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因对语言理解能力有限,但他们往往对老师的话却是“言听计从”,所以当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就一这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既要切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准确无误地传达所传授的知识。可是做到这点还是有一定难度,许多教师在表述时却词不达意,或者生硬呆板。笔者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略收集整理了一些教师容易出现的语言表达几种误区,以供同仁共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误区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教师语言的平淡无味、单调重复让学生兴趣涣散
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具有重要影响。教师要注意语言不能生硬空泛;语调不能刻板单调。不然,就会引起学生大脑皮层抑制,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涣散,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凡是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其共同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语言表达上都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因此,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在如何使教学语言更生动、更形象、更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上多下功夫。而且,在讲述过程中还要重视语调对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影响作用,讲课的语调要有抑扬顿挫,同时还要注意伴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努力使语言表达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二、概念的模糊表达让学生走入模棱两可的误区
数学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的过程。如果教师对数学概念的表述含混不清,教学就难以达到目的,更谈不上会有很好的效果。如有的教师在教完“数的整除”一章后总结:“自然数可分为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这种表述把自然数不同属性的分类揉合在一起,混淆了自然数分类的不同概念,给学生传递的是一种模糊的概念信息,学生很难从中很好地捕捉住自然数分类的有关本质属性。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力求语言准确、措词恰当。而且,无论是教授新课还是复习旧课,无论是讲解概念还是处理作业,都要始终如一地对语言表达从严要求,努力避免概念性的模糊表达。
三、随意下结论使学生思维形成固定的模式
教师在教学结束时对教学内容作一小结,对于强化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解题思路是很有必要而且也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如果为了强调某一特征或步骤而把话说得过死,那么,这类总结不仅不会有益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还会误导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造成理解上的混乱。如有的教师在总结正方体教学时强调“凡6个面相等,12条棱相等的是正方体。”这个结论就不尽准确。问题就是一个“凡”字说得过于绝对,因为6个面相等,12条棱相等并不一定都是正方体。又如,有的教师在教学“除数或被除数是小数的分数除法”后总结:“碰到除数或被除数是小数时,都必须先统一化成分数或整数后再进行计算。”这样强调虽对学生形成计算这类题目的思维程序有一定的帮助,但同时也事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灵活、有创造性地解决。因此,教学总结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慎用“凡”、“必须”等带绝对性的字眼,不要滥下结论。不然,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科学理解,而且还会使学生的思维陷入一个固定的模式,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
三、语言表达的以偏概念让学生顾此失彼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是按照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确定的,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扎扎实实搞好本学段的教学,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教学内容,无疑是小学数学教师的首要目标和责任。但是,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只把目光盯在本学段的教学内容上,忽视其与高学段有关知识的联系和衔接,以致把有些概念讲得过死,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例如,在教学“自然数和零都是整数”这个概念时,就不能为了强化学生的印象而反过来说成“整数是零和自然数”,因为这个表述与高学段的有关数学知识相冲突,对学生下一步的学习会带来影响。
四、语法结构不清将学生导入理解的误区
教学语言结构不清容易造成歧义,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运算时叫人无所适从。如“12减去10除以2得多少”这句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里,句子的宾语既可以理解为“10除以2”,也可以理解为是“2”。不同的理解导致的运算结果大相径庭,学生很难把握题意。如果把这句话改为“12减10除以3的商,差是多少”,或改为“12减去10的差除以2,商是多少”,题意则一目了然,不致出现歧义。这说明,讲究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十分重要。作为数学教师,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还要学点语法知识,努力使语言表达符合语法规范,更准确、更达意,以增强数学概念的确定性,保证运算结果的唯一性。
总之,数学教学的语言表达贵在言简意明,而不是讲得越多越细越好。有些教师总怕学生没听懂,讲课时语言重复罗嗦,特别是对一些难点,更是反反复复地讲解,但又讲得不透。这样,教学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无补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反而会使学生愈感糊涂。要当好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一宁要注意不能养成重复罗嗦的语言表达习惯,讲课要深入浅出,干脆利落,抓住要领,用精练的语言启发,点拨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邵光华,刘明海;数学语言及其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2期
[2]、益供佐;浅谈数学语言教学[J];数学通报;1996年01期
[3]荆文伟.例谈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表达艺术.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35).
[4]殷艳兰.“符号语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江西教育,2006年(22).
[5]刘伟玲.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2).
[6]胡沈军.小学生数学语言的锤炼.教育科研论坛,2004年(0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误区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教师语言的平淡无味、单调重复让学生兴趣涣散
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具有重要影响。教师要注意语言不能生硬空泛;语调不能刻板单调。不然,就会引起学生大脑皮层抑制,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涣散,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凡是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其共同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语言表达上都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因此,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在如何使教学语言更生动、更形象、更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上多下功夫。而且,在讲述过程中还要重视语调对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影响作用,讲课的语调要有抑扬顿挫,同时还要注意伴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努力使语言表达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二、概念的模糊表达让学生走入模棱两可的误区
数学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的过程。如果教师对数学概念的表述含混不清,教学就难以达到目的,更谈不上会有很好的效果。如有的教师在教完“数的整除”一章后总结:“自然数可分为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这种表述把自然数不同属性的分类揉合在一起,混淆了自然数分类的不同概念,给学生传递的是一种模糊的概念信息,学生很难从中很好地捕捉住自然数分类的有关本质属性。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力求语言准确、措词恰当。而且,无论是教授新课还是复习旧课,无论是讲解概念还是处理作业,都要始终如一地对语言表达从严要求,努力避免概念性的模糊表达。
三、随意下结论使学生思维形成固定的模式
教师在教学结束时对教学内容作一小结,对于强化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解题思路是很有必要而且也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如果为了强调某一特征或步骤而把话说得过死,那么,这类总结不仅不会有益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还会误导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造成理解上的混乱。如有的教师在总结正方体教学时强调“凡6个面相等,12条棱相等的是正方体。”这个结论就不尽准确。问题就是一个“凡”字说得过于绝对,因为6个面相等,12条棱相等并不一定都是正方体。又如,有的教师在教学“除数或被除数是小数的分数除法”后总结:“碰到除数或被除数是小数时,都必须先统一化成分数或整数后再进行计算。”这样强调虽对学生形成计算这类题目的思维程序有一定的帮助,但同时也事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灵活、有创造性地解决。因此,教学总结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慎用“凡”、“必须”等带绝对性的字眼,不要滥下结论。不然,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科学理解,而且还会使学生的思维陷入一个固定的模式,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
三、语言表达的以偏概念让学生顾此失彼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是按照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确定的,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扎扎实实搞好本学段的教学,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教学内容,无疑是小学数学教师的首要目标和责任。但是,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只把目光盯在本学段的教学内容上,忽视其与高学段有关知识的联系和衔接,以致把有些概念讲得过死,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例如,在教学“自然数和零都是整数”这个概念时,就不能为了强化学生的印象而反过来说成“整数是零和自然数”,因为这个表述与高学段的有关数学知识相冲突,对学生下一步的学习会带来影响。
四、语法结构不清将学生导入理解的误区
教学语言结构不清容易造成歧义,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运算时叫人无所适从。如“12减去10除以2得多少”这句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里,句子的宾语既可以理解为“10除以2”,也可以理解为是“2”。不同的理解导致的运算结果大相径庭,学生很难把握题意。如果把这句话改为“12减10除以3的商,差是多少”,或改为“12减去10的差除以2,商是多少”,题意则一目了然,不致出现歧义。这说明,讲究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十分重要。作为数学教师,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还要学点语法知识,努力使语言表达符合语法规范,更准确、更达意,以增强数学概念的确定性,保证运算结果的唯一性。
总之,数学教学的语言表达贵在言简意明,而不是讲得越多越细越好。有些教师总怕学生没听懂,讲课时语言重复罗嗦,特别是对一些难点,更是反反复复地讲解,但又讲得不透。这样,教学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无补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反而会使学生愈感糊涂。要当好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一宁要注意不能养成重复罗嗦的语言表达习惯,讲课要深入浅出,干脆利落,抓住要领,用精练的语言启发,点拨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邵光华,刘明海;数学语言及其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2期
[2]、益供佐;浅谈数学语言教学[J];数学通报;1996年01期
[3]荆文伟.例谈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表达艺术.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35).
[4]殷艳兰.“符号语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江西教育,2006年(22).
[5]刘伟玲.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2).
[6]胡沈军.小学生数学语言的锤炼.教育科研论坛,2004年(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