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针对教学过程与方法提出的新策略。中国有句古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这充分说明,合作是学习的重要基础。从当今教育的改革趋势来看,在合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找准切入点
习惯的力量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由于传统教学形成的习惯,特别在小学中高年级,急切地实施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交流、表达能力的欠缺成为制约改变学习方式的“瓶颈”。
自主、合作、探究的切入点,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这里的提问指的是学生在初步感知素材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因为每个个体都拥有完全自我的思维角度、习惯,维度、深广度都不同,一些学生感悟了问题甲,却对问题乙不解,或感悟了问题乙,却对问题甲不解。所以需要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才能引发思维的碰撞,才能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参照、互相评估,才能在合作中达到资源的共享和相互的取长补短。
二、重过程、重启发、重参与
两千多年前的《学记》就已经提出,教育学生要“导而勿牵”。遗憾的是,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就是一个“牵”字。通常表现为: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编写教案,设计反映课文思路的板书。上课时,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执行教案,顺着课文思路按预定方案不停地问,学生则被牵着鼻子亦步亦趋地在老师的“启发”下不停地回答,说出预设字眼。“底牌”都掌握在老师的手里,学生说不对的话,就由教师一锤定音。
这种看似启发式的教学,实质是“包办”,其固有特点是封闭的、直线型的知识传授,这在实际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是“牵”,不是“导”。新课程标准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深入教学过程,以自身的体验去获取资源,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上口语交际课,应该是学生对交际话题进行分析,在讨论的基础上倾听、表达、总结。而不是教师牵引、暗示学生讲什么、怎样讲。这对教师的要求是,要积极主动地转变观念,转变角色,组织、启发、指导,让学生做主,给予实践的机会。
我在上六年级口语交际课“开卷有益或开卷未必有益”时,就上成了一节活动课。我先提问开放性问题:“多读书一定有好处吗?”开始许多学生说有,但说着有些学生考虑到有的书是无益甚至有害,这时我给出题目,没有分组,让学生自己自由讨论。学生讨论过程中我成了一个记录者,学生有分歧的双方各自寻找盟友、寻找理由以驳倒对方。这个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地探究、合作,表达、评价。我在其中左右摇摆,时而支持这边,时而偏向那边,学生讨论更加热烈。这样,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三、构建综合的教学评价系统
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次课程改革,强调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前有些课堂评价过于简单化、形式化,甚至机械化,例如大家鼓掌、教师说“好”等。
强调评价内容与形式的综合化,应实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乃至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等相结合;更应该注意的是,评价要着眼于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通过自主探索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并展示和交流,着眼于个体差异,对不同的思路与方法给予积极的评价。而不是一句对与不对所能的了结的。
自主探究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而光有自主探究也是不完整的,只有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加强合作,才能发挥群体优势,长短互补,共同进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实行惟智、惟语文的教学观及其派生的教学方法的课堂,教育效果并不能尽如人意。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通过启发式的、引导式的、参与式的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优化教育效果,培育学生良好的素质。
责任编辑 赵霭雯
一、找准切入点
习惯的力量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由于传统教学形成的习惯,特别在小学中高年级,急切地实施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交流、表达能力的欠缺成为制约改变学习方式的“瓶颈”。
自主、合作、探究的切入点,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这里的提问指的是学生在初步感知素材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因为每个个体都拥有完全自我的思维角度、习惯,维度、深广度都不同,一些学生感悟了问题甲,却对问题乙不解,或感悟了问题乙,却对问题甲不解。所以需要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才能引发思维的碰撞,才能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参照、互相评估,才能在合作中达到资源的共享和相互的取长补短。
二、重过程、重启发、重参与
两千多年前的《学记》就已经提出,教育学生要“导而勿牵”。遗憾的是,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就是一个“牵”字。通常表现为: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编写教案,设计反映课文思路的板书。上课时,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执行教案,顺着课文思路按预定方案不停地问,学生则被牵着鼻子亦步亦趋地在老师的“启发”下不停地回答,说出预设字眼。“底牌”都掌握在老师的手里,学生说不对的话,就由教师一锤定音。
这种看似启发式的教学,实质是“包办”,其固有特点是封闭的、直线型的知识传授,这在实际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是“牵”,不是“导”。新课程标准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深入教学过程,以自身的体验去获取资源,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上口语交际课,应该是学生对交际话题进行分析,在讨论的基础上倾听、表达、总结。而不是教师牵引、暗示学生讲什么、怎样讲。这对教师的要求是,要积极主动地转变观念,转变角色,组织、启发、指导,让学生做主,给予实践的机会。
我在上六年级口语交际课“开卷有益或开卷未必有益”时,就上成了一节活动课。我先提问开放性问题:“多读书一定有好处吗?”开始许多学生说有,但说着有些学生考虑到有的书是无益甚至有害,这时我给出题目,没有分组,让学生自己自由讨论。学生讨论过程中我成了一个记录者,学生有分歧的双方各自寻找盟友、寻找理由以驳倒对方。这个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地探究、合作,表达、评价。我在其中左右摇摆,时而支持这边,时而偏向那边,学生讨论更加热烈。这样,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三、构建综合的教学评价系统
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次课程改革,强调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前有些课堂评价过于简单化、形式化,甚至机械化,例如大家鼓掌、教师说“好”等。
强调评价内容与形式的综合化,应实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乃至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等相结合;更应该注意的是,评价要着眼于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通过自主探索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并展示和交流,着眼于个体差异,对不同的思路与方法给予积极的评价。而不是一句对与不对所能的了结的。
自主探究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而光有自主探究也是不完整的,只有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加强合作,才能发挥群体优势,长短互补,共同进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实行惟智、惟语文的教学观及其派生的教学方法的课堂,教育效果并不能尽如人意。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通过启发式的、引导式的、参与式的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优化教育效果,培育学生良好的素质。
责任编辑 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