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和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各个领域。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性别、智力等这些个体与生俱来的因素有关,除此之外还和个体后天的社会环境、受教育情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提供的分类方向,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探究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能力差异,以及对待和处理这种差异的合理方式。
关键词 学习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 个体智力差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概念界定
个体差异,是差异心理学中的一个常见表现。差异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心理差异的起源和特征的一个心理学分支。主要领域为智力和个性。最早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设计了测量感觉运动和其他简单能力的测验,通过收集了不同环境下关于个体的各种数据,发展了数据分析的相应的统计技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在测验的发展中扩展了高尔顿的工作,并把这种方法结合到实验心理学领域中。在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亨利的一篇《个体心理学》的论文中,对个体差异心理学的目标、范围、方法做了第一次系统描述。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了,包括个体和群体差异的研究与心理测验、遗传学、发展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等等研究方向。本文着重研究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学习差异。
2 研究现状
关于学习差异的研究国外很早就有大量相关数据,很多研究者首先对智力进行定义,但是这一定义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很多人认为智力是一种个人所具备的一种心理能力,不能测量和量化。也有很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设计各种个体智力测试,比较著名的有比奈测试、韦克斯勒量表。再到后来出现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以及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近年来,国内也有很多关于学习差异的研究,如城乡学习差异、某种学科学习差异、性别学习差异等等。但是关于音乐学习中的学生差异,并没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因此本文从音乐学习的方向,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总结我们面对这些差异的一些应对方式,合理安排学生身上的个体差异。
3 问题研究
很多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验表明,产生差异的原因很多,性别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曾经有一个研究者在初中生里做了一个对比调查,发现在学习音乐方面,男孩跟女孩在兴趣和特长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从搜集的数据可以看出男孩和女孩在学习中国和西洋乐器上有不同的兴趣。考虑到中国乐器演奏中的性别观念,通常女孩更喜欢中国的弹拨乐器,而男孩则兴趣集中在西方的管乐、弦乐和打击乐上。是否因为男女性别的陈旧观念或者其他人为或社会的因素导致了男孩和女孩对于不同乐器的偏好,我们不言而喻。在不同的音乐课堂形式上,女孩可能更喜欢听、唱以及其他的音乐创造活动,而男孩更喜欢音乐技术(如乐器介绍,音乐理论等抽象或者理性思维的东西)。另外,由于女孩有着更宽的音域和听觉能力。因此数据还显示女孩在欣赏西方器乐演奏、中国民歌和西方流行音乐上更有感觉。这是一种大方向的差异,可能跟生理原因有关,当然这种现象也会存在一定的例外,也并不都是绝对的。
除了性别之外,更多的可能是个体自身存在的智力差异,这里我们除去用功程度的问题,只从学习态度的层面来分析。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学习最好的同学并不一定是最用功的那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也是多方面的,以音乐教育中的钢琴学习为例,曾经有研究者做过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开始学习钢琴,原因有两个主要因素: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和父母的期望。这也就是一个是主动学习一个是被动学习。我们暂且先去分析主动学习的这一类。同样是主动学习,为什么学生的成绩也是有三六九等的呢?这跟教师有着直接关系。许多研究表明,学生早期所接受的钢琴教学对其之后的学习有很大影响,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个性以及与学生的合作性对学生的影响。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受教育情况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智力差异包括很多方面,这里需要介绍的是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它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该理论的特点在于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不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他解决问题的指标。根据这个定义,他在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很多老师都会用有天赋和资质平庸来给学生分类。像音乐这种抽象性的学科,注重学生的感受的学科,很多关于乐感的东西是无形的,因此我们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智能类型,都拥有智能的强项和弱项。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在音乐学术中,有个名词叫固定音高,指人对音的辨别能力,大部分学生是需要后天去练习和模唱的,但有一部分学生的音准概念非常明确,与生俱来的。通过研究发现,这类孩子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是学过音乐的,并且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音乐的学习,所以乐感相对其他人好很多。
国外一个关于音乐学习差异的学者Alice-Ann Darrow写过一篇关于学生在音乐中有学习差异的行为,该文章的重点是更倾向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描述了一些关于低能儿童在音乐学习中的一些行为和表现。但是文章的主旨是通过数据表达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文章也告诉我们即使是低能儿童或者残障儿童也有它自身的优势。比如看不见的孩子,它的听力会更好。据调查显示,70%的患儿智力落后,但在某些方面可能有比较特殊的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10%智力超常,表现为对音乐听力十分敏感,美术天份极高或者记忆力超常等。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者说看待这种能力上的差异。
4 结论与启示
面对这样的差异,文中作者提出了很多针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改善方法。曾经有人提出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是一种教育资源。从哲学的观点看,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很多人认为应该按照学生的资质去分班,觉得这样可以让学习能力差的同学轻松一些,也有信心一些,并且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以更好地发挥优势。但这种观点,早在很久以前就有美国学者调研过。这样的分班制度,几年下来,尖子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绩,反而相比之下没有什么突出的长处了。从教育的学说来看,这关乎着全纳教育和全民教育,就算是残障低能儿童,我们也要给予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这种分班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不合理,也是一种伤害自尊心的行为。另外,这也并没有提高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去帮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让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弥补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在教育的过程中,作为教育者我们也要避重就轻,也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既要放大某种学生的优势和特点,又要去弥补和加强该生的不足之处,尊重个性和个体差异。具体落到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自主选择旋律演唱、舞蹈表演、歌曲演唱、音乐创作等自认为合适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实力和音乐学习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桑切克.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2] 马达.元认知与音乐差异.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3] 李珂.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音乐学习评价.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6.
[4] 曲竹香.香港初中男女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差异.中国音乐教育,2003.5.
[5] 林能杰,钮小静.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小学音乐课程评价的启示.艺术研究,2007(1).
[6] Alice-Ann Darrow.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the Music Classroom.general music today.
关键词 学习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 个体智力差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概念界定
个体差异,是差异心理学中的一个常见表现。差异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心理差异的起源和特征的一个心理学分支。主要领域为智力和个性。最早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设计了测量感觉运动和其他简单能力的测验,通过收集了不同环境下关于个体的各种数据,发展了数据分析的相应的统计技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在测验的发展中扩展了高尔顿的工作,并把这种方法结合到实验心理学领域中。在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亨利的一篇《个体心理学》的论文中,对个体差异心理学的目标、范围、方法做了第一次系统描述。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了,包括个体和群体差异的研究与心理测验、遗传学、发展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等等研究方向。本文着重研究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学习差异。
2 研究现状
关于学习差异的研究国外很早就有大量相关数据,很多研究者首先对智力进行定义,但是这一定义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很多人认为智力是一种个人所具备的一种心理能力,不能测量和量化。也有很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设计各种个体智力测试,比较著名的有比奈测试、韦克斯勒量表。再到后来出现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以及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近年来,国内也有很多关于学习差异的研究,如城乡学习差异、某种学科学习差异、性别学习差异等等。但是关于音乐学习中的学生差异,并没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因此本文从音乐学习的方向,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总结我们面对这些差异的一些应对方式,合理安排学生身上的个体差异。
3 问题研究
很多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验表明,产生差异的原因很多,性别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曾经有一个研究者在初中生里做了一个对比调查,发现在学习音乐方面,男孩跟女孩在兴趣和特长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从搜集的数据可以看出男孩和女孩在学习中国和西洋乐器上有不同的兴趣。考虑到中国乐器演奏中的性别观念,通常女孩更喜欢中国的弹拨乐器,而男孩则兴趣集中在西方的管乐、弦乐和打击乐上。是否因为男女性别的陈旧观念或者其他人为或社会的因素导致了男孩和女孩对于不同乐器的偏好,我们不言而喻。在不同的音乐课堂形式上,女孩可能更喜欢听、唱以及其他的音乐创造活动,而男孩更喜欢音乐技术(如乐器介绍,音乐理论等抽象或者理性思维的东西)。另外,由于女孩有着更宽的音域和听觉能力。因此数据还显示女孩在欣赏西方器乐演奏、中国民歌和西方流行音乐上更有感觉。这是一种大方向的差异,可能跟生理原因有关,当然这种现象也会存在一定的例外,也并不都是绝对的。
除了性别之外,更多的可能是个体自身存在的智力差异,这里我们除去用功程度的问题,只从学习态度的层面来分析。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学习最好的同学并不一定是最用功的那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也是多方面的,以音乐教育中的钢琴学习为例,曾经有研究者做过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开始学习钢琴,原因有两个主要因素: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和父母的期望。这也就是一个是主动学习一个是被动学习。我们暂且先去分析主动学习的这一类。同样是主动学习,为什么学生的成绩也是有三六九等的呢?这跟教师有着直接关系。许多研究表明,学生早期所接受的钢琴教学对其之后的学习有很大影响,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个性以及与学生的合作性对学生的影响。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受教育情况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智力差异包括很多方面,这里需要介绍的是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它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该理论的特点在于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不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他解决问题的指标。根据这个定义,他在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很多老师都会用有天赋和资质平庸来给学生分类。像音乐这种抽象性的学科,注重学生的感受的学科,很多关于乐感的东西是无形的,因此我们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智能类型,都拥有智能的强项和弱项。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在音乐学术中,有个名词叫固定音高,指人对音的辨别能力,大部分学生是需要后天去练习和模唱的,但有一部分学生的音准概念非常明确,与生俱来的。通过研究发现,这类孩子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是学过音乐的,并且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音乐的学习,所以乐感相对其他人好很多。
国外一个关于音乐学习差异的学者Alice-Ann Darrow写过一篇关于学生在音乐中有学习差异的行为,该文章的重点是更倾向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描述了一些关于低能儿童在音乐学习中的一些行为和表现。但是文章的主旨是通过数据表达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文章也告诉我们即使是低能儿童或者残障儿童也有它自身的优势。比如看不见的孩子,它的听力会更好。据调查显示,70%的患儿智力落后,但在某些方面可能有比较特殊的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10%智力超常,表现为对音乐听力十分敏感,美术天份极高或者记忆力超常等。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者说看待这种能力上的差异。
4 结论与启示
面对这样的差异,文中作者提出了很多针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改善方法。曾经有人提出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是一种教育资源。从哲学的观点看,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很多人认为应该按照学生的资质去分班,觉得这样可以让学习能力差的同学轻松一些,也有信心一些,并且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以更好地发挥优势。但这种观点,早在很久以前就有美国学者调研过。这样的分班制度,几年下来,尖子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绩,反而相比之下没有什么突出的长处了。从教育的学说来看,这关乎着全纳教育和全民教育,就算是残障低能儿童,我们也要给予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这种分班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不合理,也是一种伤害自尊心的行为。另外,这也并没有提高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去帮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让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弥补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在教育的过程中,作为教育者我们也要避重就轻,也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既要放大某种学生的优势和特点,又要去弥补和加强该生的不足之处,尊重个性和个体差异。具体落到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自主选择旋律演唱、舞蹈表演、歌曲演唱、音乐创作等自认为合适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实力和音乐学习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桑切克.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2] 马达.元认知与音乐差异.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3] 李珂.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音乐学习评价.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6.
[4] 曲竹香.香港初中男女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差异.中国音乐教育,2003.5.
[5] 林能杰,钮小静.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小学音乐课程评价的启示.艺术研究,2007(1).
[6] Alice-Ann Darrow.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the Music Classroom.general music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