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德育氛围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er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力地影响、改善和调节学校德育的大环境,引领着学校向富有内涵的高层次方向发展。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与德育相结合。努力创设适应德育环境的校园文化,对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提高,意义重大。
  一、注重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元素有思想意识、舆论风气、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影响着学校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可以说,学校精神文化的优劣是衡量学校德育成败的重要标志,是检验学校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精神文化建设,主要通过组织活动的方式来实现。在某一时期针对某一问题,学校通过组织专题教育活动或系列教育活动,吸引学生人人参与,塑造他们的心灵,美化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注重开展德育文化活动。我们依据学生年龄和身心发育特点,结合新时期的形势,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如开展实践“弟子规”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朗诵、演讲、征文、文艺表演、书画等形式的比赛。让学生浸润在经典的文化里,使《弟子规》的“孝、悌、仁、义、礼、智、信、廉、耻”等传统思想文化元素充分渗透到青少年的思想中。又如通过开展国旗下讲话和爱心捐款、“三八”爱心祝福、观看电影、扫墓、“童眼看社会”摄影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沐浴在思想教育的阳光中。
  注重开展课程文化活动。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因子。一方面,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真诚的教学态度,以及课堂上融洽的师生关系,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另一方面,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最直接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血液中。如在六年级下册《当灾难降临的时候》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观看汶川大地震等视频,从大量资料与数字中了解到曾经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到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之后模拟如何预防和自救与互救,增强了自护本领、合作意识……最后一教学环节——“患难见真情”——引导学生关注需要帮助的人,让学生认识到可以把手中零花钱攒起来,捐给受难的人。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爱心微不足道,但却能温暖受难人的心灵。这一课,从课本到现实,从他人到自己,从知识到情感,从言行到心灵,让学生的思想和人格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升华。
  二、注重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直接影响学校的文化气息和师生的行为规范水平,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形成。重视和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文化立校、文化育人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行为工程”。我校在校容管理、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建立一系列较完善的制度,使学生在道德准绳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梅菉中心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务公开制度》《后勤管理制度》《教学常规管理》。
  三、注重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硬件,是校园文化的表层文化。它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环境绿化等,属校园文化的“基础工程”,是道德思想的载体,其建设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文化的质量和整体水平,影响着学校德育氛围的形成。因此,在建设学校硬件时,要适当注入德育元素,将硬件、文化、德育融为一体。近年来我校一方面加大了绿化、净化、美化的力度,更新了不少设备设施,校容校貌得到较大改观;另一方面加强文化长廊建设,建起了宣传栏,在走廊悬挂了反映历史地理、山川河流及世界名胜等字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更多的历史和地理方面的知识,拓展视野,开阔眼界;设置名人塑像或画像,让历史伟人、民族英雄、革命导师、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崇高人格和光辉形象影响、鞭策学生;建设地理园(或地理室)、生物园,让学生对祖国及世界的名胜古迹、大好河山从了解到热爱;悬挂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就像一位位良师益友,时刻教育、启发、鼓励着学生。
  学校物质文化环境,对学生有更直观的刺激,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并把良好的行为内化为习惯。
  (作者单位:吴川市梅菉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