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花饭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幼时家贫。
  我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时,姐、哥都下乡当了知青。哥下乡三年后,父母便开始为他想办法脱离农村。当时,下乡知青离开知青点的办法只有几种,推荐上大学、招工、当兵和父母所在单位“三抽一”。所谓三抽一,是指一家有三个孩子下乡,便享受政策抽调一个回城。招工要讲关系,一是招工单位的关系,二是知青所在公社、大队,乃至生产队的关系。先由生产队、大队推荐,公社批,否则,用工单位再牛也招不走人。招工单位若硬要指名招某人走,叫“点招”,这时往往就要搭车走人,走一个你单位要招的人,公社也要搭一两个关系户或有背景的人走才行。推荐上大学、招兵,基本也是这样。也有极个别的优秀知青,本人在走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上脱颖而出,当上公社先进知青代表,或当上副大队长、副支书、积极分子之类的,才有可能不靠关系,不靠背景上工农兵大学、当兵、招工脱离农村。哥不属于这类。于是,父亲便人托人搭上当时公社的武装部王部长,一个能当兵走人的关键人物。
  父亲有个徒弟,姓余,我喊余叔。余叔的母亲我一直喊余婆婆。也不知余婆婆是怎么认识王部长的,并跟他很熟。为了哥当兵的事,在父亲的请求下,余婆婆每隔一段时间,就请王部长到家做客,父亲陪同,陪王部长吃饭喝酒,拉家常。小小年纪的我,凭借着一些鬼聪明,把余婆婆叫得甜,便有机会跟着父亲到余婆婆家蹭到一顿豆花饭和肉吃。在父亲不懈努力下,也多亏余婆婆帮忙,哥终于在一年后当上了兵,脱离了知青生活。
  那些年,老百姓生活水平普遍很差,一星期,甚至十天半月才能吃上一次肉,俗称“打牙祭”。当时,油、盐、肉、米、糖,甚至火柴,都是憑计划票供应。肉,大概每个成年人每月一斤半。因此,凭票排队买肉时,谁都希望买到骨头搭配少的肥肉,越肥越好,瘦肉反而人人嫌弃。许多人家买肉不图吃,而是尽量把肥肉熬成猪油,匀着隔三岔五炒菜用,油渣则加咸菜炒成臊子,煮面时放点,或烧豆腐、烩菜时用。在那种生活条件下,谁家泡黄豆、磨豆花加上一个炒肉菜,便是高规格的待客方式了。
  豆花的加工,都是在自己家里做。不像现在有机器打浆,有豆腐机生产。做豆花,首先要提前一天泡黄豆,用清水将黄豆发涨。第二天做饭之前两三小时,开始用石磨磨出豆浆。磨完浆,用纱布口袋将豆渣滤出,豆浆倒入锅里烧开,然后小火,把盐卤一点儿一点儿慢慢渗入豆浆。豆浆逐渐凝聚,再小火煨一阵,便是一锅好豆花了。
  家乡的豆花,吃法也很讲究,主要是在调料上。豆花调料由红油辣子、盐、豆油、花椒面、小葱、香菜和香油配制而成。豆花要趁热趁嫰时吃,口感最好。这样耗时费神做出的豆花,胜似各种美味佳肴,是我儿时记忆中保留最深的美味食品了。豆渣也不会浪费,可用来做豆渣粑,熬稀饭,或加作料蒸,炒食用。多时所剩,也是喂猪的好饲料。
  这是盐卤豆花,家乡叫胆水豆花。还有一种用石膏代替盐卤制作的豆花,叫石膏豆花,口感较卤水豆花稍差。
  豆花,是我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记忆,最可口的美食。成年后,辗转漂泊,生活在一座又一座城市,再没有尝到过那样美味的豆花,吃到过儿时那样美味的豆花饭。
  现在南方的每一座城市,都有各种各样的豆花饭、豆腐宴,我常去品尝,但始终觉得与童年记忆中的豆花饭相差甚远。
  责任编辑:孙晓雪
其他文献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遇见和错过。   不是所有的遇见都是美好的,也不是所有的错过都是不幸的!   有些错过是美好而幸运的,比如錯过50年一遇的大灾难,错过一场重大的意外!有些遇见却未必幸福,比如目睹了一场车祸,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那个怦然心动的人!   有的遇见就意味着错过,比如你在商场遇见了大减价,多逗留了一会儿,结果发现错过了刚刚雨过天晴的彩虹!有些错过是为了更好的遇见,比如你错过了刚刚那班拥
第一章  1  几天后,艾唯一给我打来电话,说:“来吧!现场体验下我当市长后的实况,或许可以给你写作带来点儿启发。”  启发?我想起之前做的梦,觉得里面似乎带着一股离伤,心里正为此疑惑,便立即朝市政府办公室这边赶过来。进了办公楼大厅,我到登记处说要见艾市长,值班的打量了我几眼就放行了。我一边往电梯口走,他一边还在身后提醒,艾市长这会子正在办公室忙,赶紧去吧!毕竟这还是艾唯一升任市长以来我们的第一次
本人悟义,姓乔,乔是乔家大院的乔,悟是孙悟空的悟,义是社会主义的义,也是义气的义,也是有情有义的义,今年34公岁,山西清徐县人,由于正当壮年,所以还未退休,还在一线打拼,现任内蒙古源源能源集团的董事长、神州源源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兼任吉林源源热电的董事长。这三顶金光闪闪的乌纱帽,都是我给自己制造的,戴在头上不大不小,八级大风刮不掉。   但是,这个帽子的制造工艺却很复杂,它是用风雨、磨难、坎坷和
2004年5月份那次远行,注定要对我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5月23日下午,尽管天气异常炎热,但古都南京大街上那几乎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却抵挡了不少的暑气,这使我本来忐忑的内心也沉静了许多。  从金陵饭店出发前,我就反复翻看吴俊发先生的介绍———一级美术师,专长版画和中国水墨画,为中国现代版画流派中江苏水印木刻学派创始人之一,曾任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文联常委,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现为江苏版
甜蜜当然要甜花,椴树花就是最清甜清甜的花了。   总是有雨,从春分到清明,又从清明到谷雨和小满,雨几乎都是没间隔几天就要下一场,桃、李、樱、杏都早早地谢去,艳骨怕也早已零落成泥了。困在居室,不看花圃也罢,省得了百结的愁肠欲断,但我估摸着,椴树该要开花了。   清晨醒来,天晴了,椴树真的开始着花了!因了品种的不同,它们的花色也有差异。或淡青色的一簇,或米黄色的一树,却无不甜香四溢。不知哪里远道找
路过老屋,来到姨妈家,那是一座宫殿似的二层别墅,带着宽敞的院子。院子西边有一棵核桃树,那是祖辈們留下的。小时候,常常待在姨妈家,有时一待就是一个月左右,跟表弟、表妹一起玩耍的日子如一幅油画。姨妈待我如亲生,用她那纤细修长的手给我洗头扎头,编麻花辫。那时候,姨妈很漂亮,高挑的身姿散发着优雅甜美的气质,鹅蛋脸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总是充满着仁慈与母爱。  姨妈家有祖辈种下的核桃树和桃树,一到秋天,高大
看到我的题目,你们是不是会很好奇—“本子”成精了?还能当老师?哈哈,让我来解答你们的疑惑吧!这个“本子老师”可不是我们写作业用的作业本,而是一个人!她就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她姓李名本坚,所以我们亲切地称她为“本子老师”。  她的头发短短的,黑黑的,非常浓密;她有一张瓜子脸,眉毛又黑又弯,像飘扬的柳叶;她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感觉充满智慧;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透过镜片仍能感受到那严厉的目
去学校的路上,有一家不大不小的玩具店。  有天下午,我们学校提前放学了。经过玩具店时,我情不自禁地走了进去,嗬,玩具真多啊,形状各异,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一个玩具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那不是我梦寐以求的布娃娃吗?我迫不及待地走近一看,果然是,瞧,布娃娃像大活人一样,那大大的头憨憨地斜偏着,白白的脸蛋微微地泛着笑容,葡萄一样的大眼睛正对着我俏皮地直眨呢。  “小朋友,你喜欢这个布娃娃吗?”不知道过了
“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是曹操写的《董卓歌谣》中的一句。这首诗在《三国志》中另题为《董逃歌词》。  曹操早年好交游,是个活跃分子。与桥玄、许劭、蔡邕、何颙、卢植、袁绍都有来往,但这张名单上并没有最享盛名的大儒郑康成,多少有点意外,按说,他应该是曹操慕名登门的第一个,比曹操迟钝得多的刘备,都曾在这位大儒帐下读过两年书,成其一生资本。所以,交游,并且广泛,是当时年青有志者的一种风尚。要想发达,要想成
我读《创业史》大概是在中学时代,在读《创业史》之前,我也读过当时流行的《欧阳海之歌》《暴风骤雨》等,但都读不进去,只有《创业史》读进去了。后来才知道,一本书如果契合自己,就是与自己气味相通。一个读者的阅读往往就是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  那时的《创业史》只有上册,读完之后,就一直想着读到下册,过了几年后,才读到了下册,薄薄的一册,与其说是书,还不如说是一个故事梗概,或者说是个半拉子工程,很是失望。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