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0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设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应把握的关键和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运用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英语;设疑法;运用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设疑法,善问善导,悬念的设置要恰到好处,悬而促思,思而能解,方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设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家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喜欢采用“直接告诉式”教学法,把语言现象作为一种符号系统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忽略了学生的具体需求、主动性和自觉性的一面,其参与积极性必然大打折扣。久而久之,教师教学热情大跌,而学生在课堂学习兴趣不浓,往往是应付检查,教与学成了一种负担。新课程教材的特点是大容量,多信息,主张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把语言的应用作为重要目标。因此,采用设疑教学方法,就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通过设疑可以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设疑引导,有选择地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上,并在众多的语篇信息中有目的地发现并解决问题,最终师生在愉悦的交际氛围中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其重要性具体表现在:
  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布鲁姆·乔伊斯说过:“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而适时有效的课堂设疑会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化、具体化,而目标明确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学生会随着教师精心设计的疑问主动积极地去阅读语篇信息,理解语言现象,解决学习中的有关语言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因而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从而培养起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能够给大学生提供语言实践和语言思维的机会和环境大学生在没有更多的机会身处英语国家或英语人群中的情况下,英语课堂无疑提供了很好的语言环境,增加了语言的输入。在课堂设疑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学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更大限度地使用了语言,实现了语言的输出。
  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在课堂上,教师持续使用启发式设疑提问的方法,可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使教与学相融。
  
  运用设疑法应把握的关键
  
  设疑法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应把握的关键点有三个:
  一是和谐性和培养性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设疑提出的每个问题,应当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切不可零敲碎打,互不联系,使课堂教学支离破碎,使教学过程被肢解。其次,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要形成和谐的整体,使课堂教学在师生亲切的问答和交谈中自然进行,切不可生硬、牵强、枯涩。再次,教师的提问本身应当把对学生智能的考查和训练融为和谐的整体,使教师的提问,既成为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问题理解程度、思维敏捷程度的考查,又成为对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训练,使提出的问题具有强烈的培养性,而不是活跃课堂气氛的点缀。
  二是计划性和灵活性首先,教师的设疑提问应当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有准备、有顺序地进行。只有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才能保证提问的准确性、鲜明性和启发性,才能防止教师提出过于困难或过于简单、过大过空、繁乱琐碎、缺乏培养性的问题。其次,在教学实践中,启发式设疑的提问又不应被备课时的提问设计所束缚,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改动,能力培养和训练的临时需要,教学进程的适当调整和课堂学习气氛的变化,做相应的改变,使教师的提问在教学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是普及性和群众性启发式设疑的提问是具有强烈群众性的教学方法之一。因此应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都能认真思索和积极回答问题,不能只让少数英语学习尖子包办代替。这样,教师在备课时,提问的设计就应注意难易深浅相互配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就能照顾到各种程度的学生,使学生都能积极地开动思维,普遍受益。
  
  运用设疑法应坚持的基本教学原则
  
  量力性原则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必须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做到公平对待,这样就会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上进心和对该学科的热爱,更加努力学习,回报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欣赏。
  启发性原则要特别注重问题的价值,除去必要的传统的背诵式记忆式提问,多进行一些激发性和探索性的提问,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深化对语言和生活的认识。在提问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鼓励引导的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速辐射性运转,自发主动地发表看法,形成互补交流的话题结构。教师应吃透教材,设计的问题既要贴合课程内容,又要难度适当,以起到深化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加深记忆,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多加思考,多查阅资料,并预测出学生可能的回答,充分估计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际问答中,还要随时根据情况做相应的变化来加以启迪。
  适时性和针对性原则提问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答案的时间和怎样用英语表述的时间,否则学生没有考虑成熟而匆匆作答,或教师代答,都属于无效或低效的问答,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提问的时机可粗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为保证提问的有效和高效性,教师的提问要具有清晰性、价值性、趣味性、刺激性、挑战性、延展性和恰当性。设计的问题要少而精,因为问题太多了学生会厌烦也太耗费时间,太少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彼此之间应相互有所联系,不能彼此之间毫无关联,甚至大相径庭。话题最好紧扣课文内容及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从文本到文外,必要处、关键处、疑难处皆可设问。问题既可以是思想层面的,也可以是语言层面的。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运用自己的所学解决问题,加深记忆,又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如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教师可给予提示,一般都能得出答案,即使不全面不准确,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补充纠正。教师可提一些开放性问题,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从多角度看待问题。
  评价性原则教师要大力提倡鼓励欣赏式的积极性评价,以加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形成良性循环。无论学生的回答表现怎样,教师绝不能嘲笑、贬低,这样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另外,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不能一言不发,也不能只说对错,简单处理。对学生的回答一定要加以致谢并认真积极地讲评,这既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又能真正发挥提问的作用,使学生与教师自身都有所收获。学生遗漏的地方教师要加以补充,错误的地方要予以纠正。这样才能使问答起到真正的作用,使学生学到东西,并从教师的精彩评语中对教师产生钦佩感,把教师作为具体可感的榜样来效仿,因而对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设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在运用设疑教学方法过程中,应注意采取如下几点措施:
  分层实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把学生分为A、B、C三组学生水平由高到低。对C层次或B层次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可简单点,梯度小一点,课堂上回答基础的容易的问题,而对A层次的学生,教师设计的问题可灵活一些,难度大一些,综合程度高一些。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提高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
  尽量用较直观、形象的提问法运用幻灯片、投影仪、实物或简笔画等进行提问,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让学生大胆设问,或教师回答,或其他学生回答教师和学生通过互换角色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总结归纳,把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真正使英语成为交流性语言。
  设疑问题的内容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首先,必须有针对性。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也是千差万别,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讲授课文,提出问题时应当具有针对性。其次,问题要难易适中。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同时,也要避免简单提问。否则,学生就会失去积极性而放弃学习。再次,提出的问题角度要新颖。新颖是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大学生的个性、求异心理都特别强,而且都即将踏入社会,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的问题就应既考虑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面,又要抓住学生所感兴趣的点,做到点面结合。通过提问,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激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的有效思维得以开发,做到既想说,又有话可说。否则,学生就会因为缺乏新鲜感而顿失学习的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提问方式要因材施“问”,机会均等提问的方式和内容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或将多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交替使用。只有灵活提问,做到因材施“问”,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使他们愉快地接受知识,提高其言语交际能力。同时,课堂提问应该坚持机会均等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给每个学生都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勤于动脑的习惯。
  提问反馈及处理提问反馈及处理即处理策略,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答问和及时调整提问方式的方法技巧。语言课堂信息流动总是围绕这样一个交换链:教师引导→学生应答→教师反馈(评价)。教师在处理学生答问时应注意:允许说完,适当点拨;允许超越,适当附加;适时纠错,适当宽容;恰当评价,鼓励为主。教师提出问题后,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应帮助、诱导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如果个别学生不能对某个问题做出回答,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回答。如果连续几名学生都不能正确回答,这就说明问题的难度可能偏高,超出了一般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可进一步突出一些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些答题信息,帮助他们澄清思路,帮助他们思考。如果问题稍难,学生听不懂,特别是英语中的一些长句子,教师也可以换成一些简单句使学生能够理解。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参与语言实践、发展语言交际能力的机会,是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具体体现。设疑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总结经验,以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宋振韶.课堂提问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研究现状[J].学科教育,2003,(1).
  [2]于龙,于全娟.课堂提问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5,(4).
  [3]吴彩霞.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4).
  作者简介:
  廖洪嫣(1965—),女,广东河源人,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NAC)前后血人附睾蛋白4(HE4)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预后的价值。方法:以2010—2014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NAC
在室内纯培养和田间条件下研究了咪唑乙烟酸对大豆根瘤菌和根瘤生长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咪唑乙烟酸含量500μg/kg条件下,对大豆根瘤菌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
独立学院有其特殊的学生生源,针对这些学生特点,本文分别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在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思路和应对策略。
针对高校美术专业学生作业存处不便的问题.应分析美术专业学生作业的特点以及相关高校对此常用的存处方式,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立作业存处室、设定作业存处规程与作业管理制度的相
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的管理是所得税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得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成效,影响到税收利益和纳税人的利益。所以说,加强企业所得税
目的:分析和探讨与性活动相关的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特点,并对其诊断和治疗加以总结,以期为提高与性活动相关的原发性头痛的认识,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入选2011年6月至2014年1
目的:分析并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远期疗效。方法:选取医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
摘要:近年来,高职高专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一直处于困境。结合广东省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实践教学,阐明了高职高专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提出了高职高专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职高专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特点;改革思路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看重实践教学的建设。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核心内容,实践教学的质量决定着培养人才的素质、就业竞争力以及受社会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