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党的惠农政策和各方面大力扶持下,民族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但工业粗放式经营,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的大幅增加,畜禽水产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大量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无序排放,使农村环境负荷急剧增加,环境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新农村建设步伐。面对新农村建设,环境的保护该如何有效应对,结合湘西州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分析环境现状,把握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切入点
湘西自治州是一个典型的民族贫困地区,受客观条件限制,近20年来,陆续上了一批耗能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粗加工、重污染工矿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留下了历史欠账,并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改变不良现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从源头上把好环保切入点,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以污染源治理为切入点,还历史欠账,为新农村建设扫平障碍。湘西州近20年来留下的环境欠账,已使部分州域环境失去了其应有功能。只有加大老污染源治理,逐步恢复环境应有功能,才能为新农村构筑建设的平台。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治理。一方面实施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六改”工程,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另一方面采取全面整治“闲置房”、村庄整修改造、拆旧建新式的村庄整体改造和建设农民社区新村等四种基本模式进行村庄改造,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高规格规划为切入点,筑环保平台,严防新农村建设重蹈覆辙。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同时,应制定配套的环境保护政策,在确立“CDP”增长速度的同时,也应将“绿色GDP”考虑其中,在计算“CDP”政绩的同时,也应计算“CDP”中的资源耗损和环境污染。建立健全综合决策机制,明确各部门环保职责。另外,要加大立法力度,保证其合法化。二是在规划内容上求“全”。首先是环保指标概率要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新农村环境美化率、综合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每一项环保指标,必须做到衡量具体全面,从实际出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本州实际,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强调各项工作与环境相协调。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三同时”制度,防止发达地区和州内城市落后、淘汰工艺与设备再进入农村和乡镇,控制新的工业污染产生。
二、调整产业结构,激活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原动力
(—)以技术为纽带,将工业调精。一是将工业规模调“大”,减小污染源的再生。应对新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的要求,湘西州工业发展必须改变当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经济增长格局。加大高新技术推广,着力培育高新技术“环保型”“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对新农村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比重。二是将企业数量调“小”,减轻环境的压力。“散而多、小而全”是当前湘西州工业企业的又一显著特点。这不仅增添了环境管—理费用,浪费了矿产资源,还拉长了污染:源的“线”,扩大了污染源的“面”,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增加了难度。三是将工业技术调“高”,确保资源的节约。采用新工艺,是工业企业朝精深方向发展的唯一动力,也是实现新农村“整洁”的最佳保障。着力加大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在重点行业的推广,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以基地为链条,将农业调优。一是将农业品种调“优”,减少垦殖面积。通过加大品种改良和生物防治措施,推广良种产品,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从近几年湘西州农业发展来看,农业品种改良的不断深入,农业产值不断增加,2005年达26.7亿元,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1766元,增加164元。但农药、化肥、薄膜的使用也在不断递增,仅2003年至2004年,化肥、薄膜的使用量递增率高达4.6%、6.2%,2004年农药使用总量高达3204吨,平均每亩1.7千克,位居全省第三,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4个百分点,其中高毒农药使用量占使用总量的9.93%。给农村面源造成很大的污染,直接威胁农民健康。为实现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接轨,需要进一步加大品种改良步伐。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优质品种,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农产品质量,减少播种面积,实现局部的退耕还林、退耕还山;另一方面加大农业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减少化肥、农药、薄膜的使用量,有效杜绝农村面源污染的产生;其次要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运用新技术的水平,使现有品种和技术得以进一步提升,实现物与人的双“优”。二是将内部结构调“佳”,减少面源污染。改变当前“单一、线性、简短”的农业结构方式,推行“复合式”的结构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最佳境界,既富裕了农民、发展了经济,又减少了面源的污染,实现了资源的效益化利用。一要充分利用湘西州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和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绿色食品”为主线的生态农业,建成猕猴桃、柑桔、中药材、茶叶、草食牲畜产品等一批有湘西特色和规模优势的农产品基地。二要抓好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建设,扶强做大水果、茶叶、药材等绿色主导产业,培育出主打产品龙头企业,打响“绿色食品”牌子,争取进入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扩大湘西区域绿色生态品牌的影响力。三要依托现有的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商品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和种养加工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格局。三是优化农村生活耗能,实现良性互动。当前湘西州农村农民的生活仍沿袭着几千年的“伐木取暖、用柴烧饭、用树建房”的原始耗能方式。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能源在不知不觉中被浪费掉,与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实质要求相悖。优化农村生活耗能,成了实现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环保基本要求。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生态公益农、林补偿制度,鼓励发展高效农业和林业,从而推动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通过以退人还山、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为重点实现,农业效益化、林业生态化、能源多样化。确保农村面源污染的杜绝,实现新农村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富裕”和“村容整洁”。二要大力推广砌块建房,解决农民建房问题,从根本上杜绝破坏生态的现象,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资源为优势,将旅游业调大。文化旅游产业既是一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综合产业,又是最具环保效益的前景产业。旅游资源是湘西州新农村建设最有潜力的优势资源。我们要着力整合旅游资源,放大资源的聚合效应,实现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最大效益。一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生态发展提供基础“硬件”。二是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效益。三是加大旅游宣传造势,营造新农村大环保氛围。
三、推行循环经济,增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后发力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推行循环经济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体现。目前,湘西州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初具雏形,农产品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工业“龙头企业”初具规模,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推行循环经济,搞好“点——面”两个配套,为实现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的长期和谐统一注入活力,促进环保后发力。一是搞好以农户、企业个体为循环圈的“点”循环配套。以单个农户和企业为中心,实现庭院内的“园、圈、气”生态循环和企业生产流程中的“水、气、渣”内部循环,促进资源的再利用,减少面源污染和“三废”污染,实现“点”上环境“整洁”。“庭院”生态循环坚持实施沼气项目建设与发展绿色食品和庭院经济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全面推广“猪一沼一果”、“猪一沼一菜”、“猪一沼一药”生态经济园模式。二是搞好农业、农村、农户为循环圈的“面”循环配套。农户与企业个体的发展不是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全部要求;农户与企业个体经济的壮大,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十分有限,实现以农业、农村、农户为循环圈的经济大发展,才是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根本。
一、分析环境现状,把握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切入点
湘西自治州是一个典型的民族贫困地区,受客观条件限制,近20年来,陆续上了一批耗能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粗加工、重污染工矿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留下了历史欠账,并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改变不良现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从源头上把好环保切入点,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以污染源治理为切入点,还历史欠账,为新农村建设扫平障碍。湘西州近20年来留下的环境欠账,已使部分州域环境失去了其应有功能。只有加大老污染源治理,逐步恢复环境应有功能,才能为新农村构筑建设的平台。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治理。一方面实施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六改”工程,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另一方面采取全面整治“闲置房”、村庄整修改造、拆旧建新式的村庄整体改造和建设农民社区新村等四种基本模式进行村庄改造,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高规格规划为切入点,筑环保平台,严防新农村建设重蹈覆辙。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同时,应制定配套的环境保护政策,在确立“CDP”增长速度的同时,也应将“绿色GDP”考虑其中,在计算“CDP”政绩的同时,也应计算“CDP”中的资源耗损和环境污染。建立健全综合决策机制,明确各部门环保职责。另外,要加大立法力度,保证其合法化。二是在规划内容上求“全”。首先是环保指标概率要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新农村环境美化率、综合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每一项环保指标,必须做到衡量具体全面,从实际出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本州实际,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强调各项工作与环境相协调。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三同时”制度,防止发达地区和州内城市落后、淘汰工艺与设备再进入农村和乡镇,控制新的工业污染产生。
二、调整产业结构,激活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原动力
(—)以技术为纽带,将工业调精。一是将工业规模调“大”,减小污染源的再生。应对新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的要求,湘西州工业发展必须改变当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经济增长格局。加大高新技术推广,着力培育高新技术“环保型”“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对新农村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比重。二是将企业数量调“小”,减轻环境的压力。“散而多、小而全”是当前湘西州工业企业的又一显著特点。这不仅增添了环境管—理费用,浪费了矿产资源,还拉长了污染:源的“线”,扩大了污染源的“面”,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增加了难度。三是将工业技术调“高”,确保资源的节约。采用新工艺,是工业企业朝精深方向发展的唯一动力,也是实现新农村“整洁”的最佳保障。着力加大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在重点行业的推广,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以基地为链条,将农业调优。一是将农业品种调“优”,减少垦殖面积。通过加大品种改良和生物防治措施,推广良种产品,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从近几年湘西州农业发展来看,农业品种改良的不断深入,农业产值不断增加,2005年达26.7亿元,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1766元,增加164元。但农药、化肥、薄膜的使用也在不断递增,仅2003年至2004年,化肥、薄膜的使用量递增率高达4.6%、6.2%,2004年农药使用总量高达3204吨,平均每亩1.7千克,位居全省第三,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4个百分点,其中高毒农药使用量占使用总量的9.93%。给农村面源造成很大的污染,直接威胁农民健康。为实现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接轨,需要进一步加大品种改良步伐。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优质品种,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农产品质量,减少播种面积,实现局部的退耕还林、退耕还山;另一方面加大农业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减少化肥、农药、薄膜的使用量,有效杜绝农村面源污染的产生;其次要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运用新技术的水平,使现有品种和技术得以进一步提升,实现物与人的双“优”。二是将内部结构调“佳”,减少面源污染。改变当前“单一、线性、简短”的农业结构方式,推行“复合式”的结构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最佳境界,既富裕了农民、发展了经济,又减少了面源的污染,实现了资源的效益化利用。一要充分利用湘西州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和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绿色食品”为主线的生态农业,建成猕猴桃、柑桔、中药材、茶叶、草食牲畜产品等一批有湘西特色和规模优势的农产品基地。二要抓好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建设,扶强做大水果、茶叶、药材等绿色主导产业,培育出主打产品龙头企业,打响“绿色食品”牌子,争取进入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扩大湘西区域绿色生态品牌的影响力。三要依托现有的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商品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和种养加工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格局。三是优化农村生活耗能,实现良性互动。当前湘西州农村农民的生活仍沿袭着几千年的“伐木取暖、用柴烧饭、用树建房”的原始耗能方式。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能源在不知不觉中被浪费掉,与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实质要求相悖。优化农村生活耗能,成了实现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环保基本要求。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生态公益农、林补偿制度,鼓励发展高效农业和林业,从而推动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通过以退人还山、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为重点实现,农业效益化、林业生态化、能源多样化。确保农村面源污染的杜绝,实现新农村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富裕”和“村容整洁”。二要大力推广砌块建房,解决农民建房问题,从根本上杜绝破坏生态的现象,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资源为优势,将旅游业调大。文化旅游产业既是一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综合产业,又是最具环保效益的前景产业。旅游资源是湘西州新农村建设最有潜力的优势资源。我们要着力整合旅游资源,放大资源的聚合效应,实现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最大效益。一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生态发展提供基础“硬件”。二是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效益。三是加大旅游宣传造势,营造新农村大环保氛围。
三、推行循环经济,增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后发力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推行循环经济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体现。目前,湘西州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初具雏形,农产品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工业“龙头企业”初具规模,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推行循环经济,搞好“点——面”两个配套,为实现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的长期和谐统一注入活力,促进环保后发力。一是搞好以农户、企业个体为循环圈的“点”循环配套。以单个农户和企业为中心,实现庭院内的“园、圈、气”生态循环和企业生产流程中的“水、气、渣”内部循环,促进资源的再利用,减少面源污染和“三废”污染,实现“点”上环境“整洁”。“庭院”生态循环坚持实施沼气项目建设与发展绿色食品和庭院经济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全面推广“猪一沼一果”、“猪一沼一菜”、“猪一沼一药”生态经济园模式。二是搞好农业、农村、农户为循环圈的“面”循环配套。农户与企业个体的发展不是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全部要求;农户与企业个体经济的壮大,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十分有限,实现以农业、农村、农户为循环圈的经济大发展,才是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