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时代下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短短十年间,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已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计算机知识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走来。例如B2B,B2C模式的出现,等等这些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都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与日俱增,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网络技术已经是当代大学生走向未来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而与此同时,我国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也发生了飞速的变化,比如普遍投资兴建了多媒体教室、机房,并从应届本科、硕士毕业生中招聘了大量的信息技术教师充实到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中。根据调查显示,大中城市高中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已基本达到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水平。
因而在新形势下,高校原有的“零起点”计算机基础教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为满足社会对毕业生计算机能力方面的更高要求,就必须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建立适应当前形势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我们计算机基础教育面对的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不是专业而是工具,我们的目标就是在各个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知识,将计算机技术和专业技术结合起来。这就是说我们并不是要把他们都培养成为计算机专家,而是使他们能掌握计算机知识,能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应该是面向各专业的应用,以应用为出发点,以应用为目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应用,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三、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两个方面
1、结合专业特点和就业市场需求,设置模块内容。从实际应用和专业特点出发,分成多个教学模块。比如艺术类学生开设photoshop制作、flash制作、dreamweaver网页制作、多媒体音视频制作等模块;管理、经济类的学生应开设数据库foxpro、excel表格、spass软件应用等模块内容;工科类的学生应开设C、VB语言等程序设计类模块;而机械、自动化类的学生应开设protel、protues软件应用等模块;建筑、汽车类的学生,则应该开设autocad软件模块;而对于数学类的学生来说,MATLAB软件应用模块则是必不可少的。而有些学院会有多个模块都要学习,可根据学科的大类进行适当的模块组合。
根据近一年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总结,可以看到由于模块内容都是学生专业必须要涉及到的,上课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果非常不错。例如数学类的学生,如果不是参加类似数学建模这样的竞赛,一般在专业学习时,是不会涉及到这门软件的学习的,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应用能力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而未来交叉性的人才是最有市场竞争力的,所以我们要大力进行这方面的计算机改革。
2、进行项目任务式、启发式、创新式教学。比如学生在毕业之前,往往都要有毕业答辩,期中论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而论文的格式也是非常严格的,在word教学中,就可以通过论文编辑的案例,介绍标题、样式和格式的编辑、文档结构图、索引和目录命令、公式编辑器的使用、页眉页脚的高级使用等。而在matlab软件模块中可以用一些数学竞赛的题目多设置一些案例任务,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如何利用matlab来完成整个题目的计算过程,一定要重视期中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每个小组最终都要进行总结,其他的小组也要踊跃提出不同的想法,最后由老师点评,老师点评尤其要注意,要根据题目特点和学生的特长,找出学生值得肯定的部分,以及需要注意的部分,要側重针对学生纵向自身的比较,而不是同学之间横向的对比。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不仅大大提高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实践动手能力也大为提高。通过案例教学也锻炼了学生将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如何去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我们国家这十几年来一直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效果甚微,原因就是中小学教育体制内的约束太多,我们可以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着手进行一些改革,尤其是民办高校,受体制内的约束相对的少一些,可以直接针对市场需求,不断修正自己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在接下来的十几年,民办高校的黄金期已经过去,其竞争将是异常激烈的,优胜劣汰,只有积极主动改革,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最终才能在竞争中获胜。
(作者单位:烟台南山学院)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短短十年间,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已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计算机知识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走来。例如B2B,B2C模式的出现,等等这些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都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与日俱增,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网络技术已经是当代大学生走向未来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而与此同时,我国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也发生了飞速的变化,比如普遍投资兴建了多媒体教室、机房,并从应届本科、硕士毕业生中招聘了大量的信息技术教师充实到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中。根据调查显示,大中城市高中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已基本达到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水平。
因而在新形势下,高校原有的“零起点”计算机基础教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为满足社会对毕业生计算机能力方面的更高要求,就必须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建立适应当前形势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我们计算机基础教育面对的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不是专业而是工具,我们的目标就是在各个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知识,将计算机技术和专业技术结合起来。这就是说我们并不是要把他们都培养成为计算机专家,而是使他们能掌握计算机知识,能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应该是面向各专业的应用,以应用为出发点,以应用为目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应用,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三、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两个方面
1、结合专业特点和就业市场需求,设置模块内容。从实际应用和专业特点出发,分成多个教学模块。比如艺术类学生开设photoshop制作、flash制作、dreamweaver网页制作、多媒体音视频制作等模块;管理、经济类的学生应开设数据库foxpro、excel表格、spass软件应用等模块内容;工科类的学生应开设C、VB语言等程序设计类模块;而机械、自动化类的学生应开设protel、protues软件应用等模块;建筑、汽车类的学生,则应该开设autocad软件模块;而对于数学类的学生来说,MATLAB软件应用模块则是必不可少的。而有些学院会有多个模块都要学习,可根据学科的大类进行适当的模块组合。
根据近一年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总结,可以看到由于模块内容都是学生专业必须要涉及到的,上课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果非常不错。例如数学类的学生,如果不是参加类似数学建模这样的竞赛,一般在专业学习时,是不会涉及到这门软件的学习的,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应用能力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而未来交叉性的人才是最有市场竞争力的,所以我们要大力进行这方面的计算机改革。
2、进行项目任务式、启发式、创新式教学。比如学生在毕业之前,往往都要有毕业答辩,期中论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而论文的格式也是非常严格的,在word教学中,就可以通过论文编辑的案例,介绍标题、样式和格式的编辑、文档结构图、索引和目录命令、公式编辑器的使用、页眉页脚的高级使用等。而在matlab软件模块中可以用一些数学竞赛的题目多设置一些案例任务,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如何利用matlab来完成整个题目的计算过程,一定要重视期中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每个小组最终都要进行总结,其他的小组也要踊跃提出不同的想法,最后由老师点评,老师点评尤其要注意,要根据题目特点和学生的特长,找出学生值得肯定的部分,以及需要注意的部分,要側重针对学生纵向自身的比较,而不是同学之间横向的对比。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不仅大大提高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实践动手能力也大为提高。通过案例教学也锻炼了学生将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如何去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我们国家这十几年来一直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效果甚微,原因就是中小学教育体制内的约束太多,我们可以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着手进行一些改革,尤其是民办高校,受体制内的约束相对的少一些,可以直接针对市场需求,不断修正自己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在接下来的十几年,民办高校的黄金期已经过去,其竞争将是异常激烈的,优胜劣汰,只有积极主动改革,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最终才能在竞争中获胜。
(作者单位:烟台南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