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十年后的警示

来源 :华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zheng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回望1997年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意蕴颇深。10年前,危机引发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动荡,其波及之广、速度之快、破坏之深,令全球为之震惊。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金融全球化确实加大了市场风险:
  其一,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亚洲人民资产大为缩水。其二,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亚洲国家的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其三,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国家政权不再稳定。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导致人们对政府信任度下降。
  10年来,亚洲各国采取了很多措施,来补救导致金融危机的缺陷以及危机所造成的破坏。银行冲销了坏账,重组了资本结构,强化了审慎控制。企业对资产负债状况进行了重新整理,金融危机前的过度投资被逐一清理。更为审慎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占据了主导地位,外汇储备日益上升,取代了以往严重依赖海外短期资金流入的局面。但10年前的危机警示我们:国家安全并非简单地表现为国防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安全,而经济安全的关键在于金融安全。
  但是,我们不能把金融开放视之为“洪水猛兽”,不能据此而锁国;恰恰相反,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是因为开放而衰退,只有因为封闭而落后的例子,这已为人类的历史所证明。那么,为何开放体系的整体风险低于封闭的体系呢?因为,开放体系中有一整套健全的市场经济制度,有利于促进经济主体间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宏观和微观主体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亚洲金融危机出现的原因并不在东南亚经济开放上,而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内资本市场不合理、金融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为国际金融危机商业炒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因此,不能因为东南亚地区发生了金融危机,就认为我们因金融开放放慢而得到了好处,因此进一步放慢,这种倾向是不对的。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资本项目总是不放开,对整个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中国之所以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基本上没有受到明显的冲击,主要的原因不是中国的金融体制放慢开放所致,而是1994年以来中国的外债结构比较合理。中国在稳定货币和规范金融市场等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取得了进步,通过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和外汇体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增强了抗风险能力。所以,在亚洲金融危机10年后,应通过推进经济开放,特别是金融领域的开放促进国内的经济发展。
  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对金融全球化怀有恐惧心理。更何况,入世5年过渡期后,金融业还有5年左右的保护期。
  由此看来,汲取东南亚金融危机教训,在完全融入经济全球化之前,建立健全的微观金融竞争体制、完善市场性宏观金融调控机制就显得刻不容缓。从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看,很难说我们已经做好准备,更不用说做好资本市场开放的准备。
  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留给我们调整和改革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我们应该有紧迫感。入世5年后在改革国有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机制上取得突破,同时对民营资本开放金融领域,在外资大举进入前形成包括民营、国有等多种所有制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以强健的国内金融机构去迎接入世5年后的竞争。
其他文献
提出了建立在键长涨落模型基础上的蛋白质格点模型, 通过对二维蛋白质分子的构象研究, 发现这种蛋白质分子具有更多的紧密接触对、更低的基态能量和更大的平均紧密度. 蛋白质
从废水中回收磷酸盐并提供新的磷肥来源是环境保护的主要关注点之一,磷作为动植物各种生命活动必备的营养元素,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对磷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在磷资源被大量消耗的同时,废水中大量的磷却被排放到水体中,不仅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还因无法将之回收利用而浪费了宝贵的磷资源。所以,将磷作为一种资源物质从废水中进行回收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通过流化床鸟粪石结晶法不仅可以去除磷酸盐,
在新时期背景下,土地整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更新与拓展,已成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统筹城乡共同发展的重要抓手。然而,在制订区域土地整理规划后,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