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不是生下来就会分享的。在儿童还是作为自然人存在的时候,他们有着天然的“自私”。这种“自私”,皮亚杰称之为“自我中心”、柯尔伯格称之为“朴素的利己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因此并不具有道德的意义。只有等到发现自己是身处在一个群体之中,而且与这个群体休戚相关时,儿童才能慢慢学会分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分享被认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分享,从字面上看,是“分而享之”的意思。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分而享之,说句老实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这个高度物质化了的社会——除非这种分享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或道德上的满足(心理学所谓的间接动机,而非直接动机)。这是因为,“东西”在分享的过程中并不会增殖,正如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当然,众所周知,萧伯纳紧接着还有后半句话:“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萧伯纳只是在打一个比方,事实上,思想的分享远远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如果说分享物质之“分”是“分割”之义的话,那么,分享思想之“分”就是“分蘖”,它会不断抽枝拔条,新结出饱满壮硕的思想谷穗。
——我想,常州市实验小学所追求的分享教育,更多意义上应该是指这后一种分享吧。
记得与杨文娟校长讨论学校教师之间的相互分享时,我提出了一个疑问:别的学校老师也在分享智慧和经验啊,像集体备课、集体磨课这种事情别的学校也在做啊……没等我说完,杨校长就睁大了眼睛,略提高了声音跟我说:你不知道,分享在实小真的就是一种文化,老师们有了什么好的想法、做法,真的是迫不及待、毫无保留地跟办公室的老师们讲。真的!
看着杨校长真诚而又急迫、生怕我听不明白的神情,我忽然想起了她一篇文章的题目——“分享,渗透到血液里的品质”。是的,越是文化的东西,越是难以描述清楚,因为它是“渗透到血液里的”,想一下子把它解析出来,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明明就在那儿,但又很难一下子捕捉得到,就像是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而又无色无形的空气一样。做分享教育,常州实小当然也有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如分享节、分享课程、分享论坛等等,而且,这些载体做得也相当出色。但是,就我个人的判断而言,关于分享教育,杨校长迫切想说而又不大说得清的那部分,应该更值得珍视。
“想说而又不大说得清”,不仅关乎“能”还是“不能”,更关乎“要”还是“不要”;不仅关乎言意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信息耗损,更关乎一种认识观的转变——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需要说清楚的,《庄子·应帝王》中的那个著名的“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的寓言已经非常明白地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常州实小有一种深沉的“树文化”。学校里那棵180多岁的银杏树什么时候萌生了一片新叶,什么时候又抽出了一根新枝,没有人能说清,但是,这并不妨碍师生们尽情享受它阴凉的馈赠。同样,实小的分享文化在校园里氤氲流动、潜滋暗长着,“想说而又不大说得清”,但却一直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师生。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草色虽若有若无,早春的气息可是已沁人心脾、润人肺腑了。
(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210013)
分享,从字面上看,是“分而享之”的意思。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分而享之,说句老实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这个高度物质化了的社会——除非这种分享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或道德上的满足(心理学所谓的间接动机,而非直接动机)。这是因为,“东西”在分享的过程中并不会增殖,正如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当然,众所周知,萧伯纳紧接着还有后半句话:“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萧伯纳只是在打一个比方,事实上,思想的分享远远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如果说分享物质之“分”是“分割”之义的话,那么,分享思想之“分”就是“分蘖”,它会不断抽枝拔条,新结出饱满壮硕的思想谷穗。
——我想,常州市实验小学所追求的分享教育,更多意义上应该是指这后一种分享吧。
记得与杨文娟校长讨论学校教师之间的相互分享时,我提出了一个疑问:别的学校老师也在分享智慧和经验啊,像集体备课、集体磨课这种事情别的学校也在做啊……没等我说完,杨校长就睁大了眼睛,略提高了声音跟我说:你不知道,分享在实小真的就是一种文化,老师们有了什么好的想法、做法,真的是迫不及待、毫无保留地跟办公室的老师们讲。真的!
看着杨校长真诚而又急迫、生怕我听不明白的神情,我忽然想起了她一篇文章的题目——“分享,渗透到血液里的品质”。是的,越是文化的东西,越是难以描述清楚,因为它是“渗透到血液里的”,想一下子把它解析出来,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明明就在那儿,但又很难一下子捕捉得到,就像是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而又无色无形的空气一样。做分享教育,常州实小当然也有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如分享节、分享课程、分享论坛等等,而且,这些载体做得也相当出色。但是,就我个人的判断而言,关于分享教育,杨校长迫切想说而又不大说得清的那部分,应该更值得珍视。
“想说而又不大说得清”,不仅关乎“能”还是“不能”,更关乎“要”还是“不要”;不仅关乎言意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信息耗损,更关乎一种认识观的转变——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需要说清楚的,《庄子·应帝王》中的那个著名的“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的寓言已经非常明白地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常州实小有一种深沉的“树文化”。学校里那棵180多岁的银杏树什么时候萌生了一片新叶,什么时候又抽出了一根新枝,没有人能说清,但是,这并不妨碍师生们尽情享受它阴凉的馈赠。同样,实小的分享文化在校园里氤氲流动、潜滋暗长着,“想说而又不大说得清”,但却一直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师生。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草色虽若有若无,早春的气息可是已沁人心脾、润人肺腑了。
(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