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合作,共同“孵化”“催生”学习目标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zhe14790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目标的制定,固然与文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文本只是僵化的现成的材料,要真正落实阅读课堂的学习目标,还取决于教学的实际。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师生合作,往往可以共同“孵化”“催生”出学习目标。
  一、师生合作,“孵化”学习目标
  传统的语文教学,制定目标一定是老师的事儿,学习变成了老师强加给学生的任务。近几年来,在倡导学生自主的声音中,学习目标放手让学生去制定,也就成了时髦的做法。其效果究竟如何?
  笔者曾经尝试让经过了一年初中学习的八年级的学生确定《最后一课》的学习目标,结果,比较笼统的说法比比皆是。例如:了解小说的要素;知道“最后一课”上了什么内容;学习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读懂文章的主题思想;读懂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乍一看,学生预设的学习目标也都是围绕文本的内容和写法来设置的,没有游离课文;但是仔细想来,这样的学习目标显然是比较笼统、务虚的,缺乏可操作性的。
  可操作性的目标不仅需要妥帖的行为动词(了解、掌握、理解、分析、概括、归纳、评价、运用等),而且由该动词支配的对象必须是明确而具体的。例如,“理解作品中景物描写的表达作用”“掌握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轨迹”等。显然,学生制定出的学习目标有待改进。
  如何改进?我就用学生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作为“原料”,组织他们展开了一项讨论,启发他们就从小说的三要素和作品的主题入手,将学习的目标具体化。通过在小组交流,师生合作,逐步丰富、完善了本课的学习目标。终于,一份能恰如其分地显现《最后一课》的学习要点、相对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在师生们共同的探讨中顺利“孵化”出来了。
  1.了解课文写作的背景,知道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时的社会现实。2.梳理故事情节,了解“最后一课”的经过以及上学途中、上课之前、宣布散学等情节的详略布局,了解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特点。3.寻找表现作品主人公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或段落,理清其心理的发展、成长历程。4.寻找描写作品主人公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或段落,分析主人公的爱国主义情感。5.理解作品中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或表现主题的作用。
  二、师生合作,“催生”学习目标
  师生合作,可以“催生”学习目标。但是,“催生”的前提是“内孕”,要促使学生学会分析不同文体、不同文本,学会从纷纭复杂的语言文字中提炼出学习目标。这需要一定时间、一定量的训练。教师可根据阅读文体的不同和学生的积累状况,指导学生预设课堂学习目标。例如,说明文,预设的学习目标可以指向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用语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表述方式等;写景的抒情散文,预设的学习目标可以指向描写思路与线索、景物及其特征、作品中某些句子的含义及表达作用的理解、上下文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作品表达的情感或传达出的人生哲理等。
  经过一段时间、一定数量的训练,学生有了主动追问的意识并且真正学会追问了,我们就要促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对学习目标的追问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要组织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要根据所学文体的特征和文本自身的特点确定这篇文章应该了解和掌握的重点、要点、难点;然后将这些内容归类整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由结构到内容进行排列;最后根据学习和掌握的不同程度,在这些重点、要点、难点前面加上恰当的行为动词。这样,一篇阅读文章在课堂学习时制定的学习目标,就在师生合作活动中诞生了。
  例如,学习《背影》一文,初讀之后,有些同学觉得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似乎不值得一提,但在作者看来,为什么如此难以忘怀。在制定课文的学习目标时,我提醒学生,除了按照一般性叙事散文的要点去整理本课阅读的学习目标,还要注意关注这篇文章所叙述事情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写作时的背景以及“我”和父亲的情感因素等,而这恰恰是理解本文的难点所在。
  在师生合作下,《背影》一文的学习目标最终得以“催生”:
  1.明确本文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根据线索梳理清楚文章写作内容。
  2.通过朗读,体会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
  3.分析文中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述性语言,理解、感受浓烈的父子情感。
  4.归纳本文选材上抓住特征截取瞬间镜头的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了解父子分别时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写作本文时家庭情况,加深对父子情深的理解。
  反复经历了由扶到放的训练之后,学生对阅读课堂学习目标的把握达到了游刃有余的程度。更为可喜的是,他们对学习目标追问的质量也呈现螺旋形上升趋势。
  让我们进一步加强师生间合作,共同“孵化”“催生”学习目标,为阅读教学的提优升级而付出不懈努力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
  (栏目责编:周 彦)
其他文献
北京人过年,总喜欢去厂甸逛逛。  每逢年关,和平门外,厂甸那条不到二里长的街上,总是挤满了赶庙会的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满眼吉祥热烈的中国红,满耳新春拜年的祝福语,混着空气中弥散的辞岁接福的融融喜气,交织成北京人对冬天温暖热闹的记忆。  走近厂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条青砖石街。抬头望去,街道两侧,“仁德和”“茂源斋”“同德和”等百年老店的幌子依次挂起,有大红的,有杏黄的,迎着风上下飞舞,任冬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