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知识原点 读懂教材“乾坤”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9634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教材;知识原点;知识体系;《认识负数》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81-0055-03
  教材作为重要的数学课程资源,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素材、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新课改后的苏教版教材更是从学生出发,情景的设置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设计更加具有开放性,探究活动的开展更加符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反观当下,很多教师一味追求创新,摒弃教材,执教的课也常出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等问题。笔者在执教苏教版五上《认识负數》一课之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对负数的本质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在执教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学生对负数的理解和认知还止于“你说我听”“灌多悟少”的状态。多次试教后,笔者决定回归知识原点,重新审视教材,读懂教材里的“乾坤”。
  一、读教材:朴素而深刻的“三思”
  1.教材呈现的知识体系。
  苏教版教材在《认识负数》这节课设置了两个例题,例1温度计显示某一天三个城市(南京、三亚、哈尔滨)的最低气温,分别是“0°C”“ 20°C”“-20°C”,并结合直观图介绍“比0°C高的是零上温度”“比0°C低的是零下温度”“零下温度和零上温度是以0°C为基准的”;接着介绍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法,通过问题“‘ 20°C’和‘-20°C’表示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帮助学生明晰正数和负数是一对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例2呈现一个海拔高度的模型。例1和例2至少有两点不同:其一,例1温度计有明显的基准线0,而例2没有明显的基准线,需要用虚线画出来的;其二,例1呈现的“ 20”和“-20”正好是一对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而例2的正数“ 8844.4”和负数“-155”更具普适性,既能让学生知道正数、负数有可能是小数,还能让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是以0为基准来区分的。可以说,教材在拓宽负数情境广度的同时,也在不断抽象,逐渐趋于知识的本质。随后,教材以举例描述的方式揭示了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同时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知识体系呈现方式的价值意蕴。
  读教材,要读懂教材的价值意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应是每一位教师都有的态度。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其一,学习负数,例1只出现哈尔滨的最低温度不就够了吗,为什么还要出现南京和三亚的最低气温呢?负数是一个与正数意义相反的数学概念,它的形成源于对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事物数量的刻画,如增加与减少、上升与下降、盈利与亏损等。因此,负数的建构不是独立的,如果单独出现哈尔滨的温度,不足以让学生理解负数的本质。
  其二,例1三个图如果按照新知来排列,应该是负数、0、正数;如果按照温度从高到低来排列,应该是 20、0、-20;而教材中是把0°C单独放在第一幅图,20°C和-20°C并列放在一排,这是为什么?在认识负数之前,首先要给出0,才能谈正数和负数。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0”表示什么都没有的认知。在本节课中,0的意义得到了扩充——一个表示分界、基准的数,这与学生的已有认知有冲突。因此,了解0的内涵是本节课学生了解负数本质的关键。而同时呈现 20和-20,更便于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是一对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其三,在前测设计时,笔者发现学生对负数最直接的感知是-2层,教材为什么不以学生熟悉的地下停车场这一场景为例,而是以学生不太熟悉的温度计为例呢?温度计上有个重要的数学特征——有明显的0,这是非常直观的。教材中,例2呈现的海平面可以看成一条线,而且这个基准线是固定的海平面;反观-2层的“0”——地面是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出来的,而且这个“0”会随着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比如重庆的地形中,地面就不确定。
  综观教材,明线是正数和负数是一对表示相反(或相对)意义的量;暗线是“0”在认识正数和负数时的重要地位,0不再是对应着“没有”,而是一条基准线。
  3.知识的呈现对教学实践的启发。
  其一,正确认识“0”的价值,贯通0、正数、负数的关系。教学需要克服学生原有的“0表示没有”的学习负数的认知障碍,引导他们具体直观地感受0作为标准的重要性——正数和负数都是与“标准0”比出来的,让他们体会到:先定标准,把标准看作“0”,比标准多的、贵的、高的、厚的、重的就是正数,比标准少的、便宜的、矮的、薄的、轻的就是负数——即正数和负数是一对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只有贯通了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学生才能真正认识负数的意义。
  其二,从“物”的数到“象”的数,从绝对性到相对性。在这节课之前,学生理解的数往往对应着一个物体或物群。主要表现为对基数和序数的理解,此时学生对数的记忆或理解是以对物的感知为支撑的。比如5是与生活中的5件、5样、5个(或第5)......相对应的,0是与“一个物体也没有”相对应的。学习了“负数”,5就不再是对应着5样东西,而是对应着水有些凉;0也不再是对应着“没有”,而是对应着水结冰时有些冰的状态,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象”。因此,教材中《认识负数》这节课支撑着学生对数的理解从由“物”支撑的数发展到了由“象”支撑的数。教学时,还要帮助学生感悟“0”作为“标准”的相对性——标准是可以变换的,体会数由绝对性发展到了相对性。
  解读教材有利于我们了解知识本质,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难题:隐性知识没有明确的知识点,学生不能阅读,教师也不能跟学生讲“从这节课开始,数从绝对发展到相对了”。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生动的体验中既感受到知识的本质,又体会到其中暗藏的数学思想方法与育人价值呢?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探究。
  二、怎么教:深度且生长的“后行”
  师(出示-2):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吗?
  机动出示:长春今天的气温是-2°C;爸爸的车停在-2层;某地的海拔高度是-2米......   师:同学们找到了很多有关-2的信息,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2的含义。(出示图1)如果你想研究-2°C,请你选择研究单A,写一写,在温度计上画一画;如果你想研究楼层里的-2,请你选择研究单B;如果你想研究我们刚才说的-2元、-2米......你可以选择研究单C。
  1.有效活动展示直观的基准,为负数寻一杆“明秤”。
  师:选择研究单A的举手,谁愿意给大家介绍?
  生:-2°C表示零度以下2°C,在畫图时,我先找到了0°C,然后往下数2格找到了-2°C。
  师:她在找-2°C时,先找的哪个?(0°C)我们一起读一读(0、-1、-2),往上再读一读(0、1、2),想一想,这里的0°C有什么作用?
  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0°C其实是淡水结冰的温度,在这里就是标准,是一个分界线,0°C以上为零上温度,0°C以下为零下温度。-2°C表示零下2°C, 2°C表示零上2°C。(板书:零上、零下)
  研究单A以温度计的认识为载体,温度计比较常见,上面有明显的刻度,以零刻度为基准,零上为正,零下为负,温度计就如一杆“明秤”,让负数可视、可感,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负数是比0小的数。
  2.有效的交流展示抽象的基准,丰富负数的内涵。
  选择研究单B的学生汇报:-2层表示地下2层,在画图时要先找到地面,地面以下2层就是-2层,地面以上2层就是2层。
  师:在找-2层时,要先找到地面,现在0已经变成了一条线。
  选择研究单C的学生汇报:-2米表示海平面以下2米,先找到海平面,海平面以下2米就是-2米。
  师:这里的0在哪里?(海平面)把这三幅图放在一起,大家看看,在表示-2时,有没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看来都要先确定0,在0下找到-2。
  师:-2除了表示-2层、-29C、-2米,还可以表示什么?(学生汇报,重点汇报0在哪里,-2在哪里)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29C、-2层、-2米,大家再比较比较,这些-2有什么相同点?(比0少2)
  突出0的分界作用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日常生活中没有直观的“0”基准,但学生通过想象和比较感受到,只要存在正数和负数,就一定存在区分它们的基准,因为正数和负数是一对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这是相对于某个基准而言的。上述教学中通过两次比较,不断抽象建构模型,引导学生贯通和理顺负数与0的关系,体会“0”作为标准的重要性。
  3.变式活动设计展示变化的基准,体会负数的相对性。
  师:体育老师在测量四(1)班同学的身高时,把小华的身高记作-2厘米。你觉得有可能吗?(学生辩论)小华的真实身高是153厘米,猜一猜,可能是以多少厘米为标准的?(155)而我们前面研究的-2都是以多少作为标准的?(0)
  师:我们既可以把“0”作为标准,也可以把“155”作为标准。
  师:我们刚才认识了那么多-2,-2在不同情境中表示的意思不一样,但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表示比标准“0”少2,这个标准可以是温度0,也可以看成一条线(如海平面),还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平均身高155厘米)。
  负数与学生以往认识的数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相对性,当基准发生了变化,这个数也会发生变化。如果以地面为基准,小华的身高记作153厘米;如果以平均身高155厘米为基准,小华的身高就记作-2厘米,学生感受到标准不一样,记录的正数和负数也不一样,从而逐步感悟到:基准变化,相应的负数和正数也会随之变化。负数的相对性浮出纸面,渐入脑中。
  这节课通过设计三个活动建构负数的模型,使学生对负数的感悟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渐悟渐深,渐悟渐透。教学不是简单的读教材,更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有效的活动,在一次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学生一种成长的力量,让不可说的数感逐渐丰满。用好教材,让教材回归课堂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如何从内涵到外延读懂教材,从形式到本质用实教材,从常规到创新用活教材,值得我们不断追求和实践。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师范附属小学教育集团东润校区)
其他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问题与方法;评介;知识分类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9-0078-03  综观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设计缺少整体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作业评价互不连贯,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得不到落实;二是设计偏离了小学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局限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不能将具体的教学
【关键词】认知起点;学科本质;分数模型;数学思考;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9-0062-04  分数概念是小学阶段最难的学习任务之一,是一道“营养丰富但又不太好吃”的数学大餐。“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儿童在掌握这部分知识后,既可以实现由一个物体(图形)到一些物体(一个整体)的数学抽象,
【摘要】《望月》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语言精美,情感充沛,想象合理,诗意盎然。教学该课第二课时时,教师立足语用,借助多媒体,展现月色美景,并引导学生体会诗文中“清幽旷远”的意境,从而激发其写作冲动,完成由读到写的升华。  【关键词】语用;由读到写;《望月》课例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3-0048-03  【作者简介】蔡绪稳,江苏省
【摘 要】“教育新常态”是在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主张。它是基于对教育本质规律的重新认识和建构,其核心内涵应是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发展的高度关注。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这所苏南地区农村百年老校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构建教育新常态愿景,使苏南地区老高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立德树人;最近发展区;微创新;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常规教育之外存在“非常规的教育”,美丽班级的建设启迪了我的教育情怀观,教材主题的整合启迪了我的课程统整观,少年出书的成功启迪了我的学生功课观,教育角色的换整启迪了我的资源整合观,“另类故事”促使我不断成长。  【关键词】教育;非常规故事;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3-0076-03  【作者简介】朱爱华,江苏省如皋师
【关键词】科学教学;科学论证;实验;提搜论用  一、论证教学概述  近年来,科学论证正逐渐成为国内外科学教育的热门话题。所谓论证教学,就是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论证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本质,并促进思维发展的科学探究教学。经过不断探索,国内外研究者总结出许多相关的教学模式,其中适用于实验探究课的有ADI、5E和SWH教学模式等。然而这些教学模式的环节通常包含复杂的论证表达,甚至是多达数轮的科学写
·策划人语·  在现代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仍然重复20世纪80年代的“未来的学校”“理想学校”“心目中的好学校”等教育话题的研讨,似乎显得有些不合节拍,但在教育减负形势依然严峻、任何一点触碰学校教育的政策措施出台都会引发热议的敏感期,中国教育转型迫切却又异常艰难的矛盾集聚期,却又意义重大。它是矫正,是对于当下非常态教育的梳理和剖析、反拨和修正,因而具有鲜明的正本清源意义;它是启蒙,可以让
【摘 要】自主发展的核心品质是由主体性为内核,以自决性、选择性为特征的发展状态。徐州市青年路小学把努力让每一个儿童成就“最好的自己”作为使命追求,强调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统一,以德育工作为抓手,有效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  【关键词】自主发展;价值引导;自主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66-0059-03  【作者简介】吴永军,南京师
【摘 要】解析语文核心素养要避免“核心素养不核心”“语文素养非语文”的逻辑错误;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心力;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机制是高品质的言语实践活动。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逻辑;本质;生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7-0056-03  【作者简介】杨金林,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江苏泰兴,225400
因为是14、16合刊,所以數据在16期中,请在16期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