为指导。我把学生文中描述的矛盾进行分类,并和孩子们一起商讨解决这些矛盾的好方法。这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活生生的生活事件,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空间,促进了真实的学习过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品德素养。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红霞
一、真诚宽容,“丑”就是“宝”
课堂上学生不愿露“丑”,这非常正常。在他们看来错误即是“丑”,说出自己的错误言行“会被老师和同学笑话的”,“说真话倒霉”,“说出来多难为情”。为了让学生坦然面对错误,教师首先要营造宽容、轻松的教学氛围,充分肯定同学们的诚信。在一节课上,我真诚地引导学生:“人人都会犯错误,人就是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的,错误是个宝,它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只有庙里的泥菩萨才不会犯错误呢。课堂上就是允许大家暴露真实的思想、允许大家犯错误的地方,如果每个人都说假话,我们的社会还有真善美吗?”这时一名同学马上说:“老师,泥菩萨也会犯错误,他们占用了土地。”此言一出,顿时引发大笑,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是啊,连菩萨都会犯错,我们那点小错误没什么说不出口的。”于是,紧接着的课堂教学显得格外轻松……
二、糖衣包装,“丑”可变“甜”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不好的一面时,如果从正面直接提问,学生也许不能坦然面对,而若把问题裹上“糖衣”,学生就可能甜甜地接受了。如我在《做事不拖拉》一课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拖拉时,没有直接问学生在生活中有没有做事拖拉的现象,而是问:“小朋友,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常听到别人催自己?说说自己的经历吧。”这一艺术化的问题较易使学生接受,从而使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很快就有一名学生绘声绘色地模仿妈妈的口吻:“‘雯雯,快,快一点起床!不然上学就迟到了!’这是妈妈在叫我呢,可我就是慢腾腾地起不来。”我追问道:“结果呢?”“结果那天真的迟到了。”“哦,你现在想起来心情怎么样?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呢?”女孩深有感触地说:“唉,做事拖拉真不好!大家可不要学我哦!”此时,老师的任何说教都显得苍白,学生的现身说法就是很有力的号召,让大家主动反思、努力改正自己做事拖拉的行为。
三、敞开心扉,以“丑”引“丑”
记得教学《我不耍赖》一课时,课前还有几个学生眉飞色舞地说着以前和伙伴之间闹矛盾的事,可到了课堂上竟都说没有这样的事。怎么办呢?我的大脑在快速运转,很快决定将自己小时候和伙伴在一起玩耍时闹矛盾的“丑事”娓娓道来:“一次,我和同学玩丢沙包,事先我们定下规矩不准越线,可我不想输,就偷偷越了线还不承认,同学一看我耍赖就生气地表示不跟我玩了,我只好连忙道歉,主动认输。” 老师的话唤起了学生的记忆,他们终于“想”起了自己和同伴之间类似的矛盾,于是很多学生纷纷说起自己的“丑事”来。老师这一露“丑”,揭开了学生心头的遮羞布,觉得这“丑”也没什么丢人的,老师都会赖皮,我们有点赖皮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尽管说吧;老师这一露“丑”,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觉得老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审问”他们,而是在和他们聊着童年的旧事。不仅如此,在教师“露丑”的过程中,其实也已经引导学生如何解决这类矛盾,可谓一箭双雕。
四、换个方式,纸上显“丑”
儿童生活在不同环境里,他们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性格外向,善于表现,有的性格内向,不愿发言;有的积极参与课堂,有的喜欢独立思考。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敢于袒露自己的思想,教师要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和渠道,同时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教学《邻居家的小伙伴》一课前,我让学生写了一篇短文《不愉快的矛盾,愉快地解决》,把自己
与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写下来。我从中发现在课堂上少发言的学生比那些发言积极的学生写得更细腻,于是朗读了其中一位同学的文章:“有一天,我把同学A的钢笔弄坏了,心里很难过。一放学,A就向妈妈告状,妈妈急忙向他道歉,然后拿着坏笔带我去修。第二天中午修笔的人不在,下午还是不在。放学的时候,修笔的人终于回来了。笔一会儿就修好了,我开心极了。第三天,我把钢笔还给A,他一看钢笔又下水了,也开心极了,我们又成了好朋友。” 学生一听完就纷纷讨论:遇到这类矛盾解决的方法要先道歉,东西坏了要赔偿,能修好的尽量修好。这时,我赞扬了这位同学想尽一切办法把弄坏的钢笔修好的做法,赞赏了他那种“没有什么比友情更重要的”的思想,同学们听了很受启发。让学生在纸上显“丑”这一招,不仅有利于学生静下心来描述矛盾的过程,促使学生进行反思,而且有利于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为指导。我把学生文中描述的矛盾进行分类,并和孩子们一起商讨解决这些矛盾的好方法。这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活生生的生活事件,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空间,促进了真实的学习过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品德素养。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