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物理导入教学的几点看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236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并且对整个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听课的注意,安定学生的情绪,另一方面能激发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再一方面还能起着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教师对教材的讲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都是从引入新课开始的。下面,我针对高中物理教学介绍几种导入方法。
  一、问题导入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针对与新内容有关的知识,精心设计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自然地引入新课是常用的方法。例如,在平抛运动教学前,可提出问题:一架水平飞行的运输机,怎样把救援物资投向指定地点?是在指定地点的正上方法投下,还是在离指定地点有一段水平距离时投下?在斜抛运动教学前,可提出问题:在比赛场上,运动员怎样投掷才能取得最佳成绩?是不是投掷的力越大,速度越大,投掷的距离就越大?在讲电磁感应时,可由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引出问题:那么磁能否生电?磁怎样才能生电?精练的几句话,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天地,使其容易接受,同时也为区别“电生磁”的知识埋下伏笔。问题导入法容易操作,但应注意所提问题应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而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应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来适当调整,而不能纯粹是“为问而问”。例如上述例子中,可先制作好课件,让学生来操作练习投放救援物资,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和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件引入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能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以增加观察对象的可见度和清晰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引入新课,可以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播放电影《甜蜜的事业》的片段:剧中人物坐在行驶的拖拉机中,有说有笑,司机突然刹车,连人带物一起从车厢的后面滚下来。问学生这个情节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惯性。”短短一二分钟,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激发了兴趣,真正进入了课堂。在惯性的授课内容完成后,重放该片段,提醒学生该片段是否违背了物理原理。学生看后引起激烈的争论,得出结论:该剧中人物倾倒的方向反了,违背了物理原理,不仅活跃课堂气氛,加深了对惯性的理解,而且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三、演示导入
  教师可通过一个生动的实验,提出恰当的问题而引入新课。如在上“单摆”时,我在细线的下面悬挂一个小球,拉开一定的角度,小球开始摆动,问:“小球做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学生回顾了上堂课的知识知道是机械振动。接着问:“这种运动是不是简谐运动?”学生说法不一,从而提出要知道是否是简谐运动,先来学习单摆这节课。我结合演示,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地提问,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的思路循着问题进入新课。再如,在上《电场强度》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如下实验:让橡胶棒a与b分别经摩擦带电,将a放在云台上,再让b靠近a使之转动。提出问题:相互作用的电荷没有接触,它们的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小结归纳出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来发生的,电荷的周围都存在电场。在讲“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时,我先出示一块示教板,上面有两面个电动势分别为3V、9V的电源,先将电动势为3V的电源和灯珠相连,灯很亮。然后我问学生:“如果把电动势为9V的电源和此灯相接通,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出现的回答可能是灯更亮,灯烧掉等。接着教师将电路接通时灯更暗,与大多数学生的回答不相同,进而提出要解释这一现象,就要学习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以演示为基础,让学生充分猜测可能出现的结果,与现象相对照,创设情境,激发疑问,使其产生急于要寻求答案的欲望,为上好新课奠定基础。
  四、复习导入
  这是实际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和引出新课,具有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一般又可分为复习提问型导入和知识回顾型导入两种。一是复习提问型。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复习的基础上设置障碍,导入新课。例如,“简谐振动”这一节课,我先出问题:“胡克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过去,我们重点研究过几种形式的直线运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变的合外力都有什么特征?”在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教师要强调过去所研究的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的特征为“恒力”,从而为本节讲授的作简谐振动所受合外力为“变力”留下一个伏笔。二是知识回顾型。这种导入法,适用于一个新的单元的开始即复习前面学过的主要内容,又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很自然地导入新课。例如,同样是“简谐振动”这一节,教师也可这样导入:“在前面的几章内容中,我们学习并掌握了几种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等。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系统地学习一种新的机械运动,叫机械振动,并研究这种运动在媒质里传播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机械波。这节课,我们先了解一种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振动——简谐振动。”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以上几种以外,还有求异联想法、定量计算法、故设疑阵法、随机应变法,等等。而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人们常说:“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生硬地去运用某一种方法,而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各种教法,有时也可以是几种方法同时使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开发学生智力。当然在设计如何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使之成为一个体系,能前后呼应。因此,导入新课的艺术手法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一点是教育者在导入新课时,尽可能使学生较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而又巧妙地渗透了新的教学内容,且能较快地启迪学生的思维。
其他文献
摘 要: 地理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和重要意义,从而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本文强调了环保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环保教育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初中地理 环保教育 必要性 途径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环境问题”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三大问题之一,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命运。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培养,要从孩子开始,从中小学抓起。初中学生正是培养环保意识的关键时期,地
摘要: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新教材的特点,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性学习。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兴趣”。兴趣既是学习的开端,又是学习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所以,要提高历史课教学的实效,导入是相当重要的。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是理论性较强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要改变这一种状况,达到既牢固掌握知识,又达到知识、能力、觉悟全面提高的目的,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我现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心得。  一、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接受,首先就要使学生不反感,不拒绝。因此,老师对课堂的
摘 要: 时间的换算,是很多学生学习地理时遇到的一个难点,尤其是高三面临高考,学生在进行时间的计算时总是错误不断。作者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关于时间计算中应该注意掌握的原则。  关键词: 中学地理教学 时区 地方时    在中学地理的学习中,时间的换算是个难点。因为课时有限,学生在初中和高一的课程中也只是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到了高三面临高考,针对相关的时区和地方时计算则问题不断,相对有些跨度的问题更
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相互连接参与运动的系统称为连接体。在高中阶段的连接体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碰到两类:一类是各个物体有共同的加速度;另一类是它们没有共同的加速度。在高考卷面中频繁出现连接体问题,下面我就如何求解这类问题归纳一些方法。  一、整体法与隔离法  这是常规的方法,也是我们常用的好方法。运用此方法解题我们一般先对系统(选取合适的几个物体)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共同加速度,再对某一部分
摘 要: 培养学生学会建立模型,并使之解决实际问题是近年来高考物理考查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也符合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 建模 物理过程 建模能力 培养    一、物理模型  (一)物理模型分类  物理模型是对基础知识的高度概括,是典型的物理问题。物理模型具有典型性、方法性等特点。物理模型是从一类物理问题中,抓住主要的本质问题,删除次要因素,集基础知识与基本规律于一
在经济大转变的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因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人生最具有可塑性阶段,正是在学校受教育阶段,教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内容的灌输上,而应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创新能力“人皆有之”,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多,人才少;造成人们创新能力不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