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畏惧心理 激发写作热情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ha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传统的作文教学效率偏低,关键是学生缺少生活的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生活体验,探索生活奥秘,寻找生活乐趣,培养生活情感,让学生说生活之事,写生活文章。《语文课标》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个性化的写作,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习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是,学生普遍存有畏惧写作、厌恶写作的心理。怎样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呢?
  
  一、分析产生畏惧心理的根源
  
  一提起作文,有不少小学生便喊头疼。问其究竟,无非是没兴趣,无话说,写不来。其根源主要是受作文时心理障碍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消极不安的心理:有的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心理压抑,反应迟缓,既说不出,又写不来,因而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而有的学生,精神过于兴奋,心理紧张,以致无法完成写作任务。这些消极的心理因素,造成学生作文难写的心理负担,导致思维活动闭合,产生厌弃作文的心理情绪。
  2.养成懒惰的习惯:一个学生一旦养成某一方面的行为习惯,就会成为他们心理品质中稳固的因素。学困生大多有懒于思考、意志薄弱、兴趣淡薄、信心不足等心理缺陷,这就造成了作文教学中的障碍。习惯懒惰的学生,有一种想写而又写不出的矛盾心理。其原因首先是“无米之炊”,即没材料写。这是由于平时不写日记,懒于观察、思考所致;其次是“有米不会炊”,即有话写不出和不懂得怎样写。加之有些教师不善于指导,使其中的大部分学生打好草稿后,懒于修改,作文本发下后,只是看一下分数了事。
  3.自卑对抗的情绪:一些学生由于开始作文效果不好而常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歧视,因而产生自卑心理;作文时写一页、撕一页、揉一页,却还是不愿请人给自己加以指导或提出修改意见。勉强写出的作文,往往缺乏自己的心里话,尽是一些空话、套话或假话。学生写不好作文而失去信心,往往又会产生对抗情绪。由于教师与学生在感情上形成了一道沟壑,因而教师对作文的指导,他们听而不闻,教师的批改,他们视而不见。
  
  二、多种渠道,培养写作兴趣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做任何事都会有声有色、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激发、保持、发展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想写、乐写而致能写。
  1.积极鼓励,启发诱导,消除畏惧心理。
  鼓励,实际上是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对学习差的学生,更应该以鼓励为主,教师鼓励学生就等于在拨动学生创造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一开始的教学中,作必要的心理疏导是很重要的。告诉学生其实作文并不可怕,只不过要求写清我们想要说的话而已。面对面地指导、真诚地交流会使他们感受到支持和信心。兴趣培养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作文前,教师可将作文题目、要求等透露给差生,提前指导,让他们有心理准备;作文课上与课后,多给差生个别指导;介绍读物,解释写作方法;差生的作文草稿或提纲拟好后,就及时给予初评,避免成文后再作“大手术”;允许学生写自己爱写的事物,不一定要按教师的命题去写,以达到“我口写我心,我手写我文”,循循善诱,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评讲作文时,教师也应以鼓励为主。对于写得好的学生作文及时表扬;对于差生所写的作文,教师要努力去寻找作文中的闪光点,即使一句话、一个词用得好,教师都要及时指出,表扬鼓励他们,使他们对写好作文充满希望和信心。
  2.从教材入手,读写结合,设置训练。
  “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思想。读写结合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把看到的印象、合理想象的情景落实到具体的描写上。通过认真的阅读,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典型课例分析,教给学生一些条理清楚、内容浅显易懂的典型段式,由浅入深地指导阅读和进行写的训练。如《翠鸟》一课,课文描述了翠鸟各部位的美丽羽毛和灵活的动作,这些描写都与“叼鱼”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阅读,学生明白,写动物的外形要抓其特点,(如形状、大小、颜色等)这样给人的印象真切。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悟出课文在写作上有哪些方面是我们可以效仿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动物外形描写的片断训练。学生们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描写对象,这样练笔时就觉得得心应手,如有的学生描写美丽的大公鸡,有的描写可爱的小狗,有的写讨人喜欢的小鸟、洁白的小兔……
  《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采用“先总后分”的段式,从杨梅果的形状、颜色、滋味,把它们的逐渐变化和作者的感受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引导学生理解了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之后,再指导学生观察家乡的四季柚、柑橘或红萝卜、黄瓜等更好地巩固运用学到的知识。在阅读理解的思路同写作构思的思路统一起来后,抓住读写结合、读写相长,使读与写的训练互相渗透、互相结合,这样,读写对应,就能使学生读写能力互相迁移、互相促进。
  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读写有机结合起来,设置各种片段或短文训练,是完全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
  3.感受生活,积累素材,培养兴趣。
  学生的作文题材来源于生活,只有学生充分感悟了生活,随时留意身边的所见所闻,才会有所思有所感,才能写出作文来;也只有当学生的生活素材丰富了,有可写的动西了,才会不怕作文。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踢足球、打乒乓球、拔河比赛、学校大队或中队活动等,这些事经常在他们身边出现。但真让他们写,又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去感受生活,培养学生表达这种感受生活乐趣的愿望。教师要抓住机会,及时指导。除此之外,教师可布置学生回家帮助父母做一件家务事,可以是炒菜、洗衣服、整理书柜、擦玻璃、扫地、洗碗等,并记录下自己做这件家务事的过程以及其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在学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如讲故事、猜谜语、扳手腕等。在活动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体验,让学生轻松地把全身心放在活动中,学生感触多了就会促进习作的兴趣和动机的产生,他们有了可写的东西,当然就不会把习作当作苦差事了。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他们才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作文才会快乐,才会激发写作的热情。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英语教学工作也一直受到来自教师和学校的高度重视.新课改提倡初中英语教师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
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面对有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明显比周围学生要差的情况,而这部分学生的智力、情感等方面都没有任何问题,这部分学生在进行
英语作为一门文学性的科目,也作为一门外国语言,以其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受到同学们的青睐.但正因如此,也可能会造成不少同学的烦恼.特别是英语阅读,阅读是听、说、读、写四大
众所周知,作文在初中语文成绩中占据的分比非常高.因此,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再加上语文作文写作能力不仅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更
伴随着各种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出现,在高中化学科目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高中化学科目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在这种大背景下,广大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问题演变成了,如何在
狂犬病是一种严重侵害大脑中枢神经的重要人兽共患传染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所引起的,可感染所有的温血动物并引起致死性的脑脊髓炎,其病死率高达100%。据WHO报道全世界每年近6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通过语言式、满堂灌的方式进行语文的教学,不仅会让教师耗费更多的时间,对于学生而言更是有着微乎其微的作用,尤其是在针对长篇课文
摘 要: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读名家名篇,与大师对话,让学生在读名著的活动中认识世界,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呢?一、精心指导选择读物,让学生感受到名著的内在魅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二、投其所好,充分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走近名著;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兴趣。  关键词:课程标准 与大师对话 内在魅力 投其所好
区域活动,是由美国学前教育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式,是让幼儿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自主的活动和游戏,同时,幼儿教师在区域内对幼儿进行引导和保护.这种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