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竞技体育进入学校的必然性与进步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媒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已经贯穿整个社会。电视、报纸、网络等已经广泛地进入到每一个普通家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信息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快速与方便。其中,竞技体育与传媒的结合是越来越强烈。每天不断的体育新闻、体育赛事转播都无时无刻地进入人们的视线,给予人们更多的精神粮食。同时,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也给人们欣赏比赛的同时,带来了美的享受。竞技体育对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青少年的影响力是难以估计的:有多少球迷输球摔电视、打老婆的,有多少体育迷为了买门票排队几天的,有多少为了欣赏高水平比赛而通宵达旦、彻夜狂欢的,NBA的转播牵动着多少年轻人的心,NBA球星的杂志、球鞋有多少学生不惜省吃俭用争相购买……所以,竞技体育文化是强大的,其强大的影响力是不受我们所支配的,这是体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无法改变现实,更不能也绝对不应该把竞技体育赶出学校。我们无法想象,对于时下如此热衷甚至可以说是崇拜竞技体育运动的年轻一代来说,我们把竞技体育的教学内容从他们的体育课中删除,那将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况。我们的学校领导者和决策者经常喊着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阔论,那么,把学生的兴趣剥夺掉,不是与他们的高谈阔论有本质上的相悖吗?
竞技体育进入学校是历史的进步,我们必须保持这样的一种进步性,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作用,而不能因为以往“重竞技,轻教育”思想和做法的一种畸形排斥,更不能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排斥,否则,吃亏的将会是我们的中国教育,我们自己的孩子。作为世界体育运动主体的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对于培养处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的年轻一代来说,更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国际体育联合会主席安德鲁斯强调,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价值是符合学校功能的。他认为:“学校竞技体育将帮助年轻人去发展技巧和能力,这些东西肯定在2000年以后是他们所需要的。”竞争、开放、民主、民族等观念,都是现代人所必备的心里品质,也是现代社会应具备的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现在有许多国家已经开始自觉地运用竞技体育来培养有现代意识的科学家、企业家和政治家。
二、体育教学改革后所存在的弊端
十几年来,体育教学不断地进行改革,有改变教学方法的,有改变各个教学项目教学时数的。现在,我们的体育教学改革又进行了一次质的“大颠覆”,即把“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这次体育教学改革,并不是仅仅换了一个名称,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对于这样的一次讨论已久,争论不一而最终实行的教学改革,笔者有自己的不同看法:体育教学必须改革,其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和为了健康的目的是无可厚非的,以往的普通体育课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针对当今学生体质普遍下降、身体各素质较差的情况,提倡通过一般的身体练习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也是毫无争议的。但是,当这样的思想和方法落实到现实中去,就体现出它的软弱无力:
首先,“健康与体育课”提倡以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进行教学,认为只要学生参与锻炼,能够身体健康就足够了,对学生技术动作并无要求,甚至不要求考试,导致学生对竞技体育运动一知半解甚至一头雾水,其实这正是教育系统的当权者们在有意无意中不承认当今竞技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世界主体体育文化的现实,对代表强者文化的竞技体育在学校中不断巩固的事实进行排斥,这违反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其次,“健康与体育课”还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兴趣为主”等观点,开了许多!项课让学生自己!择。的确,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不管在各行各业,都应该是人性化管理和以人为本的。但是,当这样的一种观点落实到体育课的教学中来,就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了。我们都知道,体育运动是一项艰苦的,是需要学生受苦、受累、在烈日下暴晒、出汗的户外活动。这样一种活动,还是需要通过我们教育者用强制的态度和手段对学生进行要求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单凭学生的兴趣上好课的想法那只能是“天方夜谭”。提倡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一设想固然是最理想的“梦”,但是,笔者不禁要问:这样的“梦”有多少学校可以实现。现实中,体育教学改革所提倡的这些东西,使学校体育教学更好地开展受到了难以想象的阻力。比如:许多学校让学生自主!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上课,造成大多数学生愿意!择一些在馆内上课不用晒太阳或者对他们本身更容易通过的项目,直接导致大多数学生往一个项目上挤,那么,有多少学校仍然能够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兴趣为主”呢,最终还不是一句“统筹安排”把学生强制安排到各个项目当中。我们根本不需要学校和教育者给我们这样的口号,这样的口号只是“自欺欺人”。
最后,“体育与健康课”的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如太极拳引入!项课,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种类和要求在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的大幅度删减和降低,大大地削弱了竞技体育能够培养具有顽强意志的当代学生的这一主要作用。众所周知,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假如学生缺少了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缺乏顽强的意志,往往会造成心理上的疾病。最近,高校频繁发生学生自杀事件,不正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在面临工作、学业、家庭和感情等压力下无法解脱而最终走上了一条令人心痛的不归路吗。竞技体育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喜爱的且向往去参加的。而且,通过竞技体育的参与来达到发泄内心的郁闷和低落情绪这一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忽视了竞技体育这一重要功能,最终将会使我们自吞苦果。相比之下,许多高校现在引入了太极拳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的必修内容。本来,大学生学习太极拳应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在当今高速、快节奏的社会下,这样一种产生于农业文明社会环境里的,大多是亚节奏的动作,在时间上具有极大的广延性,与现代社会的反差越来越大,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更多的具有英雄气概、顽强拼搏精神的社会主义新人。除此之外,太极拳无法满足血气方刚年轻一代的需要。据笔者调查,80%的大学生对太极拳没有兴趣,认为太极拳是中、老年人健身、养生的运动。
三、高校间体育竞赛趋向的职业性,剥夺了普通学生参与竞赛的权利
我们知道,竞技体育一旦进入学校,在学校中的蓬勃开展,必然能够使学校的竞技体育水平发生质的飞跃,使学生的竞技体育能力有所加强。因此,高校运动队的建立与人才挑!以及培养,应该主要从在校学生中考虑。但是,现实中并非如此。组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颁布实施,的确使高校间的竞技比赛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精彩,各位体坛明星和新星的出现也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使各个级别的大学生运动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样的政策,肯定使很多高校把人力、物力和财力主要投入到体育人才的引进上,对学校本身的体育人才培养必然就会受到强烈的冲击。因为,想获得好的成绩,引进高水平的运动员肯定要比自己培养运动员来的快,学校并没有考虑到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据笔者调查,现在高校对本校运动员训练、伙食、补助等的投入少之又少,而把白花花的银子都用在人口的“买卖”上。如某高校一年“养”一个高水平排球队的经费就花了20多万。而且,随着大学生运动会水平越来越高,许多竞技体育中黑暗的东西也毫无保留地带入到纯洁的教育系统中来:兴奋剂的使用,运动员年龄欺骗,违反比赛规程不按组别参赛等都玷污着我们这些祖国未来希望的年轻一代。
我们还必须看到,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代表高校参加大学生运动会,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很多在校有体育特长和爱好的大学生参与到竞赛中的权利,使得大运会的比赛趋向于职业化。那么,这样一来,大学生运动会和省运会、全运会就没有什么区别了。而且,并不是所有高校都有资格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对于没有资格组建队伍的高校,在比赛中就完全丧失了竞争的能力,永远处在最后,这样将会对他们今后更好地开展竞技体育运动产生巨大的打击。同时,不同层次、不同条件的运动员在一个组别参加竞争,也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公平竞争原则。
我们并不是对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全盘否定,其也有发挥着值得肯定的作用。高水平运动队的组建政策的颁布实施,对于安置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对于运动员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以后的就业都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应该怎么样合理处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减少甚至消除他们的尖锐矛盾,将是未来几年摆在我们眼前的课题。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媒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已经贯穿整个社会。电视、报纸、网络等已经广泛地进入到每一个普通家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信息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快速与方便。其中,竞技体育与传媒的结合是越来越强烈。每天不断的体育新闻、体育赛事转播都无时无刻地进入人们的视线,给予人们更多的精神粮食。同时,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也给人们欣赏比赛的同时,带来了美的享受。竞技体育对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青少年的影响力是难以估计的:有多少球迷输球摔电视、打老婆的,有多少体育迷为了买门票排队几天的,有多少为了欣赏高水平比赛而通宵达旦、彻夜狂欢的,NBA的转播牵动着多少年轻人的心,NBA球星的杂志、球鞋有多少学生不惜省吃俭用争相购买……所以,竞技体育文化是强大的,其强大的影响力是不受我们所支配的,这是体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无法改变现实,更不能也绝对不应该把竞技体育赶出学校。我们无法想象,对于时下如此热衷甚至可以说是崇拜竞技体育运动的年轻一代来说,我们把竞技体育的教学内容从他们的体育课中删除,那将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况。我们的学校领导者和决策者经常喊着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阔论,那么,把学生的兴趣剥夺掉,不是与他们的高谈阔论有本质上的相悖吗?
竞技体育进入学校是历史的进步,我们必须保持这样的一种进步性,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作用,而不能因为以往“重竞技,轻教育”思想和做法的一种畸形排斥,更不能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排斥,否则,吃亏的将会是我们的中国教育,我们自己的孩子。作为世界体育运动主体的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对于培养处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的年轻一代来说,更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国际体育联合会主席安德鲁斯强调,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价值是符合学校功能的。他认为:“学校竞技体育将帮助年轻人去发展技巧和能力,这些东西肯定在2000年以后是他们所需要的。”竞争、开放、民主、民族等观念,都是现代人所必备的心里品质,也是现代社会应具备的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现在有许多国家已经开始自觉地运用竞技体育来培养有现代意识的科学家、企业家和政治家。
二、体育教学改革后所存在的弊端
十几年来,体育教学不断地进行改革,有改变教学方法的,有改变各个教学项目教学时数的。现在,我们的体育教学改革又进行了一次质的“大颠覆”,即把“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这次体育教学改革,并不是仅仅换了一个名称,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对于这样的一次讨论已久,争论不一而最终实行的教学改革,笔者有自己的不同看法:体育教学必须改革,其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和为了健康的目的是无可厚非的,以往的普通体育课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针对当今学生体质普遍下降、身体各素质较差的情况,提倡通过一般的身体练习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也是毫无争议的。但是,当这样的思想和方法落实到现实中去,就体现出它的软弱无力:
首先,“健康与体育课”提倡以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进行教学,认为只要学生参与锻炼,能够身体健康就足够了,对学生技术动作并无要求,甚至不要求考试,导致学生对竞技体育运动一知半解甚至一头雾水,其实这正是教育系统的当权者们在有意无意中不承认当今竞技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世界主体体育文化的现实,对代表强者文化的竞技体育在学校中不断巩固的事实进行排斥,这违反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其次,“健康与体育课”还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兴趣为主”等观点,开了许多!项课让学生自己!择。的确,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不管在各行各业,都应该是人性化管理和以人为本的。但是,当这样的一种观点落实到体育课的教学中来,就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了。我们都知道,体育运动是一项艰苦的,是需要学生受苦、受累、在烈日下暴晒、出汗的户外活动。这样一种活动,还是需要通过我们教育者用强制的态度和手段对学生进行要求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单凭学生的兴趣上好课的想法那只能是“天方夜谭”。提倡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一设想固然是最理想的“梦”,但是,笔者不禁要问:这样的“梦”有多少学校可以实现。现实中,体育教学改革所提倡的这些东西,使学校体育教学更好地开展受到了难以想象的阻力。比如:许多学校让学生自主!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上课,造成大多数学生愿意!择一些在馆内上课不用晒太阳或者对他们本身更容易通过的项目,直接导致大多数学生往一个项目上挤,那么,有多少学校仍然能够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兴趣为主”呢,最终还不是一句“统筹安排”把学生强制安排到各个项目当中。我们根本不需要学校和教育者给我们这样的口号,这样的口号只是“自欺欺人”。
最后,“体育与健康课”的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如太极拳引入!项课,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种类和要求在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的大幅度删减和降低,大大地削弱了竞技体育能够培养具有顽强意志的当代学生的这一主要作用。众所周知,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假如学生缺少了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缺乏顽强的意志,往往会造成心理上的疾病。最近,高校频繁发生学生自杀事件,不正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在面临工作、学业、家庭和感情等压力下无法解脱而最终走上了一条令人心痛的不归路吗。竞技体育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喜爱的且向往去参加的。而且,通过竞技体育的参与来达到发泄内心的郁闷和低落情绪这一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忽视了竞技体育这一重要功能,最终将会使我们自吞苦果。相比之下,许多高校现在引入了太极拳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的必修内容。本来,大学生学习太极拳应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在当今高速、快节奏的社会下,这样一种产生于农业文明社会环境里的,大多是亚节奏的动作,在时间上具有极大的广延性,与现代社会的反差越来越大,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更多的具有英雄气概、顽强拼搏精神的社会主义新人。除此之外,太极拳无法满足血气方刚年轻一代的需要。据笔者调查,80%的大学生对太极拳没有兴趣,认为太极拳是中、老年人健身、养生的运动。
三、高校间体育竞赛趋向的职业性,剥夺了普通学生参与竞赛的权利
我们知道,竞技体育一旦进入学校,在学校中的蓬勃开展,必然能够使学校的竞技体育水平发生质的飞跃,使学生的竞技体育能力有所加强。因此,高校运动队的建立与人才挑!以及培养,应该主要从在校学生中考虑。但是,现实中并非如此。组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颁布实施,的确使高校间的竞技比赛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精彩,各位体坛明星和新星的出现也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使各个级别的大学生运动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样的政策,肯定使很多高校把人力、物力和财力主要投入到体育人才的引进上,对学校本身的体育人才培养必然就会受到强烈的冲击。因为,想获得好的成绩,引进高水平的运动员肯定要比自己培养运动员来的快,学校并没有考虑到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据笔者调查,现在高校对本校运动员训练、伙食、补助等的投入少之又少,而把白花花的银子都用在人口的“买卖”上。如某高校一年“养”一个高水平排球队的经费就花了20多万。而且,随着大学生运动会水平越来越高,许多竞技体育中黑暗的东西也毫无保留地带入到纯洁的教育系统中来:兴奋剂的使用,运动员年龄欺骗,违反比赛规程不按组别参赛等都玷污着我们这些祖国未来希望的年轻一代。
我们还必须看到,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代表高校参加大学生运动会,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很多在校有体育特长和爱好的大学生参与到竞赛中的权利,使得大运会的比赛趋向于职业化。那么,这样一来,大学生运动会和省运会、全运会就没有什么区别了。而且,并不是所有高校都有资格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对于没有资格组建队伍的高校,在比赛中就完全丧失了竞争的能力,永远处在最后,这样将会对他们今后更好地开展竞技体育运动产生巨大的打击。同时,不同层次、不同条件的运动员在一个组别参加竞争,也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公平竞争原则。
我们并不是对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全盘否定,其也有发挥着值得肯定的作用。高水平运动队的组建政策的颁布实施,对于安置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对于运动员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以后的就业都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应该怎么样合理处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减少甚至消除他们的尖锐矛盾,将是未来几年摆在我们眼前的课题。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