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批评中国的六种模式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z_C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媒体对中国的关注还将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外媒关于中国的报道,除了就事论事的消息外,无非是“捧杀”中国和“棒杀”中国两种,前者把中国说得天花乱坠,我们自己看了都不敢相信;后者则上纲上线,不大一点儿事就预言中国崩溃。对于夸奖的,听听也就罢了,不必当真;对于批评的声音,可要多加关注了。
  外国媒体由于所在国家的不同、所在媒体的利益不同、个人政见的不同,对中国也有着不同的批评法,概括起来,大致有六种模式。
  第一种是“非批评不可”型。为什么非批评不可呢,因为有些媒体是在冷战时期建立的,是对共产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工具。比如说几家众所周知的美国广播电台,他们的任务是和平演变,手段就是找中国的“异议者”说话,把中国描述成黑的。中国越黑,他们得到的经费也就越多,属于典型的“我批评,故我在”。对他们来说,客观不客观无所谓,我们无论做什么他都不会领情,还不如索性做我们自己的事,由他们去骂。
  第二种是“不得不批评”型。这一点德国媒体最为明显。北京奥运会前,有报道说一个德国记者因为赞扬中国被开除,一位娶了中国太太的德国记者,也因为为中国说好话而受到警告。当时,我就此向德国某电视台采访奥运会的女记者求证,这位和蔼的大姐很老实地说,我来之前,老板告诉我,无论看什么事情,都要以批评的眼光。而当时《德国之声》发表了一篇文章,讲的是通晓汉语的运动员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内容还算基本客观,可标题莫名其妙地定为《奥运会完美得没有品位》。既然完美,怎么会没有品位,鸡蛋里挑骨头至此,也算天字号第一家。
  第三种是“职业批评人”型。在西方媒体看来,媒体的天职就是监督,媒体的监督和信息公开是这个社会顺畅运行的必要条件。我认识一些媒体的记者,比如说《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有时深入中国基层,对地方发生的不平事进行详尽的调查性报道。他们在批评人,没错,但不是无的放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视之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加以引导和沟通,对说得不对的地方可以及时告知、解释,说得对的地方则吸取教训。
  第四种是“小事大批评”型。把我们的失误或过失无限度放大,连篇累牍地批判,这一点是某些日本媒体的特长。比如说,在奥组委的新闻发布会上,日本记者就喜欢问些我们看来的“小事”,像媒体班车空调开得温度太低、环保措施不够之类。这是日本一些媒体的风格,他们抓住一件事,就不停地报道,对其指责批评,不必看得过重。
  第五种是“批评人拐弯”型。也可以说是“冷嘲热讽”型。比如说,有的媒体在不得不正面报道的时候,不失时机地配上环境污染、人权等话题,加以巧妙地平衡,把看似不相关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告诉读者,嘿,别看它有些方面不错,还差得远呢。对此,平常心看待就是。
  第六种是“爱之则批评”型。有些批评中国的人,恰恰是热爱中国、喜欢中国的人。他们对中国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时候比中国人更着急。对他们,我们心存感激。
  对于外电对中国的集中关注,甚至有位美国外交官也担心起来,私下问我,你觉得,过多的批评会不会造成中国政府和外媒的关系再度紧张,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我听后笑笑说,你多虑了,中国政府有信心理性对待各种外界的评论,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世博会,虽然有批评声,但呈现给世界的,是一个丰富多彩、活力四射的中国,多批评几句无妨。
  不过,我这几句也有些玩外交辞令。实际上,在翻译国外对中国的评论时,我们一些媒体经常把前半部分表扬我们的内容留下,把批评中国的部分删掉,结果是,英文世界里批评声一片,中文世界里叫好不绝,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不足取。
  我们是个爱面子的民族,对外界的表扬往往飘飘然不知身在何处,而对批评则深恶痛绝之,认为这是侮辱,是挑衅,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
  实际上,大可不必如此上纲上线。赞扬也罢,批评也罢,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外界对中国的关注多了。我们知道,媒体往往是很功利的、很现实的,它要考虑观众或读者的喜好;同时,媒体的重要功能是监督和批评,因此,批评会赢得受众。随着各国受众对中国的关注,媒体自然会加强有关中国的报道,这意味着对中国的批评不可避免地增加。也就是说,海外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增加,表明当地对中国的关注增加。
  对中国关注,是因为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可以这样说,中国有史以来从未和世界发生过如此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与之相对应,中国所受到的批评也从未有如此之多。
  其实,批评是好事,至少是对中国地位和影响力的肯定,恐怕批评者本身也认同这一点。世界上受到批评最多的是美国,这缘于它超级大国的地位和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影响力。如今,中国整体而言和美国相比差距依旧很大,这需要认清,但是,和中国影响力增加所相伴的,必然是更多的批评,这将是长期的、不可避免的。应该注意的是,批评不只是像以前一样来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从自身立场出发,会对中国提出批评。
  对此,有人戏言,100年前中国挨打,40年前中国挨饿,现在中国挨批评。此话从历史的纵深角度道出了中国人挨批评的原因。假如中国依旧闭关锁国、穷困不堪,没人有闲心费尽口舌来批评你。
  这至少说明,中国在平等地融入世界。
  这个过程,就像新媳妇嫁入大户人家,初期的甜蜜很快被后来的磕磕绊绊所替代。换个角度看,磕磕绊绊、批评也是好事,至少说明大家不再是像以前一样欺负和被欺负的关系,不再是像冷战时期一样相互敌视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作者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半焦作为油页岩炼油产生的固废,利用其热值可进行燃烧发电和供热,实现废物再利用。本文通过对山东龙口油页岩半焦燃烧产生的废气污染物分析,通过类比法可得,二氧化硫(SO2)、
目的探讨社区医疗点一次性卫生用品的管理对策.方法加强社区医疗点一次性卫生用品的采购、验收、贮存、发放、使用和回收各环节的监督管理.结果规范管理制度责任明确到位,保
一.前言一九六四年秋至一九六五年五月底,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郑韩故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文物调查和钻探工作。制骨遗址就是在这次钻探中发现的。该遗址位于“郑韩故
期刊
以高纯锗伽马能谱分析仪测量了准东煤矿开采区土壤中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和40K的比活度,测量值分别为24.53(13.8236.71)Bq/kg、33.29(20.3447.76)Bq/kg、48.7(27.9872.64
路网容量是与其管控措施、交通系统自组织相关的动态量,传统方法难以很好地反映路网动态容量,宏观基本图的提出提供了一种化繁为简的方法来研究路网的动态容量。宏观基本图反
近年来,随着世界對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关注度的提高和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力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社会對被视为世界经济主要推动力之一的中国更是刮目相看,也對中国的领路人——中国共产党有了进一步认识。如何把握这一时机,加强和改进党的形象塑造,對外树立起更加真实的中共形象,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以“和谐”赢取  共鸣和
年度交替之际,有必要冷静地、系统地分析我国对外经贸工作,以保持清醒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发展面临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伴随经济全球化、各国相互依存的加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1.中国崛起是本世纪的重大事件。关于中国崛起,不同的人对发展的程度和阶段还有分歧,但就中国的发展、崛起道路来说,中国是和平发展,通过开展经贸合作,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互利双赢中崛起。中国的崛起突出表现在经
摘 要:《财务软件应用》课程在各个高职院校均为会计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在会计专业改革以及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贯彻落实教育创新理念,加强努力,将改革与创新的思想融入课程建设与改革中。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财务软件应用》课程团队认真学习会计专业改革思路,积极从事课程改革研究,努力探索“课证赛岗”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学、会计专业考证、技能大赛以及岗位模拟四者紧密结合,令其相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