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来源 :课堂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ll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心理学指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参与到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结论形成的动态过程,获得丰富、深刻的认知体验,在体验中建构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体系,只有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才能得到迁移并在实际中应用。
  一、生活激趣,引入“圆”
  “生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与归宿。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挖掘教材资源,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
  如何帮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的圆迁移到数学上的圆,这是教学的关键点。我先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让学生找找图中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哪些物体不是圆形的?学生只有弄清知识的来源,才能真正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了解“圆”
  让学生借助实物,自己画一个圆。这个活动,给足了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学生画的圆有大有小,在展示交流中了解到圆。学生通过这个环节,能较好地感悟到圆形物体可以抽象出一个数学中的圆,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实物画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借助圆规画圆,教师不做任何提示,学生画的圆有大有小,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从随意画一个圆,到规定画一定大小的圆,学生清晰地感受到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其实就是圆的半径。
  三、动手操作,认识“圆”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里挂有这么一句名言:你看见了的,就记住了;你做过了的,就理解了。“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可见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体验性学习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由感性到理性。
  在有了一个自己创造出的圆后,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产生了一种继续探究圆的兴趣。接着,让学生折一折、看一看,发现了圆,然后通过画一画折痕,学生有了感性的基础,再学习直径、半径的概念,理解就会深刻。最后,让学生继续画直径和半径,理解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的特点,建立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样的过程,并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发现学习的,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深刻的,体验是丰富的。
  四、寻找关系,转化“圆”
  通过做一做第3题,让学生自主想办法找到圆心并画出直径的活动,很好地为后面的面积计算奠定了基础。学生也自主感悟到了圆与正方形的关系,感受到古代数学家如何画圆并研究圆的文化。学生在欣赏圆的美妙世界中建构圆的概念。
  体验学习能够使学生的体验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以及进行自我反思。所有这些,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意识运用体验学习策略,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体验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不仅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验意识,还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促进了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他文献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去年的上海语文高考阅卷中心组负责人周宏提醒考生,“给力”“神马”“有木有”这些网络语言切勿用在高考作文卷中。无独有偶,福建省有关高考阅卷老师也表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实现就业以及提升社会整体职业道德水平,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
我国英语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影响而偏重在语言形式的教学上,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甚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交际之间
正确而深入地理解支持教与学的技术与技巧,达到教育技术的效能最大化,是提升课程整合实效性的有效策略。本文结合教育技术培训经历和课程整合实践的探索,提出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比较复杂,高中新人教版教材对此处理较为简洁,学生对离子、葡萄糖的跨膜运输方式认识模糊.本文笔者就此对这两类物质的运输方式进行了探讨与梳理。
阅读是语文教师发展的重要源泉和重要标志。教师通过阅读,可以汲取教育和教学工作的精神营养,并把这营养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提高教育和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