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雪之歌

来源 :汽车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f_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此行的初衷是为了深度体验多款奔驰在售车型的冰雪路面行驶性能,可迟迟未见北京初雪的我们早已按奈不住心中的情绪,硬是把一堂冰雪驾驶体验培训课上成了花式冰面杂耍。
  2018年的奔驰全系冰雪体验被安排在了呼伦贝尔市近郊的一个冰湖面。接近零下40度的温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体验场所。不同于此前的AMG学院,为了能够让大家深度体验到不同驱动形式以及不同性能水平车型在冰雪路面下的行驶表现,本次活动中奔驰专程带来了以AMG 43系列为首的AMG系列车型,和以C级、E级、奔驰E级轿跑车为主的一系列轿车车型。为了能够充分体验每款车型的细微差异,在多组试驾车型中还分别涵盖了后驱及4MATIC的车款。由于冰雪路面附着力低的原因,所有试驾车型均配备了钉胎,阵容极为强大。不过在多达140于台的试驾车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车型还是AMG C43和SLC。AMG C43有着惊艳全场极高的操控表现,而SLC在连续漂移动作中极高的可控性和宽容度更是让人感动不已。
  整个冰雪体验活动分为了体验学习和对抗竞赛两大部分。不过就像开头所说,当我真正手握方向盘的那一刻开始,一切都和活动方设计的内容有了不同。实际体验活动中分别安排了6组车型阵列和4组不同难度的体验科目。但仔细回想整个经过,貌似在教学和体验内容之外,我与同车的另—位媒体同行一直在以各种形式切磋着冰面漂移的技艺。
  第一组的活动内容是分别体验C200L、C300、E300L以及E320L 4MATIC等多款车型。内容意在体验冰雪路面下不同轴距以及不同驱动形式车型的驾控感受。在体验环节中,很明显带有4MATIC系统的车型更加讨喜。不论是开启ES3P或是关闭ESP的情况下,车身都有着不错的可控性。ESP开启时会允许车尾产生小角度的轻微滑动。但在关闭后轮端的动力输出不再受限,车身的滑动允许以更大的角度呈现。不过当车身漂移的角度过大11时ESP也会重回介入纠正。也许在玩家眼中这不够硬核,但对于—般人来讲,ESP出现的时机恰到好处。体验钟摆乐趣的同时也能让车辆处于一个安全的范围。但就车型本身而言,体验感觉最好的还是C200L 4MATIC车型,灵活且听话的车身很容易让人沉迷其中。其次则是E320L 4MATIC车型,不过该车较长的轴距会在连续变向的时候略显笨拙,需要更多的耐心应对偶发的推头情况。而剩下的后驱车型则比较考验驾驶者的油门控制能力和方向盘反打意识,鲁莽的油门操作会轻而易举的引发转向过度。
  在体验过基本的冰雪路面行驶后,车辆换成了高阶的AMG C63S和AMG GTS等车型。这个环节中,学习了不同于铺装路面的冰雪路面走线法则。虽然同样是基于外内外的走线原则,但是冰雪路面下轮胎的附着力明显更低,所以对于车辆进出弯道的线路、速度以及弯道APEX点的利用都成了至关重要的技术点。很明显想要在冰雪路面发挥好AMG C63S和AMG GTS的强大动力并不容易,即使在ESP完全开启的情况下,轻点油门依然会出现驱动轮打滑的情况,只有严格遵守上述规则和精密控制油门开度才能获得更快的弯道通过速度。而在多圈练习后,我不仅掌握了关键的技术点,同时也摸索出了部分利用油门“快速转向”的技巧。
  在具备了对冰雪路面的完整认知后,我们开始6换乘秉性更加温和的AMG C43和AMGA45。在这一环节中,体验的内容是自主控制挡位的变换,利用刹车同时降档产生的联合制动效应缩短冰雪路面刹车距离。不过就在尝试的过程中我却被AMG C43强大的可控性深深折服,其4MATIC系统的前31后69的动力分配非常适合冰雪路面下作连续漂移动作,不仅车身在车速不断高低变换的弯道中有着极为稳定的滑动角度,同时通过简单的油门控制还可以十分从容的实现迅速换向漂移。那种快感让人不自觉地就沉迷其中,甚至久久不愿停下。不过相比服帖的AMGC43来看,AMG A45则更需要驾驶者的更多耐心去等待动力分配到后轮。之后的体验车型是CLA200和E200 4MATIC轿跑车。CLA200的感觉与A45较为接近,但弯道中的控制要更加容易,E200 4MATIC轿跑车的设定明显更倾向于铺装路面,在冰雪路面的弯道中姿态有些反复挣扎,能感受到它并不太乐于让车身出现滑动,而是更愿意让驾驶者老实的外内外进行走线。
  最終的环节终于迎来了漂移体验,该环节由“梦想跑车”SLC和SL担当环节试驾车。内容十分简单,在ESP全关的情况下完成定圆漂移。就像之前所说SLC非常适合进行冰面漂移。手动模式2挡起步,给油门的瞬间就可以开始反打,之后拨入3挡寻找到合适的油门开度和反打角度就可以开始连续的定圆漂移了。虽然我已记不清当时一口气飘出了多少圈,但我清楚地记得其出色的可控性没有丝毫慌乱感,甚至为我在漂移过程中留出了向航拍飞机摆POSE的时间。
  在最后的复合绕桩对决中,分别选择了C200 L和C200 4MATIC两款车型。凭借两车出色的弯道性能给我—个预期中的比赛成绩。可惜强中自有强中手,由于其中一个环节的失误最终还是与登顶领奖台失之交臂。不过本次冰雪对决活动中我并无遗憾,毕竟此前的多个环节已经给我留下了足够多的美好回忆,以及一段时间内都消化不完的多种冰雪路面驾驶技巧。换个角度想,没有遗憾何来再聚的期盼呢。
其他文献
捷豹,一个与运动分不开的英伦品牌,在过去的八十多年中,这个英伦品牌缔造了诸如XK120、E-Type、XJ220等众多经典运动车型。而在现今的产品系列中,除了继承E-Type衣钵的F-Type外,最具运动精神的产品无疑就是XE这款车型了。这么说并非毫无依据,因为在几年前,我们曾用这款车做过一次对比测试,对手正是行业公认的运动标杆——宝马3系,而XE的最终得分仅比3系低了2分,这足以说明捷豹的这款产
期刊
一年试驾个百八十款新车型但还是不能决定自己年终最后一试到底会是什么车型,命运不由我自己掌握,一切全凭邮箱里的一封邮件左右,越是到了12月末就越好奇,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广西阳朔与2018款别克新昂科威这样的组合在我这里绝对新鲜,无论是试驾的车型还是地点都是。  请放心,我并没有被阳朔的美景迷得神魂颠倒而不务正业,原因很好笑,虽然当地18度左右的气温比北京给面子但老天似乎不是特别欢迎我,这几天一直有阴
期刊
在整体性能都在大幅提升的时代,保时捷911车系是否会集体转投发动机中置后驱阵营?  时隔20年,911的发动机或将中置化的流言再次甚嚣尘上。原因很简单,在此前的WEC耐力赛中,始终坚持后置后驱布局的911 RSR竟突然叛变,成为了一款纯种MR赛车!可早已把后置布局玩的出神入化的保时捷真会让未来的911全体背离信仰,转投中置阵营吗?相信所有保时捷死忠都会坚决予以否定。  但自信从何而来?不久前“仅有
期刊
这次选题我们进行两段完全不同的旅程,两段旅程之间只有起点是在一起的。这台Aborn旅居车和哈雷摩托的市场价均在36000欧元左右。话不多说,旅途开始!  我们发现,以110公里上小时的时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恰好能让这两台车都处于一个相当舒适的节奏。对于哈雷来说,在这个速度下巡航,发动机转速仅有2200转/分,这狂躁的摩托车的也有放松的一面,就如突然进入了飓风的风眼中,暴力过后有一份短暂的宁静。而在
期刊
一年半前,我第一次接触了到了广汽丰田雷凌这款车,当时那辆双擎版本的试驾车靠着极低的综合油耗让我记住了它,因为它是我从事试车工作后接触的综合油耗最低,同时也是最接近工信部油耗数值的产品。但我同时产生了一个疑问:几乎与一汽丰田卡罗拉完全相同的它,如何能够在市场上立足,毕竟与名气在外的卡罗拉相比,雷凌只能算是一个“无名小辈”。我当时甚至认为作为卡罗拉的兄弟产品,雷凌只会长期活在前者的阴影之下。  然而当
期刊
是否曾经想过拥有一台3缸发动机的SUV?现在机会来了,这次我们就给大家带来3缸SUV的对比。由于搭载3缸柴油发动机车型的选择面较窄,所以这里的“3缸发动机车型”主要是指那些汽油车型。除了Mini之外,这些3缸机都是各自车系里面入门级的产品,同时也是所有型号中最便宜的。此外,这里的四台发动机都配备了涡轮增压以及缸内直喷技术。  那么现在重点的问题来了:究竟3缸机对于这个级别的并不是那么小的SUV来说
期刊
阔别许久的阿尔法·罗密欧终于回归,它势将自己的运动精髓发挥至极  阿尔法·罗密欧是一个两极分化明显的品牌。曾经阿尔法·罗密欧进入中国市场时收获了一群拥簇者,他们不遗余力地收藏着、维护着还留存于国内的阿尔法-罗密欧。你可能根本无法理解花费上百欧元从意大利邮寄回国内一把全新阿尔法·罗密欧原厂四叶草的机械钥匙是一件多疯狂的事情,但是我只能告诉你这就是他们对于阿尔法·罗密欧的爱,他们才是真正消费情怀的那一
期刊
在收到途锐冰雪试驾邀请之后,我甚至激动到开了一听冰镇的可乐,来平复我内心的兴奋。当然,最吸引我的不是牡丹江那银装素裹般的梦幻世界,而是这次活动的主角:大众途锐!这个盼了将近16年的机会,终于在2018年新年伊始降临到了我头上。这对于一名痴迷辉腾和途锐的大众粉来说尤其难得。  15年前,第一代途锐走进了公众的视线,这个以撒哈拉沙漠周边一个叫Tuareg(“图瓦雷克”)的部落命名的车型不仅预示着途锐在
期刊
如果一辆车没办法让你感到兴奋,赋予你刺激的驾控体验,那它只能是个无聊的交通工具。既然都是无聊,为何不考虑下环保又高效的公共出行呢?  文章开始的第一件事,请你务必先放下有色眼镜。CAYMAN绝不是什么专为女孩子逛街代步诞生的庸脂俗粉,而是一款根正苗红的热血性能跑车。它有着充沛的动力输出,优秀的车身配重布局,以及相当惊人的赛道表现。也许相比今日的一众跑车来看,CAYMAN不是最实用的,也不是跑得最快
期刊
自1886年第一台汽车面世起,人们就开始不断地摸索全新车辆技术的发展方向。而随着汽车用途的不断扩张,工程师们也开始注意到车辆的行驶质感和驾驶乐趣对于驾驶者来说有多么重要。20世纪初期,工程师们通过对车身零件、结构质量、造型设计等一系列的改进,来提升一款车型的操控表现和可玩性,但逐渐地一些传统机械结构成为制约,开始牵制驾驶者的发挥。而从那一刻起,诸多能够提升驾驶乐趣的技术也开始应运而生。  限滑差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