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学术观点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xuem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于晚年所作的一部小说集,其中包含的内容很多,在小说末尾的议论中,往往有一些对学术问题的看法。本文旨在通过这些议论归纳纪昀的学术观点,包括对宋学与汉学的看法、对宋明理学的批评、对西学的认识等内容。
  关键词: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 学术观点
  
  《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笔记》)是清代学者纪昀晚年所写的五种笔记小说的总名,其中收集了他在闲暇之余记录下的有资于借鉴的事情。《笔记》中的很多记录是真实可靠的,对研究清朝的民俗、宗教、地理都很有帮助,因此历来人们并不将《阅微草堂笔记》当作单纯的小说来研究。在《笔记》中,纪昀常常在记录事件后,再对事件进行评价。这些评价也包括他对一些学术问题的看法,本文简要探讨《笔记》中体现出的学术观点。
  一、对汉学和宋学的一些看法
  所谓汉学,就是汉儒以训诂、辑补、校正为主的研究先秦经典的治经方法;宋学则是注重领会经典要旨,探求经典义理的解释经典的方法。学者们在研究经典时基本上都是通过这两种方法来进行,有的偏重一种,有的则兼用。在清朝初年,学者却把这两种治经方法完全对立起来,各偏一执。其实这两种治经方法各有利弊,兼采汉、宋学之所长,将考证、义理结合在一起,才是治经的理想方式,纪昀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
  对于汉学和宋学,纪昀各指出其弊端。汉学讲究考证,可是日趋繁琐,这是它的弊病。在《滦阳消夏录(五)》中纪昀批评道:“儒者日讲考证,讲‘曰若稽古,动至十四万言’。安知冥冥之中,无在旁揶揄者乎?”而对宋学,纪昀则主要对其空疏、臆断、标榜门户比较反感,议论也比较多:“以讲经求科第,支离敷衍,其词愈美而经愈荒;以讲经立门户,纷纭辩驳,其说愈详而经亦愈荒。”①“洛闽诸儒,无孔子之道德,而亦招聚生徒,盈千累百,枭鸾并集,门户交争,遂酿为朋党,而国随以亡。”“自古圣贤,却是心平气和,无一毫做作。洛、闽诸儒,撑眉怒目,便生出如许葛藤。” ②
  纪昀认为:“夫汉儒以训诂专门,宋儒以义理相尚,似汉学粗而宋学精,然不明训诂,义理何自而知。……盖汉儒重师传,渊源有自。宋儒尚心悟,研索易深。汉儒或执旧文,过于信传。宋儒或凭臆断,勇于改经。计其得失,亦复相当。” ③可见纪昀认识到了汉学和宋学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在自己治经的过程中各取其长,主张汉宋兼采,这表现出他对学术文化的宽容性。
  《四库全书总目》中的经学评论秉承着汉宋兼取、泯灭门户的宗旨,这与《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思想是对应的,对汉、宋两学的看法表述得更清楚明白:“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④这就明确表达出消除门户之见,取各家所长的意思。不止如此,《四库全书总目》还指出汉学与宋学之争的原因:“攻汉学者,意不尽在于经义,务胜汉儒而己;伸汉学者,意亦不尽在于经义,愤宋儒之诋汉儒而已。各挟一不相下之心,而又济以不平之气,激而过当。”⑤
  二、对宋明理学的批评,主张实用
  清初的学者们将宋明的灭亡归咎为理学家们的空谈性理,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有所说明:“南宋积削之后,士大夫犹依经托传,务持浮议以自文,国势日颓,其来渐矣。”⑥“明人之弊,则直以议论亡国而已矣。”⑦因此提倡实学,即躬行实践,不空谈就成为了主流。
  《笔记》多处表达出对动言格物穷理的理学进行批评:“宋儒每于理所无者,即断其必无。不知无所不有,即理也。”⑧纪昀还对反复摭拾程朱牙慧、只尚空谈、并不躬行实践、无所发明的假道学们进行讽刺。“宋以来,固执一理而不揆事势之利害者,独此人也哉?”⑨在《姑妄听之(四)》中纪昀对于读书人只知死读书而不加理解、无法致用痛加贬斥:“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愦僻谬,贻害无穷,亦何贵此儒者哉。”在《滦阳续录(三)》中两个老儒不解事,兵临城下仍为一问题争讨不休,致使逃亡不及,全家遇难,“死生呼吸,间不容发之时,尚考证古书之真伪,岂非惟知读书,不预外事之故哉!”在饥疫盛行、民不聊生时,道学家仍聚徒“盛谈《西铭》力一物一体之理”,这于民何益?
  道学家们认为:“所谓道者,曰天曰性曰心而己。忠孝节义,犹为末物;礼乐刑政,更末之末矣。”⑩这种看法纪昀显然不同意,他更倾向于经世实用,因此他提出:“公所讲者道学,与圣贤各一事也。圣贤依乎中庸,以实心励实行,以实学求实用;道学则务语精微,先理气,后彝伦,尊性命,薄事功,其用意已稍别。”{11}
  三、对西学的认识
  纪昀对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有着清醒的认识,既看到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的西方先进学术文化的好处,又清楚地看到传教士真正的目的。
  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多次夸赞西学:“西土最讲格物学。”{12}“其推步星象,制作器物,实巧不可阶。”{13}“其致力亦以格物穷理为要,以明体达用为功,与儒学次序略似。”{14}纪昀对西学格物穷理、明体达用的如此夸赞显然是和当时社会上,以及纪昀自己提倡读书明理以致用、要有裨于世的实学主张有关,西学虽然有着一些和中国本土的学术文化相似的主张,但是根本还是不同的,纪昀并没有忽略掉这些不同,看出西学的一些弊端:“特所格之物皆器数之末,所穷之理又支离怪诞而不可诘,是所以为异学耳。”{15}由此可见纪昀很公正地看待中学与西学,“中法西法,固各有所长,莫能相掩也”。{16}在《滦阳续录(一)》中纪昀提道:“先师刘文正公曰:西洋人用意至深,如算术借根法,本中法流入西域,故彼国谓之东来法,今从学算,反秘密不肯尽言。”这说明纪昀等学者早已看出传教士向中国传授的仅是他们文化的一小部分,真正精深的成果他们反而会秘而不传,而且学者中普遍有着西学源于中学的看法。
  至于传教士到中国的目的,可不仅是传授一些先进的文化,传教士是“彼奉其国王之命,航海而来,不过欲化中国为彼教”。{17}纪昀认为天主教是由佛教改造而来的,“其教则变换佛经,而附会以儒理”,{18}在《总目》中也有相似的说法:“盖西方之教惟有佛书。欧罗巴人取其意而变幻之,犹未能甚离其本。”{19}天主教在中国不流行的愿因,纪昀则解释为:“每谈至无归宿处,辄以天主解结,故迄不能行。”{20}
  《笔记》涉及的学术方面的东西很多,对文学也有涉及。纪昀从高处着眼,指出各朝代文风的流变,并指出文风变化的原因在于“质文递变”,更难得的是他排除门户之见,指出“大抵能挺然自为宗派者,其初必各有根柢,是以能传其后,亦必各有流弊,是以互诋”{21}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理。
  综观以上纪昀的思想主张可以看到,纪昀是在一个宏大的视野下进行着对各种学术文化的总结,这与他编修《四库全书》,以及撰写《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是分不开的。在对从古至今的各种典籍的博览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总结,看出其中的发展规律,指出弊端,进而引导人们。《阅微草堂笔记》虽然只是一本笔记小说,但其中蕴含的学术思想不容忽视。
  
  注 释:
  ①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第39页.
  ②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如是我闻(四),第162页.
  ③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第7页.
  ④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总叙,第1页.
  ⑤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经部《诗类序》,第186页.
  ⑥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七).经部《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条,第351页.
  ⑦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五).史部《钦定明臣奏议》条,第777页.
  ⑧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第82页.
  ⑨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第149页.
  ⑩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姑妄听之(三),第326页.
  {11}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二),第294页.
  {12}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一),第93页.
  {13}{17}{18}{20}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如是我闻(四),第162页.
  {14}{15}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第209页.
  {16}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零七).子部《同文算指前编》条,第1408页.
  {19}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二十五言》条,第1671页.
  {21}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第247页.
  
  参考文献:
  [1]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
  [2]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1.
  [3]周积明.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0.
  [4]李学勤.中国学术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5]王俊义,黄爱平.清代学术与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11.
其他文献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艺术是教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效果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掌握一些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普通话作为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的必考科目。但教师队伍中,仍存在对普通话学习和测试认识不够、训练方法不当、普通话水平呈下降趋势等现象。本文建议
网络词汇结构独特,语义丰富,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模因作为文化信息单位,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语言模因靠模仿、复制而进行传播。模因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