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51例(102只眼)8~18岁近视眼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角膜塑形镜组25例(50只眼)和框架眼镜组26例(52只眼)。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和眼轴长度以均数±标准差(x珋±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角膜塑形镜组患者戴镜前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分别为(0.22±0.13),(-4.18±0.62)D,(24.48±0.12)mm;框架眼镜组患者戴镜前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及眼轴长度为分别为(0.26±0.18),(-4.16±0.65)D,(24.43±0.13)mm。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22,-1.00,0.61;P>0.05)。1年后角膜塑形镜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分别为(0.31±0.12),(-4.22±0.68)D,(24.50±0.99)mm;框架眼镜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分别为(0.18±0.13),(-4.58±0.52)D,(24.89±0.71)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24,-4.27,-5.29;P<0.05)。戴镜前、后角膜塑形镜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9,P<0.05)。戴镜前、后角膜塑形镜组患者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31,0.14;P>0.05)。戴镜前、后框架眼镜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及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4,3.63,4.59;P<0.05)。角膜塑形镜组患者佩戴期间未出现明显的角膜炎、结膜炎症状,有5例(5只眼)患者出现双眼结膜充血及角膜表层轻度点状荧光素染色,给予氧氟沙星滴眼液及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滴眼,患者均于3~5 d内角膜上皮缺损愈合。框架眼镜组患者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角膜塑形镜是一种控制青少年近视眼发展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