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组合作模式的体育教学评价策略探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xiaol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评价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常规课堂中由于评价手段过于单一和片面,使其成为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初中排球教学的垫球技术为例,提出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的评价实施策略,为体育学习评价问题的解决提供一项新的视角。
  【关键词】小组合作;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134-01
  小组构建、小组教学和评价机制构成了小组合作体育教学模式实施与开展的三项基本要素。这三项要素中,前两项都有较为清晰的操作路径,并已逐渐被广大体育教师所熟知。相比之下,评价问题由于受教师的主观认识、操作难度等因素影响,成为模式元素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但该环节却是决定小组模式可持续开展的关键,因此,如何运用恰当的评价策略成为当前小组合作模式实施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初中排球教学的垫球技术为例,试图从独立课堂、大单元及学期评价三个阶段具体探究小组模式评价的实施路径,为实践层面的小组合作模式评价提供相应的操作借鉴。
  一、立足独立课堂,积累评价素材
  多数老师的体育教学基本只采用两种评价方式,针对期末考试的结果评价和针对课堂片段的即时性评价,不过这两种方式都有一定的缺陷。
  针对期末考试的结果评价通常一个学期开展一次,大多是针对体能和各个项目单一技术的考察,体能好的学生占有明显优势,使一部分学生不能通过这种评价获得激励。针对课堂片段的即时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单一内容上的表现,老师多是采用口头鼓励的形式,这虽然对课堂管理和激励学生非常有必要,但随意性强,无法关注到长时段中学生表现的变化,因此,基于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以上两种方式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评价手段。
  小组模式的评价是体育教师通过记录各个小组和组员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构成该模式评价的基础数据,最后再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构成一个阶段对学生具有准确说服力的评价依据。该评价实施的第一步是聚焦独立课堂的各个教学片段。就拿初中排球的垫球技术教学来说,这项技术的学习周期可以设置为一个教学的大单元,再分为多个独立课堂,每堂课再细分为若干个片段,这些片段包括:集合整队、准备活动、一个技术细节的学习、动作掌握之后的展示。片段确立好以后,再通过每个小组在每个片段中的表现构成小组模式的评价依据。
  1.针对集合整队的片段。
  体育课是室外课堂,受外界干扰因素较多,初中处于学生活泼好动的典型阶段,因此,很多行为在体育课的集合整队上就会有所体现,学生在集合整队上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整齐度、规则意识等,对班级的塑造有直接的帮助,因此有经验的体育教师会对这一点格外重视,并将它作为小组模式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片段。
  在这个片段中,可以把每个小组按时到位、排队和纪律情况做为分散的指标,比较各个小组是不是能在这些指标上很好的完成。对于完成得比较好的小组,教师需要做好记录,用于对该小组单元或长期评价的素材依据。通常笔者的做法是为做得好的小组加分,当然具体加多少分是由教师和学生讨论之后确定的。另外,在集合整队阶段,还需要对学生迟到、请假、旷课及行为表现等情况作出记录,为了节省时间这些记录教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符号代替,交给体育委员在课前集合过程中完成。
  2.准备活动的完成片段。
  在初中体育课中,准备活动是动作相对简单的环节,而且具有重复性,通常一个阶段的准备活动动作是一樣的,也正因为如此,在该环节,体育教师可以放心的让每个小组独立完成,在完成过程中,小组成员也可以借助这些比较基础的活动得到锻炼,因此,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主动巡视,一方面对各个小组的完成情况作出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其进行评价,对完成比较好的小组及时记录。
  3.一个技术动作的学习片段。
  在排球的垫球技术教学中,教师会用比较少的时间进行讲解示范,大部分时间皆是小组内部两两之间的多次练习。因为这个片段学习的是一项单一的技术,作为学生而言,其实他们并不了解这个项目的全貌,可能对于体育老师来说,这个项目很有兴趣,可是对于学生来讲,他们不一定能够领会,因此,这个时段的教学,将会面临多发的课堂管理问题,学生因长时间的枯燥练习产生抵触情绪、精力不集中等行为,所以在这个片段,除了需要明确的目标指引外,通过评价途径对学生进行激励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可以在学生练习了一段时间之后,观察到学生对动作基本掌握的情况下,可以安排整个小组进行单独汇报展示,教师依据小组里掌握动作的比例情况,对相应的小组给予加分奖励。在实施小组模式评价时,教师一定要传达给学生一个概念——任何环节的教学,老师都会依据标准作出评价,并做评价记录,一般有记录的评价才会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4.动作掌握之后的展示片段。
  经过前面技术动作的分解练习和评价,并且有一定练习次数的累加之后,慢慢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掌握垫球的技术动作,这时可以为他们设定一个达标标准。例如,三次课结束之后,设置对垫三个来回作为展示目标,可以规定,假如小组内有两个同学能够达成目标的话,小组就可以获得加分,每多一个人达成,则加分越多,如果一个小组全部完成,会有额外的加分。因为这个评价目标的存在,学生会很努力的去达成任务,同时也会主动协助小组里的其他人达成。在这个片段中,可以发现,一种评价策略,可以改变小组中人与人交往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多数没有评价机制的课堂中是很少遇到的。
  二、总结课堂数据,实施单元评价
  教学单元是一个学期内持续学习一个项目用的时间,假如一个学期学习了两个项目,每个项目用时两个月,那么这两个月就称之为一个大单元,在小组模式评价中,单元评价是对独立课堂评价的总结和深化,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1.小组比赛活动的累积获胜情况。
  小组比赛的累积获胜情况是单元数据总结的主体,是对各个小组进行定性评价最主要的依据,它代表了一个小组在整个大单元的学习表现。这项工作一般在一個大单元结束后完成,教师将各个小组在每节课中的获胜情况进行累加,根据累加的结果为小组分级评奖,之后再利用班会机会对各组进行表彰。这种鼓励对每个小组都有非常直接的激励作用,这种激励作用在下一个单元的前两周会体现的非常明显。
  2.上课出勤的情况。
  上课出勤的情况包括迟到、早退、请假、旷课几项指标,其中迟到和请假是体育课经常会面临的两大问题,常规方法很难对该问题做出有效处理,是体育教学的疑难问题之一,也是小组模式中单元评价的一项重点。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对出勤要求作出严格规定,包括集合时间及请假程序等;其次,对于体育课迟到情况要第一时间做好记录,对于多次就犯,除了要对这种行为进行针对性引导,还要在做好记录的同时,将一个单元的出勤信息反馈给班主任及家长。对于请假的处理方式与迟到大致上是相同的,这种及时记录的评价对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运动意识有直接帮助。
  3.行为表现情况。
  行为表现情况包括在课堂上随意讲话、离开自己的练习位置、不按老师的要求、干扰同学等一系列违反课堂常规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老师除了要有比较严格的课堂要求以外,也要对每个人的违纪行为作出记录,记录对很多调皮孩子的引导是很有帮助的,当一个阶段老师能够明确指出某个孩子有多少次违纪行为时,无论他本人还是他的监护人对此都会非常重视。出勤与行为都是针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小组模式中个体评价是小组评价的一个部分,评价中针对个体的奖励可以在小组评价中体现出来。
  4.测试。
  一个单元结束后会对技术学习进行测试,这也是小组模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测试成绩,都可成为小组模式评价的重要采分点。比如说在本案例排球大单元中,在垫球技术学完之后,就可以进行一次针对性测试,凡是两个人对垫达到五个来回以上的,就认定为通过,对测试通过的学生可以为相应的组进行积分奖励,这些积分和这个单元每节课的积分一起构成了这个大单元的评价依据。
  大单元评价是一个阶段的总结,它可以起到强心剂的作用,帮助学生把任务落实到每节课中,离开大单元评价,时间拖得过长,学生会对自己的表现失去概念,使课时评价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脱离整个评价体系的风险。
  三、整合学期数据,实施结果评价
  一个学期结束通常会面临结果性评价,传统模式中结果性评价只选择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参考指标,这种评价只体现出了对运动能力的考核,对学生的过程表现、体育品德、合作能力等素质都缺乏兼顾。在小组模式评价中,期末考试只是对学生最终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与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等指标一起构成学期评价。
  通常笔者会在期末阶段对整个学期的体育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设置多元指标,确保每一个即便是经常犯错的孩子,都能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找到亮点。例如,针对期末考试比较优秀的学生,会被评为“运动达人”,针对积分前几名的小组,可以设置为本学期“优秀小组”,针对个人积分比较突出的学生以及小组干部,会授予他们“体育骨干奖”,对于从来没有迟到、请假、早退的这类学生,可评为“最佳表现奖”等,这些奖项的依据,都来源于笔者每节课和每个单元积累的数据素材,有了这些数据素材的支撑,在很多时候,比如在与家长谈论一个孩子体育学习情况时、在与班主任共同辅导一个体育后进生时,都有强有力说服的依据。
  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发现体育教学小组模式评价的核心实质上是将学生在课堂中显现出的所有行为都转化为可以量化的数据,通过数据建立评价依据。本文只是选用排球垫球教学作为例子,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掌握了这个原理,无论教授哪一个项目,都可以采用该模式的评价方法,而且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用于体育课中,其它学科的评价以及班级管理中都可采用。
  作者简介:黄飞(1986-),男,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项目来源:中山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2016年度项目《大单元主导下的男女分班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课堂的应用——以中山一中初中部为例》(编号:2016170)。
其他文献
【摘 要】从小学科学课程到初中物理的学习,随着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成长,知识的难度和广度也在发生变化。以摩擦力内容为例,从中小学课程要求、教材栏目设置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应注重实验探究过程、教学渗透控制变量思想和等效替代思想。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学科学;衔接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014-0
期刊
【摘 要】本文从问卷调查入手,结合课题的研究,分析了贵阳市南明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背景和成长需求,校本培训模式以及培训需求,据此提出了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4211”课堂行动研修模式,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校本培训;课堂行动研究“4211”课堂行动研修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052-01  一、引言  在
期刊
目的:研究双侧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面部软组织正貌及下颌骨形态学的变化。材料和方法:随机选择在2017年11月-2018年4月之间就诊于兰州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成年患者拔除双侧下颌第三磨牙的成年患者20例,在拔牙前(T0)、拔牙后6个月(T1)、12个月(T2)时拍摄CBCT,将不同时期的CBCT数据信息以DICOM格式导入INVIVO 5.0软件中,测量12项不同区域内的线距及比值,通过配对t
【摘 要】推行教学是实施多元化教育的一种手段,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实验为学生提供化学学习的认知背景,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原理和定律,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如何有效地在双语班设计与实施实验教学,养成好习惯,是中学化学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下面就提高实验有效性策略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加强;实验;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的精神”。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提升其口语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口语交际;互动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 要】笔者在参与教研活动中发现:备课中,教师很重视对教材的专研与分析,但在分析学生,关注学情方面有所忽视。笔者从学段特点、起点能力、班级学习风格等方面有效开展学情分析,课堂上适时捕捉、解决课堂生成问题,真正使学生成为主体,使得课堂教学有效、高效。  【关键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生成问题;实践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100-02  窦桂梅老师的绘本课《大脚丫跳芭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半小时的课堂精彩纷呈,窦老师调控课堂张弛有度,学生参与课堂热情高涨,甚至出现抢话筒的局面。窦老师的课堂就像有巨大的魔力,把在场的所有人都吸引住了。  其中一个片段我们印象颇深:  师:画家画了贝琳达在浴缸里,她真的在洗澡吗?  
期刊
【摘 要】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中对生物学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内容,相比《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虽然存在继承关系,但也做出了一些修订。特别是学科核心素养,由原来的“三维目标”,变成了“四位一体”。如何在课堂上渗透核心素养,需要我们不断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
期刊
目的:
  体外研究大鼠牙囊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根据 miR-335 成骨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改变情况,从而明确 miR-335 对牙囊干细胞的成骨分化的作用。
  方法:
  双向差速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牙囊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用茜素红染色检测成骨分化的能力,进而用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miR-335的表达,并在瞬时转染miR-335mimics(pre-miR-335)or inhibitor(anti-miR-335)后成骨诱
研究目的:
  通过探究鱼皮来源的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与人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来检测材料的细胞毒性及相容性,筛选出符合生物相容性要求的材料,为下一步能够设计出来源于鱼类的脱细胞鱼皮基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提供基础实验依据。
  研究方法:
  以鱼皮为原料,通过脱色、脱脂、脱细胞和交联的方法,制备得到低免疫原性的鱼皮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五种交联条件下的巴沙鱼以及交联条件相同的马面鱼、黑鱼、鳗鱼、鲤鱼、鲢鱼)。根据国际标准( IS0 10993-5:1999,IDT)制备出不同浓度浸提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