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因此对体育活动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健身层次,更重要的是体育运动可以磨练人的意志,通过训练、比赛使人获得坚强的毅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特别是在比赛过程中,品尝了失败的痛楚与成功的喜悦后,会使人懂得团队的力量以及别人的支持,将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情操,而体育竞技规则的制定和比赛裁判的执法,又促使人们养成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所有这些共同塑造了人们爱国守法的健康人格。
文章从简单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向全面的体育保健方法传授以及体育科学文化与人文修养的培育转变,等做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大学体育 教学 人文化
一、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高校片面追求所谓的学术一流,对学科建设、学术环境的改善重于对学生成长环境和教育的投入,这实际上是偏离了大学的职能。大学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学校的体育教育非常重要。"高校学生们的体育成绩往往都是靠传统的"跑、跳、投"评定的,但是事实上评定成绩的标准与最终的结果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喜欢运动的人得到快乐,壮大健身的队伍。因此国内一些大学从人文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体育教学的形式等做出了积极调整和改革。高校的竞技体育应该和体育教学结合起来。一流大学的学生不该是一副弱不禁风的孱弱形象,应该通过体育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大学体育应该实现三个目标:引导学生热爱体育,教会学生们科学锻炼,全面提高学生体质。
二、实现大学体育教学教育人文化的措施以及积极作用
1.构建人文化大学体育,树立人文体育观
体育课程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推进大学体育人文化改革的根本之策是树立人文體育观,进而在人文体育的思想意识之下,以人为本,推进改革。在逐步淡化生物体育观、树立人文体育观的基础上,推进大学体育人文化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新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比较成功的改革措施当属将活泼、活跃的方式融入大学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具体表现为由学生任意挑选各自喜爱的项目,并组成各种运动队或是俱乐部;如果想换项目或是俱乐部,随时都可以"自由转会"。如此一来,一些在球类项目上技术好,但体能差的学生,也可以在运动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让体育的魅力发挥至极致。切实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获得愉悦的身心。
2. 课程内容层级分布,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新的体育课程体系要求紧紧结合学生特点,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缺乏体育热情的状态,有步骤地逐步培养起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文化涵养,所以将有限的课程内容进行层级分步设置是新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通过大学体育社团建设与体育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把体育部改制为体育中心,并投入经费建设设备齐全的学生体育活动中心。改变单一的体育课形式,在学生中组建不同的体育社团,使大多数同学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参加一到两个体育社团。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也是这一新体育课程体系的科学之所在。由于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不同和体育课程内容的层级分布,要取得良好的体育教育效果与相对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分不开,所以,这里谈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与课程内容的层级分布分不开。另外,采用学分制、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的体育课程新体系要求摒弃教师绝对主导的旧模式,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
3. 大学体育教育加强社会性
大学体育不仅要注意完善内部机制,而且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研究大学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衔接的问题。通过体育教育不仅让学生锻炼起来,身体强健,还能培养学生按照规范、规则来做事的意识。另外从心理学角度,热爱体育的人,一般性格外向,容易接受新事物,创造力比较强。因此,要培养一个有创造力的青年群体,就一定要下功夫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
三、小结
大学是人一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为关键的承上启下的阶段。大学体育在进行体育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并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更应考虑其毕业以后更长时期坚持有效的体育锻炼和健身习惯。因此强化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志前;新课程?新技术?新变革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初中物理新课改的实践及思考 [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曹彧 董新光;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分析[N];中国体育报;2002年
[3] 黄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文章从简单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向全面的体育保健方法传授以及体育科学文化与人文修养的培育转变,等做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大学体育 教学 人文化
一、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高校片面追求所谓的学术一流,对学科建设、学术环境的改善重于对学生成长环境和教育的投入,这实际上是偏离了大学的职能。大学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学校的体育教育非常重要。"高校学生们的体育成绩往往都是靠传统的"跑、跳、投"评定的,但是事实上评定成绩的标准与最终的结果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喜欢运动的人得到快乐,壮大健身的队伍。因此国内一些大学从人文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体育教学的形式等做出了积极调整和改革。高校的竞技体育应该和体育教学结合起来。一流大学的学生不该是一副弱不禁风的孱弱形象,应该通过体育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大学体育应该实现三个目标:引导学生热爱体育,教会学生们科学锻炼,全面提高学生体质。
二、实现大学体育教学教育人文化的措施以及积极作用
1.构建人文化大学体育,树立人文体育观
体育课程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推进大学体育人文化改革的根本之策是树立人文體育观,进而在人文体育的思想意识之下,以人为本,推进改革。在逐步淡化生物体育观、树立人文体育观的基础上,推进大学体育人文化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新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比较成功的改革措施当属将活泼、活跃的方式融入大学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具体表现为由学生任意挑选各自喜爱的项目,并组成各种运动队或是俱乐部;如果想换项目或是俱乐部,随时都可以"自由转会"。如此一来,一些在球类项目上技术好,但体能差的学生,也可以在运动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让体育的魅力发挥至极致。切实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获得愉悦的身心。
2. 课程内容层级分布,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新的体育课程体系要求紧紧结合学生特点,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缺乏体育热情的状态,有步骤地逐步培养起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文化涵养,所以将有限的课程内容进行层级分步设置是新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通过大学体育社团建设与体育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把体育部改制为体育中心,并投入经费建设设备齐全的学生体育活动中心。改变单一的体育课形式,在学生中组建不同的体育社团,使大多数同学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参加一到两个体育社团。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也是这一新体育课程体系的科学之所在。由于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不同和体育课程内容的层级分布,要取得良好的体育教育效果与相对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分不开,所以,这里谈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与课程内容的层级分布分不开。另外,采用学分制、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的体育课程新体系要求摒弃教师绝对主导的旧模式,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
3. 大学体育教育加强社会性
大学体育不仅要注意完善内部机制,而且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研究大学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衔接的问题。通过体育教育不仅让学生锻炼起来,身体强健,还能培养学生按照规范、规则来做事的意识。另外从心理学角度,热爱体育的人,一般性格外向,容易接受新事物,创造力比较强。因此,要培养一个有创造力的青年群体,就一定要下功夫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
三、小结
大学是人一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为关键的承上启下的阶段。大学体育在进行体育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并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更应考虑其毕业以后更长时期坚持有效的体育锻炼和健身习惯。因此强化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志前;新课程?新技术?新变革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初中物理新课改的实践及思考 [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曹彧 董新光;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分析[N];中国体育报;2002年
[3] 黄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