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新课标强调:小学生应初步具备一定的数学自学能力,而自学离不开阅读数学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自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他们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首要环节。笔者在学习和教学中,发现当前农村小学数学阅读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数学阅读 阅读能力
数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古人有“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之说。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阅读,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谈及阅读,人们往往想到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因此,加强数学学科阅读的教育研究,探索数学学科阅读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农村小学数学阅读的现状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现代的社会要求每一个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可数学阅读在农村小学却没有引起注意,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数学阅读。笔者在学习和教学中发现当前农村小学数学阅读的现状有以下几点:
1.忽视教材文本阅读
在数学常规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一堂课快要到下课时,老师便会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几页。学生纷纷打开课本,部分学生粗粗的把例题瞧一下后,便埋头沙沙地做起作业来,有些学生连例题都不看,直接做课后的练习。在笔者的课堂上,也经常这样操作。教师不重视教材文本阅读,学生就更不重视了。很少有学生去读例题,结果学生的读题习惯越来越差,个别学生甚至觉得读题是在浪费时间。长此以往,本班学生的审题能力就不行了。
2.教材本身编排单调
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语文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字、词、句、段及篇,都需要对照教材来理解,教师往往是边讲解边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重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数学教材讲究的是准确性和概括性,有一定的条理性,知识之间联系密切。每一课时的知识编排也有一定的顺序,从情境图、例题、做一做到课后练习,一成不变。对学生而言,没有什么新鲜感和吸引力,学生无心去阅读教材,觉得会做就行了。但数学教材是完成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基础,是教与学桥梁和中介,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不容忽视。
3.学生缺乏阅读能力
农村小学的学生本身阅读能力就欠缺,更谈不上数学阅读能力了。数学阅读能力的缺乏,影响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阅读例题时,往往不会运用自学符号,不会在读题时,划出主要的字词,更不会在思考解题时进行旁注,甚至在考试时还要问老师:思考题要不要做?答案要不要写出来?这道题目什么意思?我看不懂。这一类型的问题。这些都说明学生不知道如何去阅读教材,更不懂教材对我们的学习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二、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措施
小学生数学语言水平发展较低,内部言语转换能力不强,理解时经常发生偏差和错误。这就要求教师特别重视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基石。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下面谈谈笔者在学习与教学中的一些微薄体会: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明确阅读内容,提升阅读素养
数学教材是许多数学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是学生最主要的数学阅读工具,无疑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最直接而有效的蓝本。因此,教师要用好课本,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效。一般说上课后五分钟至二十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教师讲完后给学生一段看书时间,就是学生咀嚼消化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将概念、定义、公式反复咀嚼,准确理解,排疑解难。此外习题阅读,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增加有多余信息和开放性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
在众多学习方法中,阅读学习方法仍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学习方法。
(1)归纳分析法。归纳法就是把学习的材料进行梳理和归类,使知识结构的整体和层次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先从整体上归纳,再对一些概念、性质、法则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逐句分析,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数学结论和题目要求的内涵。
(2)融会贯通法。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阅读学习时,要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化立体化转变。
(3)重难点突破法。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找出重点字词、关键词,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的地方多分析、多思考,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尤其作为小学的数学教师,要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可能。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仅让学生能解决几个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更作为一种语言传播。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吴美琴.《谈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学设计》(数学卷),2009年8月总第263期.
[2]秋枫.《浅谈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2009年8月.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数学阅读 阅读能力
数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古人有“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之说。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阅读,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谈及阅读,人们往往想到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因此,加强数学学科阅读的教育研究,探索数学学科阅读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农村小学数学阅读的现状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现代的社会要求每一个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可数学阅读在农村小学却没有引起注意,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数学阅读。笔者在学习和教学中发现当前农村小学数学阅读的现状有以下几点:
1.忽视教材文本阅读
在数学常规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一堂课快要到下课时,老师便会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几页。学生纷纷打开课本,部分学生粗粗的把例题瞧一下后,便埋头沙沙地做起作业来,有些学生连例题都不看,直接做课后的练习。在笔者的课堂上,也经常这样操作。教师不重视教材文本阅读,学生就更不重视了。很少有学生去读例题,结果学生的读题习惯越来越差,个别学生甚至觉得读题是在浪费时间。长此以往,本班学生的审题能力就不行了。
2.教材本身编排单调
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语文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字、词、句、段及篇,都需要对照教材来理解,教师往往是边讲解边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重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数学教材讲究的是准确性和概括性,有一定的条理性,知识之间联系密切。每一课时的知识编排也有一定的顺序,从情境图、例题、做一做到课后练习,一成不变。对学生而言,没有什么新鲜感和吸引力,学生无心去阅读教材,觉得会做就行了。但数学教材是完成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基础,是教与学桥梁和中介,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不容忽视。
3.学生缺乏阅读能力
农村小学的学生本身阅读能力就欠缺,更谈不上数学阅读能力了。数学阅读能力的缺乏,影响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阅读例题时,往往不会运用自学符号,不会在读题时,划出主要的字词,更不会在思考解题时进行旁注,甚至在考试时还要问老师:思考题要不要做?答案要不要写出来?这道题目什么意思?我看不懂。这一类型的问题。这些都说明学生不知道如何去阅读教材,更不懂教材对我们的学习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二、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措施
小学生数学语言水平发展较低,内部言语转换能力不强,理解时经常发生偏差和错误。这就要求教师特别重视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基石。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下面谈谈笔者在学习与教学中的一些微薄体会: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明确阅读内容,提升阅读素养
数学教材是许多数学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是学生最主要的数学阅读工具,无疑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最直接而有效的蓝本。因此,教师要用好课本,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效。一般说上课后五分钟至二十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教师讲完后给学生一段看书时间,就是学生咀嚼消化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将概念、定义、公式反复咀嚼,准确理解,排疑解难。此外习题阅读,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增加有多余信息和开放性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
在众多学习方法中,阅读学习方法仍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学习方法。
(1)归纳分析法。归纳法就是把学习的材料进行梳理和归类,使知识结构的整体和层次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先从整体上归纳,再对一些概念、性质、法则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逐句分析,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数学结论和题目要求的内涵。
(2)融会贯通法。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阅读学习时,要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化立体化转变。
(3)重难点突破法。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找出重点字词、关键词,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的地方多分析、多思考,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尤其作为小学的数学教师,要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可能。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仅让学生能解决几个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更作为一种语言传播。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吴美琴.《谈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学设计》(数学卷),2009年8月总第263期.
[2]秋枫.《浅谈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