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那么,在现代社会,教育的新形势新问题又对教师提出了怎样的期待和希望?作为教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该培养和提高自己哪些方面的素质呢?
一、思想道德素质
爱岗敬业精神。所谓爱岗敬业,就是人们对所从事的职业的一种虔诚、一种执着、一种深情的眷恋,从而进行孜孜不倦的工作。作为特区的一名教师,应该是具有爱岗敬业精神的人,可以放弃一切,而绝不放弃他的事业。作为特区教师,更应该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特区教育事业,让教育成为构建特区和谐社会的基石,为促进特区教育和谐做出更大贡献。
热爱学生。“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如果一个教师失去了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他就失去了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鉴于现在教育的特殊状况,我们更要关心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更要关心学生情感牵引和身心健康,用真诚的爱去感染学生,去温暖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生活以及学习活动创设一个安全、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善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崇高的师德。教师的师德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上,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道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度师而师之”,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接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的精辟阐释。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的人格水平,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起教师光辉的形象,才能真正熏陶、感染、教育学生。
二、知识素养
精深的专业知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精湛的专业知识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师不但能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能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求知欲,更好地保证教育的质量。精深的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专业知识扎实了,教师方可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运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教学,达成教学目标。
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内容,教育理论是操作教学内容的必要工具。教师要想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好的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健全,必须要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只有如此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
学习能力。教师必须是一个“杂家”,要储备丰富的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的相关学科知识,现代中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他们通过大众传媒和网络技术等各种渠道了解到许多新鲜知识,能够提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问题,而且有一定深度,这就对教师的相关知识水平及文化科学素质提出了挑战。因此,作为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给学生的同时,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吸取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知识的“百宝箱”,需要点什么,总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三、教科研能力
强化教育科研,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有教科研意识,主动投身的教科研活动中,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在研究要着眼于提高教师本身的科研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研究中,要坚持边科研边实践,做到科研课题从实践中来,科研成果到实践中去。通过研究努力改进改善教育教学,提升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实现教师的内涵发展、专业发展、和谐发展。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正确评价自己,理性认识自我,使自己成为受学生爱戴、敬仰的人。其次,教师要有坚强的意志力。教必须对外能克服现实的困难,对内能控制自我,能够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第三,要有进取意识,在教学中勇于开拓,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安于现状。第四,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极好的教育力量,因此,欲予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为师者必先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第五,要有协作精神,有集体意识,并乐于把自己置身于教师集体之中,彼此协作,共同提高。
责任编辑龙建刚
一、思想道德素质
爱岗敬业精神。所谓爱岗敬业,就是人们对所从事的职业的一种虔诚、一种执着、一种深情的眷恋,从而进行孜孜不倦的工作。作为特区的一名教师,应该是具有爱岗敬业精神的人,可以放弃一切,而绝不放弃他的事业。作为特区教师,更应该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特区教育事业,让教育成为构建特区和谐社会的基石,为促进特区教育和谐做出更大贡献。
热爱学生。“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如果一个教师失去了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他就失去了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鉴于现在教育的特殊状况,我们更要关心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更要关心学生情感牵引和身心健康,用真诚的爱去感染学生,去温暖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生活以及学习活动创设一个安全、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善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崇高的师德。教师的师德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上,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道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度师而师之”,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接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的精辟阐释。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的人格水平,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起教师光辉的形象,才能真正熏陶、感染、教育学生。
二、知识素养
精深的专业知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精湛的专业知识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师不但能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能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求知欲,更好地保证教育的质量。精深的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专业知识扎实了,教师方可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运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教学,达成教学目标。
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内容,教育理论是操作教学内容的必要工具。教师要想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好的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健全,必须要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只有如此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
学习能力。教师必须是一个“杂家”,要储备丰富的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的相关学科知识,现代中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他们通过大众传媒和网络技术等各种渠道了解到许多新鲜知识,能够提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问题,而且有一定深度,这就对教师的相关知识水平及文化科学素质提出了挑战。因此,作为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给学生的同时,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吸取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知识的“百宝箱”,需要点什么,总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三、教科研能力
强化教育科研,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有教科研意识,主动投身的教科研活动中,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在研究要着眼于提高教师本身的科研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研究中,要坚持边科研边实践,做到科研课题从实践中来,科研成果到实践中去。通过研究努力改进改善教育教学,提升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实现教师的内涵发展、专业发展、和谐发展。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正确评价自己,理性认识自我,使自己成为受学生爱戴、敬仰的人。其次,教师要有坚强的意志力。教必须对外能克服现实的困难,对内能控制自我,能够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第三,要有进取意识,在教学中勇于开拓,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安于现状。第四,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极好的教育力量,因此,欲予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为师者必先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第五,要有协作精神,有集体意识,并乐于把自己置身于教师集体之中,彼此协作,共同提高。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