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而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日益壮大。新时代的到来对民办高职院校提出了新要求,高质量发展成为趋势。本文从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出发,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现阶段民办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寻求促进民办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数量越来越多,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据教育部2020年数据统计,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423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322所,在校生近270万。民办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在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民办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流动性较大
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在年龄、职称、双师型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同时,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对民办高职院校也是一项重要课题。大多数就职者将民办高职院校作为跳板,长则3-5年,短则1-2年,就职期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后,通过考事业编,大多数跳到公办院校。另外,社会对民办学校有一定的偏见,不稳定、工资没有保障、退休后的待遇等各方面因素,使教师缺乏安全感。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流动性大,影响了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良性发展。
专业建设水平不高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教职成〔2019〕8号),在全国开展双高院校建设。以山东省为例,在公布的16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和32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点中,全部都是公办高职,无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入围。这也反映出民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专业建设投入经费不足,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较少等。
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高职院校生源往往是当年高考考生的后面一部分,而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是最后一部分。近三年,各地不同程度的开展高考综合改革,各高校生源抢夺战越来越激烈,民办高职院校是考生的兜底选项,只要达到最低录取分数线,大多数都能被录取。
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的要求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提到,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也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职业教育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作为民办高职院校,要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利用积累的办学基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
民办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求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教学过程等方面匹配产业发展转型需求。教育部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对专业名称、专业类、专业大类等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这次调整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为了满足产业升级需要。新经济、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的出现要求民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适应性。
民办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学校要立足并生存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学校时,主要考虑学校的专业、师资、教学科研成果、技能大赛成果、毕业生就业质量、学校荣誉、学校环境等方面,而以上因素也是民办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
立德树人是民办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对用人单位的调研中得知,相比技术技能,企业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对工作的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等。在学校阶段学习的技术技能只是为就业后的工作打基础,企业更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先成人后成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学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后的岗位需求总是有一定的时间差。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招生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在大学三年期间,应更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课程设置、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培训、技能大赛等多方位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心同向作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有效的现代治理体系是民办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保障
民办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董事会、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科学合理制定职责,选取熟知职业教育规律、责任心强的人员承担各岗位职责;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工作开展有章可依,有迹可循,各岗位权责分明,沟通顺畅。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民辦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专业建设是民办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内涵建设。近几年,各省陆续开展高考改革,志愿填报从选学校到选专业,更加凸显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缺少高水平的专业将严重威胁到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应科学制定专业(群)发展目标。 师资队伍梯队化建设是民办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培养人、用好人、留住人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梯队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老中青”结合,“老”一般是指工作十年以上,主持省级或国家级标志性成果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中”一般是指工作年限五到十年,参与省级或國家级标志性成果、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青”一般是指工作年限不到五年,正在积累教学经验的教师。二是师资队伍的培养按照普通教师-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专业群带头人的路径。不同阶段培养的重点不同,刚入职教师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企业实践、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指导技能大赛、参与社会服务等方式培养;骨干教师通过负责制定课程标准、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指导技能大赛、参与省级或国家级标志性成果等方式培养;专业负责人通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持省级标志性成果、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专业教学团队等方式培养;专业群带头人通过主持省级或国家级标志性成果、构建专业群、制定专业群发展规划、开展新专业调研论证等方式培养。
强化社会服务能力是民办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到:“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社会服务能力是评价高职院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3号),评估内容包括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五个方面。2020年,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方案(试行)》,确定了考核的六大一级指标,包括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交流、发展能力等方面。
民办高职院校应积极对接合作企业,为企业员工开展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和发展需要的技能培训,广泛组织并与企业共同完成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等;积极对接学校驻地乡镇(社区)及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合作,针对就业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青年、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开展劳动预备培训、就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专项培训,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本文系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子课题:“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编号:BJA200103Z01)的研究成果]
(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教务处)
参考文献:
[1]顾佳滨 楼莉萍 民办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机遇与路径[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16
[2]朱军明 广东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2):158.
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现状

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数量越来越多,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据教育部2020年数据统计,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423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322所,在校生近270万。民办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在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民办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流动性较大
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在年龄、职称、双师型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同时,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对民办高职院校也是一项重要课题。大多数就职者将民办高职院校作为跳板,长则3-5年,短则1-2年,就职期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后,通过考事业编,大多数跳到公办院校。另外,社会对民办学校有一定的偏见,不稳定、工资没有保障、退休后的待遇等各方面因素,使教师缺乏安全感。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流动性大,影响了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良性发展。
专业建设水平不高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教职成〔2019〕8号),在全国开展双高院校建设。以山东省为例,在公布的16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和32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点中,全部都是公办高职,无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入围。这也反映出民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专业建设投入经费不足,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较少等。
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高职院校生源往往是当年高考考生的后面一部分,而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是最后一部分。近三年,各地不同程度的开展高考综合改革,各高校生源抢夺战越来越激烈,民办高职院校是考生的兜底选项,只要达到最低录取分数线,大多数都能被录取。
民办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的要求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提到,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也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职业教育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作为民办高职院校,要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利用积累的办学基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
民办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求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教学过程等方面匹配产业发展转型需求。教育部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对专业名称、专业类、专业大类等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这次调整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为了满足产业升级需要。新经济、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的出现要求民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适应性。
民办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学校要立足并生存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学校时,主要考虑学校的专业、师资、教学科研成果、技能大赛成果、毕业生就业质量、学校荣誉、学校环境等方面,而以上因素也是民办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
民办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对策
立德树人是民办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对用人单位的调研中得知,相比技术技能,企业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对工作的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等。在学校阶段学习的技术技能只是为就业后的工作打基础,企业更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先成人后成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学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后的岗位需求总是有一定的时间差。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招生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在大学三年期间,应更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课程设置、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培训、技能大赛等多方位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心同向作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有效的现代治理体系是民办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保障
民办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董事会、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科学合理制定职责,选取熟知职业教育规律、责任心强的人员承担各岗位职责;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工作开展有章可依,有迹可循,各岗位权责分明,沟通顺畅。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民辦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专业建设是民办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内涵建设。近几年,各省陆续开展高考改革,志愿填报从选学校到选专业,更加凸显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缺少高水平的专业将严重威胁到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应科学制定专业(群)发展目标。 师资队伍梯队化建设是民办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培养人、用好人、留住人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梯队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老中青”结合,“老”一般是指工作十年以上,主持省级或国家级标志性成果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中”一般是指工作年限五到十年,参与省级或國家级标志性成果、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青”一般是指工作年限不到五年,正在积累教学经验的教师。二是师资队伍的培养按照普通教师-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专业群带头人的路径。不同阶段培养的重点不同,刚入职教师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企业实践、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指导技能大赛、参与社会服务等方式培养;骨干教师通过负责制定课程标准、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指导技能大赛、参与省级或国家级标志性成果等方式培养;专业负责人通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持省级标志性成果、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专业教学团队等方式培养;专业群带头人通过主持省级或国家级标志性成果、构建专业群、制定专业群发展规划、开展新专业调研论证等方式培养。
强化社会服务能力是民办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到:“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社会服务能力是评价高职院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3号),评估内容包括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五个方面。2020年,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方案(试行)》,确定了考核的六大一级指标,包括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交流、发展能力等方面。
民办高职院校应积极对接合作企业,为企业员工开展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和发展需要的技能培训,广泛组织并与企业共同完成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等;积极对接学校驻地乡镇(社区)及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合作,针对就业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青年、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开展劳动预备培训、就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专项培训,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本文系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子课题:“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编号:BJA200103Z01)的研究成果]
(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教务处)
参考文献:
[1]顾佳滨 楼莉萍 民办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机遇与路径[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16
[2]朱军明 广东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