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治疗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来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缺血性脑损伤后的全脑保护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脑梗死患者70例高压氧治疗10 d。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血液流變学,MRI弥散成像,SPECT成像,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脑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结论 高压氧可提高血氧弥散距离和血氧张力,增加白质区供血供氧,从而对脑白质和灰质均可产生保护作用,在脑缺血后神经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脑缺血后的白质保护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也是当前神经药理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缺血性脑损伤;全脑保护;高压氧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6.127
  作者单位:163001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高压氧治疗科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全部为急性发病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对照组56例。均符合全国第二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经CT或MRI 证实。治疗组男44例,女26例,年龄45~75岁,平均62.5岁,合并高血压36例(做高压氧时已降至140/90 mm Hg以下),糖尿病12例。对照组男36例,女20例,年龄42~74岁,平均62.1岁,合并高血压24例,糖尿病10例。有以下疾病不列入治疗组:①严重心肺疾病;②空洞型肺结核,有咯血史;③高度近视;④并发消化道出血,未经控制。
  1.2 方法 治疗组给予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为0.25Mpa(2.5ATA),吸氧60 min,中间休息10 min,1次/d,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隔休息2 d。治疗前后行血液流变学及SPECT成像,头MRI弥散成像检查,同时常规抗凝、溶栓、扩血管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抗凝、溶栓、扩血管治疗。
  1.3 疗效评定 均依1995年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疗效评定标准: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上;死亡。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对比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对比(例,%)
  
  例数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及恶化
  高压氧组7012(17.1)43(61.4)12(17.1)3(4.2 )
  对照组566(10.7)21(37.5)24(42.8)4(7.1)
  注:P<0.05,有显著差异,高压氧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显著
  2.2 高压氧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对比见表3。
  
  表2
  
  高压氧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对比(x±s,d)
  
  高切比粘度低切比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
  高压氧组n=70治疗前4.52±1.159.58±5.51.94±0.4063.43±0.2645.16±45.29
  治疗后3.89±1.127.54±3.681.68±0.4122.95±0.1638.6±2.09
  差值0.63±0.032.04±1.860.26±0.050.48±0.107±0.32
  P值<0.05<0.05<0.05<0.05>0.05
  对照组n=56治疗前4.71±1.439.76±4.631.78±0.303.42±0.3647.2±4.2
  治疗后4.12±1.127.88±3.511.72±0.43.14±0.1542.1±3.1
  差值0.59±0.311.88±0.020.06±1.00.28±0.195.1±1.1
  P值<0.05>0.05>0.05>0.05>0.05
  注:高压氧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善
  
  2.3 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有48例患者治疗前后做了头MRI 及弥散成像,对比发现病灶较前明显缩小。有16例做了SPECT成像,脑内低灌注区面积缩小。
  3 讨论
  颅脑损伤后脑组织出现缺氧,在低氧代谢的情况下,能量产生不足,使细胞膜功能发生变化,大量钠离子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水肿,造成脑水肿,另一方面颅脑损伤出现脑肿胀和颅内血肿,使颅内压增高,而颅内压增高使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失去调节,脑血流减慢,造成脑的微循环障碍,在缺血、微循环障碍的情况下,脑组织代谢进一步紊乱,大量的二氧化碳潴留,乳酸及氧化物堆积,PH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进一步增加,甚至形成脑水肿-缺氧-脑水肿的恶性循环,因此,人们认为脑损伤后氧的供应与预后相判引。脑组织缺血时,脑血流分布极不均匀,高血流与低血流区共存。HBO治疗颅脑损伤的机制:①增加血氧含量提氧分压;②使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脑水肿减轻,颅内压也相应降低;③脑组织血管丰富,HBO治疗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保护病灶周围“缺血半影区”内的神经细胞;④在200 kPa氧压下,椎动脉血流增加18%,可增加脑干网状激活系统供血量,提高上行性网状系统的兴奋性,有利于促醒[1];HBO结合临床药物等综合治疗,可提高缺血缺氧性脑损害的疗效,这已被国内外大量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所证实[2]。
  临床上脑白质急性缺血性损伤十分常见,主要见于缺血性卒中和一些导致脑低灌注的因素,脑白质缺血性损伤可破坏神经元之间,皮质与皮质下中枢之间的信号传递。长期以来,无论是临床试验还是动物实验研究,其研究焦点一直集中在神经元缺血反应上,而对脑白质缺血性损伤的研究被忽视。然而,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最终恢复不仅依赖于对灰质的保护,而且依赖于对相关白质的保护。许多药物,如NMDA受体拮抗剂作用的受体在神经元轴突和少突胶质细胞上根本不存在,或者是有受体而无功能。但如果缺血神经元轴突得不到有效保护,其核周体就会失去功能,单纯保护核周体对神经功能恢复几乎没有意义[3]。同样,如果少突胶质细胞得不到有效保护,其缺血性损伤导致的脱髓鞘可使髓鞘包绕的轴突出现严重功能障碍[4]。最近已提出脑缺血全脑保护的概念,不仅要保护灰质,还要保护白质。高压氧可提高血氧弥散距离和血氧张力,增加白质区供血供氧,对脑白质与灰质均可产生保护作用,笔者从神经功能缺损,血液流变学,头MRI及弥散成像,SPECT四方面进行观察,临床已经证实高压氧治疗对于位于皮质、白质区的脑梗死效果都好。扩血管、抗凝治疗随是首选办法,但疗效往往欠佳。因此,从脑缺血全脑保护的概念来看,高压氧将在脑缺血后神经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温人,严国坛.高压氧医学.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2-353.
  [2] 滕燕生,黄辉,聂翠艳,等.高压氧综合治疗脑损伤1262例临床分析.中华航海医学杂志,1999,6:42-43.
  [3] McDond JW,Althomsons SP,Hyrc KL,et al.Oligodendrocytes from forebrain are hightly vulnerable to AMPA/kainate receptor-mediated excitotoxicity.Nat Med,1998,4(3):291-297.
  [4] Zumkeller W.The effect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on brain myelination and their potential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in myelination disorders.Europ J Paediatr neurol,1997,1(4):91-101.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对护理高职生健康评估实验教学中护生的心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护生学习健康评估实践知识和技能存在着求知、畏难、依赖、害羞、自满心理,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从而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实践教学水平,促进了护生对健康评估实践技能的掌握,为后期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以及临床实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健康评估实验教学 护生心理 心理表现    健康评估是一门从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笔者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践案例,就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作一探讨。主要包括激情引趣课堂的情景化设计;启思探知课堂的生活化设计;明理导行课堂的趣味化设计三部分。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如何实现该课程的有效教学,笔者认为,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
【摘要】 目的 評估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无症状低血糖。方法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1147例血糖控制稳定的T2DM患者连续3 d(65~72 h)的血糖变化。结果 ①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25.54%,占低血糖60.8%(697例),与病程呈指数曲线正相关(r=0.913,tr=3.636,P<0.05);②平均血糖(MBG)与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呈双曲线负相关(r=-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