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3月11日下午的人民大会堂,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一项重要决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在这里经表决通过。
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到此次决议通过,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五年规划,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在规划期内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之一。
从1953年起,我国已经编制实施14个五年规划(计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出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名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社论,提出了三项“伟大的任务”,其中之一即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彼时的中国仍处在朝鲜战争带来的紧张局势之下,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突破资本主义的重围成为执政者最关心的问题;而在国内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社会秩序较为安定时,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此时推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心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主要通过指令性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也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早在中国之前,包括苏联、法国、日本等国家均采用过计划经济体制,但中国是少数长期坚持五年规划制度的国家之一。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尹俊认为,从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到2021年开启的“十四五”规划,中国的规划制度经历了从探索到改革、再到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尹俊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五年规划的探索发展时期包括“一五”到“五五”的5个五年计划。由于经验不足,这个时期的五年计划总体是在探索中发展的,尤其是第二到第五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走了不少弯路,但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此后便是改革发展时期,包括“六五”到“十五”的5个五年计划。尹俊认为,这25年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推进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转型,制度本身也不断走向成熟、规范和完善,从指令性计划逐步转变为兼具指令性和指导性的计划,发挥了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引导市场资源配置、指导政府宏观管理的作用。此外,这个时期的五年计划还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等同时纳入范畴,规划内容更为全面系统。
从2006年开始,为了进一步明确五年规划的本质是明确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描绘总体发展蓝图、确定政府未来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纲领性文件,避免对五年规划的误解,“五年计划”更名为“五年规划”。尹俊表示,这段时期的规划注重以约束性指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以预期性指标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目标和指标,同时在编制与实施流程方面更为科学,成为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科学发展规划。
与以往相比,此次五年规划大不相同——在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的同时,还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进行了展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打了个比方来解释二者的关系,“如果说五年规划是盖房子的施工图和作业图的话,
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到此次决议通过,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五年规划,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在规划期内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之一。
从1953年起,我国已经编制实施14个五年规划(计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出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从探索、改革到科学发展
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名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社论,提出了三项“伟大的任务”,其中之一即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彼时的中国仍处在朝鲜战争带来的紧张局势之下,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突破资本主义的重围成为执政者最关心的问题;而在国内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社会秩序较为安定时,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此时推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心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主要通过指令性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也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早在中国之前,包括苏联、法国、日本等国家均采用过计划经济体制,但中国是少数长期坚持五年规划制度的国家之一。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尹俊认为,从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到2021年开启的“十四五”规划,中国的规划制度经历了从探索到改革、再到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尹俊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五年规划的探索发展时期包括“一五”到“五五”的5个五年计划。由于经验不足,这个时期的五年计划总体是在探索中发展的,尤其是第二到第五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走了不少弯路,但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此后便是改革发展时期,包括“六五”到“十五”的5个五年计划。尹俊认为,这25年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推进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转型,制度本身也不断走向成熟、规范和完善,从指令性计划逐步转变为兼具指令性和指导性的计划,发挥了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引导市场资源配置、指导政府宏观管理的作用。此外,这个时期的五年计划还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等同时纳入范畴,规划内容更为全面系统。
从2006年开始,为了进一步明确五年规划的本质是明确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描绘总体发展蓝图、确定政府未来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纲领性文件,避免对五年规划的误解,“五年计划”更名为“五年规划”。尹俊表示,这段时期的规划注重以约束性指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以预期性指标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目标和指标,同时在编制与实施流程方面更为科学,成为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科学发展规划。
在继承中创新
与以往相比,此次五年规划大不相同——在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的同时,还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进行了展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打了个比方来解释二者的关系,“如果说五年规划是盖房子的施工图和作业图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