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生要因素,它包括教师对教材、课堂、生活、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教学技巧、方法的灵活运用,也包括学生对学习材料、生活的熟悉程度,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激活程度,学习时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程度。丰富的课程资源有着充足的养分,能供个性充分选择吸收,能满足因材施教的需求,符合当今教育发展格局,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验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师在现实生活中应深挖活用课程资源。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教师如何挖掘活用课程资源,让学生健康成长。
一、观念更新
深挖活用课程资源源于理性的认识――转变观念。
学校有幢不算大的楼房,已有几十年的历程,已属危房,政府下令重建。学校发出通知禁止学生到危楼玩耍,在危楼周围安上了防护栏,派出了老师轮流值班,但还是有个别学生到危楼玩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几天后危楼拆除,再也没有学生去玩耍了,学校秩序也恢复了正常。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改革,“观念转变才是第一位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就需要转变观念,我们不能“新瓶装旧酒”,不能怕出事只防学生不准到危楼,而不从根本上去拆除危楼而解决问题,只有教育工作者转变了自己的观念,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去深挖活用课程资源,我们不能禁锢自己的思想,戴着脚镣跳舞。我们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课程资源是无处不在的。
1、玩是一种学习方式
老师总认为学生端端正正坐在教室里听课,放学对对直直回家,在家规规矩矩地完成作业的学生才是“优秀”的学生,殊不知,长此以往,学生天真的一面也行将抹杀殆尽,我们时常见到学生眼泪汪汪地看到自己心爱的玩物被老师没收扔掉。可怜巴巴地站在那里听着父母的数落,我们的心里是多么的无奈和悲哀,玩是孩子的正常行为,是孩子的天性,难道我们还是封建家长那种“玩是不学无术”的思想吗?其实合理地安排玩的时间,不但不会丧志,反而能增长孩子们的才智。英国为儿童设立了“游戏节”,爱因斯坦称学习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玩能培养孩子独立精神和协作能力,激发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态,还能强健学生的体魄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课堂中的引导魅力无穷。
在教学中要坚持启发式教育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这是教学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教育工作者利用这些原则和方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这当中,教师的引导更是魅力无穷。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翁特别贪财,一天,一年青人找到富翁说:我第一天给你十万,你给我一分钱;以后我每天给你十万,你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时间为30天。富翁非常高兴,立马同意了,并签订了协议。结果大家可想而知,富翁得到了300万,却付出了1000多万。学生的认识肯定是认为富翁贪财,该受到惩罚,这时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认识。一是富翁虽然贪财,但聪明能干,不然不能成为大富翁。二是富翁发现虽然吃大亏,却还是按协议传给了年青人的钱,富翁是守信用的。三是年青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惩罚了贪财的富翁值得我们学习,但若用聪明才智去骗取诚实人的钱财,那就是我们要唾弃的……是的,从小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我们教师责任,看顾问题不能片面,任何一方面极端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非常危险的,教师要在主导上下功夫,让学生成才,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成人”。
二、求真务实
1、深挖活用课程资源要以求真务实为基础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逐渐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其实,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是眼下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旧课标强调以文为本,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前者依附静止的语言材料,后者是活血活肉的人,人是有着极大的潜能和创造力的,教师在处理教学资源时,必须充分考虑当今学生思考问题的广泛性,正确处理课堂上学生独到的、求异的声音,正确处理课堂上与学生的“唇枪舌战”,这是学生真实心灵的体现。教师不能因为追求课程资源面而尽搜一些花花绿绿、虚假的东西带到课堂上来,也许有人说:避免虚假岂不与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相抵触,比如在课堂上做个游戏那不也成了虚假的东西?笔者认为不然,教学中的不同教学方式与过份强调形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求真并不是平庸,真实应该是最深刻的,最有价值的,最有活力的,我们应在真实中求得更高的品位。
教学期待平实。目前,许多教学刻意装饰,假大空体现在内,特别是有些公开课,学生没有读书的机会,没有小组讨论的时间,更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但学生回答问题井井有条,学生理解课文之透,感受之深,只能说学生个个是天才,这样的课真实吗?此外,特别是一些低年级教学,字词教学空泛,课堂中大谈体会、感悟,致使学生作业中错字连篇,这样只能导致学生的不会读书,没有情感体验,学生学会“做秀”,最终结局是学生缺乏语文能力。
2、深挖活用课程资源以辩证统一为准绳
人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中,见到的是花花绿绿的世界,美丑、善良、高尚低贱等诸多方面都会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或深或浅的映像,教师与学生亦是如此,教师在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应该有辩证的观点,统一的眼光,合理认识与使用这些资源。现以“鼓励”与“赞美”为例加以说明。
每个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别人鼓励,完成较好,极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孩子更是如此,他们就很想得到鼓励与赞美。但我们教师如不能正确把握“鼓励”与“赞美”这一课程资源的尺度,辩证看待“鼓励”与“赞美”,其结果往往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课堂上老师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教师问:大家喜欢这里的山水吗?),学生不动任何脑筋答出来了(学生答:喜欢。),教师就来了一些诸如“你做得很好”、“你很棒”、“你真了不起”之类的赞美词,我们试想一下,长此以往,这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自我感觉、自我判断?会不会引起孩子们的错位?孩子认为只要取悦老师就能得到赞美,这岂不是孩子人性的扭曲?那么鼓励与赞美有何区别呢?赞美是一种以学生成绩为判断依据的判断,它使学生感到只有取悦于教师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它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和学生过度竞争的心理,鼓励是对学生发展与所取得的成绩的认同,并在学生自信、自主和合作中加以表扬,它意味着学生判断自我价值不是取悦于教师为依据,而是以现实存在为依据。
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能开发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我们教师都可以去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托,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树立现代课程资源意识,深挖活用课程资源,将自己的角色从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现代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和使用者。
一、观念更新
深挖活用课程资源源于理性的认识――转变观念。
学校有幢不算大的楼房,已有几十年的历程,已属危房,政府下令重建。学校发出通知禁止学生到危楼玩耍,在危楼周围安上了防护栏,派出了老师轮流值班,但还是有个别学生到危楼玩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几天后危楼拆除,再也没有学生去玩耍了,学校秩序也恢复了正常。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改革,“观念转变才是第一位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就需要转变观念,我们不能“新瓶装旧酒”,不能怕出事只防学生不准到危楼,而不从根本上去拆除危楼而解决问题,只有教育工作者转变了自己的观念,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去深挖活用课程资源,我们不能禁锢自己的思想,戴着脚镣跳舞。我们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课程资源是无处不在的。
1、玩是一种学习方式
老师总认为学生端端正正坐在教室里听课,放学对对直直回家,在家规规矩矩地完成作业的学生才是“优秀”的学生,殊不知,长此以往,学生天真的一面也行将抹杀殆尽,我们时常见到学生眼泪汪汪地看到自己心爱的玩物被老师没收扔掉。可怜巴巴地站在那里听着父母的数落,我们的心里是多么的无奈和悲哀,玩是孩子的正常行为,是孩子的天性,难道我们还是封建家长那种“玩是不学无术”的思想吗?其实合理地安排玩的时间,不但不会丧志,反而能增长孩子们的才智。英国为儿童设立了“游戏节”,爱因斯坦称学习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玩能培养孩子独立精神和协作能力,激发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态,还能强健学生的体魄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课堂中的引导魅力无穷。
在教学中要坚持启发式教育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这是教学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教育工作者利用这些原则和方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这当中,教师的引导更是魅力无穷。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翁特别贪财,一天,一年青人找到富翁说:我第一天给你十万,你给我一分钱;以后我每天给你十万,你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时间为30天。富翁非常高兴,立马同意了,并签订了协议。结果大家可想而知,富翁得到了300万,却付出了1000多万。学生的认识肯定是认为富翁贪财,该受到惩罚,这时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认识。一是富翁虽然贪财,但聪明能干,不然不能成为大富翁。二是富翁发现虽然吃大亏,却还是按协议传给了年青人的钱,富翁是守信用的。三是年青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惩罚了贪财的富翁值得我们学习,但若用聪明才智去骗取诚实人的钱财,那就是我们要唾弃的……是的,从小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我们教师责任,看顾问题不能片面,任何一方面极端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非常危险的,教师要在主导上下功夫,让学生成才,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成人”。
二、求真务实
1、深挖活用课程资源要以求真务实为基础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逐渐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其实,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是眼下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旧课标强调以文为本,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前者依附静止的语言材料,后者是活血活肉的人,人是有着极大的潜能和创造力的,教师在处理教学资源时,必须充分考虑当今学生思考问题的广泛性,正确处理课堂上学生独到的、求异的声音,正确处理课堂上与学生的“唇枪舌战”,这是学生真实心灵的体现。教师不能因为追求课程资源面而尽搜一些花花绿绿、虚假的东西带到课堂上来,也许有人说:避免虚假岂不与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相抵触,比如在课堂上做个游戏那不也成了虚假的东西?笔者认为不然,教学中的不同教学方式与过份强调形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求真并不是平庸,真实应该是最深刻的,最有价值的,最有活力的,我们应在真实中求得更高的品位。
教学期待平实。目前,许多教学刻意装饰,假大空体现在内,特别是有些公开课,学生没有读书的机会,没有小组讨论的时间,更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但学生回答问题井井有条,学生理解课文之透,感受之深,只能说学生个个是天才,这样的课真实吗?此外,特别是一些低年级教学,字词教学空泛,课堂中大谈体会、感悟,致使学生作业中错字连篇,这样只能导致学生的不会读书,没有情感体验,学生学会“做秀”,最终结局是学生缺乏语文能力。
2、深挖活用课程资源以辩证统一为准绳
人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中,见到的是花花绿绿的世界,美丑、善良、高尚低贱等诸多方面都会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或深或浅的映像,教师与学生亦是如此,教师在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应该有辩证的观点,统一的眼光,合理认识与使用这些资源。现以“鼓励”与“赞美”为例加以说明。
每个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别人鼓励,完成较好,极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孩子更是如此,他们就很想得到鼓励与赞美。但我们教师如不能正确把握“鼓励”与“赞美”这一课程资源的尺度,辩证看待“鼓励”与“赞美”,其结果往往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课堂上老师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教师问:大家喜欢这里的山水吗?),学生不动任何脑筋答出来了(学生答:喜欢。),教师就来了一些诸如“你做得很好”、“你很棒”、“你真了不起”之类的赞美词,我们试想一下,长此以往,这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自我感觉、自我判断?会不会引起孩子们的错位?孩子认为只要取悦老师就能得到赞美,这岂不是孩子人性的扭曲?那么鼓励与赞美有何区别呢?赞美是一种以学生成绩为判断依据的判断,它使学生感到只有取悦于教师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它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和学生过度竞争的心理,鼓励是对学生发展与所取得的成绩的认同,并在学生自信、自主和合作中加以表扬,它意味着学生判断自我价值不是取悦于教师为依据,而是以现实存在为依据。
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能开发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我们教师都可以去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托,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树立现代课程资源意识,深挖活用课程资源,将自己的角色从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现代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和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