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弱势馆员的形成原因及特征进行了分析,针对高校的收入分配、职称评定和图书馆的人文建设开展了调查研究,阐述了弱势馆员目前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保障弱势馆员权益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弱势馆员 权益保障 探讨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1(c)-0132-02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开展以及独立院校的不断升级转型,全国各高校都纷纷加大了基础工程建设,逐步改善了校园环境,提高了教职工的薪资待遇。不少高校还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和形象工程。尽管高校图书馆十分重视内涵建设,努力创建“学习型、服务性、创新性”的新时期图书馆,并想方设法“以人为本”,加强读者服务,但在自身馆员管理方面,尤其是弱势馆员的权益保障,依然缺乏有效的人文关怀。
1 弱势馆员的涵义
高校图书馆的弱势馆员是一个相对概念,他是从“弱势群体”的概念中引申而来。新时期的弱势馆员绝不仅限于图书馆内收入低下者,而是由于主、客观等多方原因造成的,其集中体现在身体欠佳、学历偏低、年龄偏大、职称低下、社会认同感差以及缺乏核心竞争力和主动工作性的馆员群体。弱势馆员是相对于普通馆员而言,他们共同构成图书馆的服务主体,只有积极保障弱势馆员各种权益,增强他们的自信力和工作成就感,才能使整个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管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2 弱势馆员的形成原因
2.1 主观方面
自身限制因素。自身限制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主要表现在:身体残疾或者患有慢性疾病,无法从事校内的其他行政、教学活动;年龄在45岁以上的馆员,早前并不从事图书馆的专业工作,总感觉力不从心,打算一直混到退休;部分离婚或丧偶的女性馆员,在面临事业和家庭的双重矛盾时,不得不选择放弃馆员的发展。这些相对弱势的馆员在工作中往往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并逐渐被上级领导和身边的同事边缘化,导致恶性循环,自身更加没有认同感。
2.2 客观方面
学校重视不够。众所周知,图书馆长期被定位为学校的教辅部门,一直以来未能得到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馆员的校内地位并不高。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许多高校图书馆基本沦为学校家属子弟的“安置所”,老、弱、病、残、孕的“集中营”,准退休教职工的“养老院”,导致弱势馆员的基数相对偏大;而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学术地位不高,馆员不受重视,又在学校分配制度上与其他教学、行政人员相比处于绝对劣势,这就更加严重影响馆员的服务素质和工作积极性,更容易产生新的弱势馆员。
3 弱势馆员的特征
尽管弱势馆员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共同的特征,展开来说有以下几点。
3.1 缺乏专业技能
受教学环境和办学理念的长期影响,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的发展定位中相对模糊,人才培养比较滞后。有些院校过分强调馆员学历、毕业学校、所学专业等硬性指标,忽视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培训,甚至有馆长认为图书馆只要有硕士、博士,便能解决一切工作问题,这些根深蒂固的僵化观念都严重阻碍了图书馆的人才培养。弱势馆员普遍学历低下,更谈不上拥有夯实的专业技能。而新时期的图书馆发展要求馆员除了学历以外,还要在信息领域、数字化领域和电子网络平台上有较高的认识,这些都是弱势馆员所不具备的。
3.2 年龄制约特征明显
不同年龄段的弱势馆员数量不同,但基本年龄在45岁以上者居多。这个年龄段的大部分馆员长期没有接受继续教育,图书馆也没有提供相应的条件,自身学习积极性不够,基本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目前国家人社部正在逐步施行养老改革,事业单位的职工会延长退休年龄,而对于这些“高龄”馆员的生存空间将变得更加困难。
3.3 逆反心态明显
弱势馆员在高校图书馆往往只能进行最基础、最简单的工作,工作环境相对枯燥和落后,有的馆员被安排从事补书、书库巡视和保洁等“原始”工作,部分校内家属在图书馆不务正业,到处串岗,调拨是非,使得这些馆员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导致工作懈怠,自信心完全丧失。新时期如何规范管理好校内的家属馆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亲属,是馆领导要面临的难题之一。
3.4 职称评定困难
尽管目前高校已经开展了职称改革,馆员被纳入其他系列的专技人员参与评审,但和专职教师相比,无论评审名额、薪资待遇都存在差别。为了降低教学成本,图书馆员和学校实验、医疗、期刊等科技人员一同评审,通过率极低,而普通二本高校的职称评审中,馆员高级资格在评审后还要递交到上级主管教育评审确认,在时间上相对比较滞后。年纪偏大的弱势馆员到退休常常还是中级资格,工人出身的馆员甚至不能参与职称评审,这无形中打击了他们工作积极性与自我成就感。
4 弱势馆员的权益保障方法
4.1 加强图书馆立法
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是约束和激励馆员行为、提升各项服务工作质量的有力保障,它体现着高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规范性。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协调图书馆群体内外关系和多方关系的重要举措,对弱势馆员采取扶助政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特殊津贴,提高弱势馆员的薪资待遇,通过馆内制定规章使其政策化。同时制度一旦生效,就必须人人做到、令行禁止,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局面。
4.2 加强人文关怀
高校图书馆要对弱势馆员进行适当的精神激励。学校应把其他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等同视为一线教师,作为学校的核心力量。通过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馆员进行表彰和大力宣传,使图书馆馆员成为全校倍受尊重的群体。馆领导应该多和弱势馆员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波动;弱势馆员和其他馆员之间应当相互交流,结对帮扶,形成相互友爱,取长补短,和谐进步的局面。
4.3 完善高校职称制度
职称制度改革把学术能力、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提到首位,学历和年龄不在成为必要条件,这使得弱势馆员在退休前都可以参与评审,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活力。弱势馆员在职称改革中还需要顺应新时期要求,不断完善自己,调动工作热情,重新投入到学术研究中来。
4.4 保障终身学习的条件
大力开展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岗位技能的培训,激发弱势馆员的学习兴趣,不断地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努力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工作时间,专门为弱势馆员讲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新技术的应用等,使他们开拓视野,了解最新的专业动态。组织好学的馆员参加学术研讨活动,譬如组织参加每年的图书情报科技大会等,有利于馆员之间相互交流,启发思路。
5 结语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弱势馆员权益的保障是一项综合工程,任重道远,它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其手段和方式绝不局限于物质和精神领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最大程度上满足弱势馆员的需求,努力把高校图书馆建设成文化特色突出的正能量中心。
参考文献
[1] 姚惠萍,李睿.关于提高高校图书馆地位及馆员薪酬待遇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4):8-9.
[2] 吴涛,熊传毅.论高校图书馆弱势馆员在职称改革中的境遇[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71-72.
[3] 万亚.图书馆弱势馆员管理策略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6(1):26-28.
[4] 罗泽宇.图书馆员:特殊的弱势群体[J].图书馆界,2005(4):17-20.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弱势馆员 权益保障 探讨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1(c)-0132-02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开展以及独立院校的不断升级转型,全国各高校都纷纷加大了基础工程建设,逐步改善了校园环境,提高了教职工的薪资待遇。不少高校还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和形象工程。尽管高校图书馆十分重视内涵建设,努力创建“学习型、服务性、创新性”的新时期图书馆,并想方设法“以人为本”,加强读者服务,但在自身馆员管理方面,尤其是弱势馆员的权益保障,依然缺乏有效的人文关怀。
1 弱势馆员的涵义
高校图书馆的弱势馆员是一个相对概念,他是从“弱势群体”的概念中引申而来。新时期的弱势馆员绝不仅限于图书馆内收入低下者,而是由于主、客观等多方原因造成的,其集中体现在身体欠佳、学历偏低、年龄偏大、职称低下、社会认同感差以及缺乏核心竞争力和主动工作性的馆员群体。弱势馆员是相对于普通馆员而言,他们共同构成图书馆的服务主体,只有积极保障弱势馆员各种权益,增强他们的自信力和工作成就感,才能使整个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管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2 弱势馆员的形成原因
2.1 主观方面
自身限制因素。自身限制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主要表现在:身体残疾或者患有慢性疾病,无法从事校内的其他行政、教学活动;年龄在45岁以上的馆员,早前并不从事图书馆的专业工作,总感觉力不从心,打算一直混到退休;部分离婚或丧偶的女性馆员,在面临事业和家庭的双重矛盾时,不得不选择放弃馆员的发展。这些相对弱势的馆员在工作中往往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并逐渐被上级领导和身边的同事边缘化,导致恶性循环,自身更加没有认同感。
2.2 客观方面
学校重视不够。众所周知,图书馆长期被定位为学校的教辅部门,一直以来未能得到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馆员的校内地位并不高。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许多高校图书馆基本沦为学校家属子弟的“安置所”,老、弱、病、残、孕的“集中营”,准退休教职工的“养老院”,导致弱势馆员的基数相对偏大;而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学术地位不高,馆员不受重视,又在学校分配制度上与其他教学、行政人员相比处于绝对劣势,这就更加严重影响馆员的服务素质和工作积极性,更容易产生新的弱势馆员。
3 弱势馆员的特征
尽管弱势馆员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共同的特征,展开来说有以下几点。
3.1 缺乏专业技能
受教学环境和办学理念的长期影响,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的发展定位中相对模糊,人才培养比较滞后。有些院校过分强调馆员学历、毕业学校、所学专业等硬性指标,忽视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培训,甚至有馆长认为图书馆只要有硕士、博士,便能解决一切工作问题,这些根深蒂固的僵化观念都严重阻碍了图书馆的人才培养。弱势馆员普遍学历低下,更谈不上拥有夯实的专业技能。而新时期的图书馆发展要求馆员除了学历以外,还要在信息领域、数字化领域和电子网络平台上有较高的认识,这些都是弱势馆员所不具备的。
3.2 年龄制约特征明显
不同年龄段的弱势馆员数量不同,但基本年龄在45岁以上者居多。这个年龄段的大部分馆员长期没有接受继续教育,图书馆也没有提供相应的条件,自身学习积极性不够,基本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目前国家人社部正在逐步施行养老改革,事业单位的职工会延长退休年龄,而对于这些“高龄”馆员的生存空间将变得更加困难。
3.3 逆反心态明显
弱势馆员在高校图书馆往往只能进行最基础、最简单的工作,工作环境相对枯燥和落后,有的馆员被安排从事补书、书库巡视和保洁等“原始”工作,部分校内家属在图书馆不务正业,到处串岗,调拨是非,使得这些馆员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导致工作懈怠,自信心完全丧失。新时期如何规范管理好校内的家属馆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亲属,是馆领导要面临的难题之一。
3.4 职称评定困难
尽管目前高校已经开展了职称改革,馆员被纳入其他系列的专技人员参与评审,但和专职教师相比,无论评审名额、薪资待遇都存在差别。为了降低教学成本,图书馆员和学校实验、医疗、期刊等科技人员一同评审,通过率极低,而普通二本高校的职称评审中,馆员高级资格在评审后还要递交到上级主管教育评审确认,在时间上相对比较滞后。年纪偏大的弱势馆员到退休常常还是中级资格,工人出身的馆员甚至不能参与职称评审,这无形中打击了他们工作积极性与自我成就感。
4 弱势馆员的权益保障方法
4.1 加强图书馆立法
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是约束和激励馆员行为、提升各项服务工作质量的有力保障,它体现着高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规范性。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协调图书馆群体内外关系和多方关系的重要举措,对弱势馆员采取扶助政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特殊津贴,提高弱势馆员的薪资待遇,通过馆内制定规章使其政策化。同时制度一旦生效,就必须人人做到、令行禁止,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局面。
4.2 加强人文关怀
高校图书馆要对弱势馆员进行适当的精神激励。学校应把其他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等同视为一线教师,作为学校的核心力量。通过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馆员进行表彰和大力宣传,使图书馆馆员成为全校倍受尊重的群体。馆领导应该多和弱势馆员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波动;弱势馆员和其他馆员之间应当相互交流,结对帮扶,形成相互友爱,取长补短,和谐进步的局面。
4.3 完善高校职称制度
职称制度改革把学术能力、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提到首位,学历和年龄不在成为必要条件,这使得弱势馆员在退休前都可以参与评审,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活力。弱势馆员在职称改革中还需要顺应新时期要求,不断完善自己,调动工作热情,重新投入到学术研究中来。
4.4 保障终身学习的条件
大力开展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岗位技能的培训,激发弱势馆员的学习兴趣,不断地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努力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工作时间,专门为弱势馆员讲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新技术的应用等,使他们开拓视野,了解最新的专业动态。组织好学的馆员参加学术研讨活动,譬如组织参加每年的图书情报科技大会等,有利于馆员之间相互交流,启发思路。
5 结语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弱势馆员权益的保障是一项综合工程,任重道远,它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其手段和方式绝不局限于物质和精神领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最大程度上满足弱势馆员的需求,努力把高校图书馆建设成文化特色突出的正能量中心。
参考文献
[1] 姚惠萍,李睿.关于提高高校图书馆地位及馆员薪酬待遇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4):8-9.
[2] 吴涛,熊传毅.论高校图书馆弱势馆员在职称改革中的境遇[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71-72.
[3] 万亚.图书馆弱势馆员管理策略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6(1):26-28.
[4] 罗泽宇.图书馆员:特殊的弱势群体[J].图书馆界,2005(4):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