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影视作品“走进”幼儿园课堂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zhao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资料显示,幼儿园的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约为两个半小时。这不光因为孩子对动画片的强烈与夸张有着天生的敏感,更因为动画片具有丰富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等。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我们对课堂的追求一直都很明确,那就是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们自由自主地获得发展。然而这些与动画片的魅力相比,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但如果我们把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教育的资源,在课堂中利用或者借鉴,让影视作品在课堂中精彩再现,却是未尝不可的!
  
   一、片断,信手拈来
  
  优秀的影视作品中总不乏精彩经典的片断,我们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进行选择。
  在苏州听过一节大班的科学课《会变色的图》,活动把《聪明的一休》中“有个坏蛋招摇撞骗的一段”作为教学活动的导入。放完后教师提出质疑,和幼儿一起做实验,推翻了道士的理论。再欣赏“一休哥”是如何动脑筋让坏蛋现了原形的,并借“一休”之口向孩子们介绍了其中浅显的科学道理。活动设计得非常流畅,结尾部分不仅让孩子有一个短暂的轻松时刻,并为孩子们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作了铺垫。
  片断也可穿插在活动中作为欣赏的内容。今年我市的青年教师评优课,根据教研室出的课题“幽默”,有老师在课堂中选择了《卓别林》和《憨豆先生》的片断让孩子欣赏,体会幽默。还听过一节中班的综合课《变魔术》,在活动的最后设计了一个环节:欣赏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表演。既使孩子们开阔了眼界,也为这次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可见,小片断地引用影视作品,作为活动的导入、转承、总结,只要设计得当,都是可取的。
  
  二、人物,情节稍变
  
  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如机智勇敢的黑猫警长、妙趣横生的猫和老鼠、勇敢不屈的千寻……主人公都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孩子们模仿的榜样。我们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在课堂中大做文章。
  如小班音乐活动《天线宝宝》,孩子们分别扮演丁丁、拉拉、迪西和小波。老师到天线宝宝家做客,轻轻喊一声:“迪西!”扮演迪西的小朋友就回答:“哎!”然后站起来和老师一起做律动……老师和孩子们把天线宝宝的那种童幼演绎得淋漓尽致、可爱之极。
  
  三、歌曲,学学唱唱
  
  耳熟能详的主题歌可以学唱,可以练习节奏和乐感,也可以创编动作。
  听过《白龙马》的创编版,听过新授的律动《西游记》,带孩子们创编了一些孙悟空的经典动作,然后串联起来组成一个律动,比较轻松地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作品,看看说说
  
  影视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范本,其中人物的对话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和理解能力。其次,影视作品是感性的,能拨动孩子的心弦,激发孩子的共鸣,让孩子愿说、想说、有内容说。
  以前听过一节大班的语言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活动始终都采用了动画片的欣赏。这个凄美的故事在动画和教师及孩子的语言互动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孩子理解得比较透彻,情感也激发得比较到位。
  
  五、选择,适时而看
  
  在自由活动时间或者阴雨季节,教师也可有选择地播放一些影视作品,丰富孩子的室内活动。小小班的孩子,选择情节简单、有助于语言开发的动画片。小中班的孩子可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童话故事、动植物的故事,满足其好奇心,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大班的孩子形象思维进一步发展,可以引导他们看一些科普性质的动画片,扩大知识面,开发智力,如《聪明的一休》《怪物史莱克》等。
  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动画片也不例外。市场上的儿童影视片良莠不齐,我们在采用时还是应该三思而后行。首先,要选择具有形象性、娱乐性、教育性等独特魅力,带给孩子动感十足视听享受的影视作品,使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智慧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其次,选择了比较好的影视作品后,也要做到用其精华、弃其糟粕,如果有不太适合的内容,要及时对幼儿进行引导;最后,切忌生搬硬套、弄巧成拙。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德积幼儿园)
其他文献
“五粮液”诉“七粮液”商标侵权案[1],因为涉及知名白酒品牌“五粮液”而备受各界关注。原告“五粮液”公司发现被告大量生产、销售以“七粮液”为酒名的白酒,原告认为被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