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策略研究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mour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物理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对我们高中物理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新课程标准及其所倡导理念的指导下,结合高中物理学科特点、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以及高中生心理特点,基于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讨物理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策略;新课改
  
  面对新课改的巨大挑战和机遇,“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成为实施新课程最为关键和最为核心的环节,同时也给广大的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加明确的要求。为了更好的顺应教育改革需求,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作为物理教师应该做出哪些准备呢?下面我个人就自己多年的经验浅谈几点教学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一、设置带有疑问色彩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几个疑难问题来创立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两个物理量在引入的过程中有哪些异同点?力的正负和功的正负号意义有哪些不同?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有何不同?氢原子核外电子绕核运动和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中①向心力的来源;②从低轨道转移到高轨道势能动能的变化;③变轨的连续性和跳跃性等问题都能创设很好的疑问情境。
  教学中提出问题之后,交给学生进行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被提起来了,学生们讨论的热火朝天。教师还要适当的从中启发和点拨,最后对所有见解和答案进行总结归纳,使得课堂出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相互交替的局面,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并能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他们不再感到物理有多么深奥,不再害怕上物理课。
  
  二、开展小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利用一些小活动或者小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参与,动手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让学生自由组合,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活动。例如: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日光灯管坏了,就会被人们丢掉。物理教师可以问学生:“灯管坏了还能继续发热吗?”然后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实验,首先找到灯管坏掉的原因,如果是一端的钨丝断了,另外一端没有断掉,然后可以将两个坏灯管用导线连接起来,接入电路,就能正常发光。类似这种的实验,为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背景下,课堂教学采用的互动方式主要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往往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将学习行为变成了个体的和封闭式的,阻碍了学生全方面的均衡发展;因此,新教改要求提倡合作学习,增加课堂合作交流机会,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例如,在合作交流时,给学生提出有难度且有梯度的问题,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或者正反两个小组进行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共同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既能使学生牢牢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强化易疏忽的知识点,锻炼他们的逻辑与思维能力,还能增强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增强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多数的物理知识都要通过实验的形式总结出来。操作物理实验不仅仅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反映了他们的动脑思考能力,如果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脱离了实验的依托,那么就如同纸上谈兵,形同虚设。因此,只要加强实验教学,增加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的机会,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推动学生的智力发展。例如,我们在教授静摩擦力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牛皮纸的信封加在一本不是很厚的书中,尽量用力将信封往书内侧靠拢,然后将信封提起来,那么整本书就会被提起来,因为实验所需的器材非常简单,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感受一下静摩擦力的存在,再与学生一起分析书本在升高或下降的过程中所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这一简单的实验很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鉴于学校内物理实验装置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物理现象和知识都能用实验的方式演示出来,那么对于相对抽象的物理问题来说,我们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进行模拟实验。教授前,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制作一些巧妙的课件,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中,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就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性实验,但是运用多媒体动画就能让学生形象直观的看到伽利略的推理过程;又如《静电屏蔽》中电子在电场外所进行的运动轨迹以及运动方式都无法用肉眼观察到,此时,多媒体就成了非常好的直观性教学设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课堂教学质量。
  
  六、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
  
  新课改标准特别强调评价机制在促进学生发展发面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完善评价体系,改进评价制度。其中,考试作为评价教学结果的重要手段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考试?以往的考试往往针对的是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过分强调分数高低,导致我国大多数地区“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我们不仅要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还要从过程、态度、动手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而且不光教师对学生做出评价,学生之间也要进行互评,自我评价以及对老师的评价等等。真正完善学校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机制的新突破。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随着物理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广大的物理教师要彻底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并自觉深入探究新教材,从中发现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从多方面提高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文华,张天德.与时俱进,再创辉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09,(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乔际平,邢红军.物理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一、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二、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摘要】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依据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征 , 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 正确引导 , 循序渐进 ,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这是思品课应该具备的一项功能。思品课承担着育人功能。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当然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这点在思品课教材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关键词】抓住热点;利用故事;漫画;角色扮演;榜样影响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笔者是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呢?现在结合课
几千年来,“东施效颦”这一典故比喻效仿者的愚蠢可笑。其实,我们换个角度看,东施本性也是向善向美的,她何尝不想成为一代美女。东施遭人嘲讽,爱美之心被扼杀。推而广之,我们的育人环境中,这样的事也是屡屡可见的。  有学生热爱班级,关心同学,为班级做好事,为同学奉献爱心,偏偏有人说他爱表现,挣表扬,招来讥笑嘲讽;有学生想多学知识,求取进步,却偏有人说他三分钟热情,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丑小鸭想成白天鹅,招致冷
【摘要】深圳市德兴小学以“和而不同,止于至善”的和善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和善”文化为载体,坚持“人本、实践、发展”三原则,重视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把体现学校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学校的人文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让全校师生浸润文化氛围,共享“和善”生命成长,取得了丰硕成绩。在挂职学习期间,我深受感染,决定以此为契机,回去以后对我所在的学校进行改革,大力推行“和善教育”办学理念,以促进我校更好
【摘要】本文通过对让学生明白语文之重要、优化教学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做主角、让课堂向生活延伸等五种教学方法进行阐述,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成为学生爱上语文的法宝。  【关键词】语文 兴趣 教育语言 创设情境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来培养。相对于应试教育时代,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下,初中语文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学得相对轻松,思维较为发散。
认识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热爱往往从兴趣开始的,如果学生能够有兴趣的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愉悦,体验成功,那么他就会坚持不懈,继续学习,直到成功 。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而且人
【摘要】读书是语文教与学的灵魂,教师和学生读书,不仅是提高教与学水平的要求,更是陶冶情操,滋养精神的迫切需要。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要一如既往的读书;面对如火如荼的语文课程改革,教师和学生都要改变观念,有意识的从课内向课外扩展,重视读书的重要性。  【关键词】浅议;读书; 语文教学; 重要性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已习惯了以“课本”为中心,教师围绕“课本”教,学生围绕
我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三年的相处,让我非常了解自己的班里的学生,七十多名学生中有一半是留守儿童,少数学生父母离异或正在服刑。这些孩子天真单纯,让人心疼。放学后,他们的字习没人督促和辅导,生活缺少约束和指导。因此他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行为习惯上都要落后于幸福家庭的孩子。三年来,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们,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中的一部分仍是最令我心痛和头痛的学生。  这天我正在批阅学生的作文,
孔子提出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和“触类旁通”等教育思想,都是将迁移运用于教学中的例子。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具体来说,迁移是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在当今新课标下,迁移规律更加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为迁移而教”和“为迁移而学”,这对历史教学来说尤为重要。首先,历史跨越古今,包罗万象,如果每个历史人物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得会自主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可以说,会学习、会研究,更要自主去参与,是孩子将来走向成功的必备素质。那么,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使学生尽快尝试自主去参与的过程、掌握自主去参与的方法、培养自主去参与的能力呢?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能力是核心、是落脚点,但这一能力的培养与外显必须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自主学习”过程,学生亲历“积极主动、自我调控、卓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