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懋森,字宏父、宏甫。1934年生于吉林市。195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曾任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吉林铁路局美术家协会主席,沈阳铁路局美术家协会主席等。出版有《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杨懋森水彩画选》、《杨懋森写意花鸟画选》等。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杨懋森乃大隐者。观其人,赏其画,自会想到一位博友的经典之句:“今人劳累尽奔走,安心有闲出大家”。
杨懋森否认自己是大家。其实,大家也好,大师也罢,不是自诩而定,也不是自谦而否。大家就是大家。
杨懋森自小“涂鸦”。1953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师从李骆公、张其翼、孙其峰、王麦杆。后来有幸得到陈半丁、王雪涛、徐燕蓀的指导。
杨懋森的画一如他的心迹文字,是自然流淌出的圣物,所以才常常令观者的目光久久不舍离去。看杨懋森作画,你会深刻地感到他是在以手写心。他仿佛转瞬之间便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并成为自然万物的知音。于是,一幅幅迷人而又醉人的图画展现在你的面前。你在欣赏中会嗅到花儿的芳香阵阵袭来,会听到鸟儿的鸣唱不绝于耳……清幽、淡雅、简约中让你品尝到一种很难品尝到的纯粹的美,并且让你在品尝中不知不觉地陶醉得物我两忘,仿佛朦胧中与他一起走进了大自然之中……
杨懋森的《苇塘来禽》,仅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浅碧伴荷苇,近水立珍禽”的生动画面。而且这画面空灵得令人如同走进一个自由的天堂,一个广阔的宇宙。让观者通过苇叶表面的静和禽鸟心灵的动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幅作品中,我们似乎读到了杨懋森隐于闹市是一种对于清幽与唯美的追求,是心灵与天地万物的呼应。杨懋森的《富贵白头》,十分的令人玩味。三朵牡丹花,两只白头翁错落有致,遥相呼应。花开各异,有含苞、有吐蕊、有怒放;鸟态变化,远观中有所思,近瞧中有依恋。画面中的两只鸟儿没有卿卿我我,没有耳鬓厮磨,但就是这看似不相干的两只鸟儿,却在含而不漏的平平淡淡中道出了“真爱无言”。再看杨懋森的《嫩柳新莺》,鹅黄的柳芽让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两只黄莺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神采各异、自然生动,更增添了春的味道。尤其是两只黄莺间的大片留白,呈现在柳丝之中,使画面全无充塞之感且增添了空灵之韵,实在是巧妙得很。
在杨懋森花鸟画的个性语言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将工笔与写意的完美结合,而且几近炉火纯青。这与他师从张其翼学工笔,师从孙其峰学写意有关。现在很少有人能兼而善之。即使有也难达妙境。我们欣赏一下杨懋森的《悬花山雀》和《松寿长春》,从中均可以看出以工寓写,以写为工的妙趣。这种“工而不死,写而不乱”,形神兼备,意趣盎然的技法,更加体现了花鸟画的自然和谐之美,使花鸟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
杨懋森的作品确实有味道、有品位。早在1986年,原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孙其峰在杨懋森的《白梅》画上,就曾经题写了这样的文字:“懋森此帧写干似李清江,勾花似石涛和尚,然又不失自家面目。”在另一幅《泼墨梅花》上,孙其峰即兴补上一鸟儿,并题道:“懋森同学画树,信手挥洒,放而不野,难能可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杨懋森作画的独具匠心和艺术灵性。
杨懋森确实是一位高深的隐者,他虽身在闹市,心却远离喧嚣,年至八旬,仍然笔耕不辍。他如同老酒,隐得越长越深,就越有味道。所以,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会因为他不事张扬而被淡忘或淹没于艺术之林。真正的艺术家就如同金子总会被发现,也终会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宋建华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杨懋森乃大隐者。观其人,赏其画,自会想到一位博友的经典之句:“今人劳累尽奔走,安心有闲出大家”。
杨懋森否认自己是大家。其实,大家也好,大师也罢,不是自诩而定,也不是自谦而否。大家就是大家。
杨懋森自小“涂鸦”。1953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师从李骆公、张其翼、孙其峰、王麦杆。后来有幸得到陈半丁、王雪涛、徐燕蓀的指导。
杨懋森的画一如他的心迹文字,是自然流淌出的圣物,所以才常常令观者的目光久久不舍离去。看杨懋森作画,你会深刻地感到他是在以手写心。他仿佛转瞬之间便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并成为自然万物的知音。于是,一幅幅迷人而又醉人的图画展现在你的面前。你在欣赏中会嗅到花儿的芳香阵阵袭来,会听到鸟儿的鸣唱不绝于耳……清幽、淡雅、简约中让你品尝到一种很难品尝到的纯粹的美,并且让你在品尝中不知不觉地陶醉得物我两忘,仿佛朦胧中与他一起走进了大自然之中……
杨懋森的《苇塘来禽》,仅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浅碧伴荷苇,近水立珍禽”的生动画面。而且这画面空灵得令人如同走进一个自由的天堂,一个广阔的宇宙。让观者通过苇叶表面的静和禽鸟心灵的动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幅作品中,我们似乎读到了杨懋森隐于闹市是一种对于清幽与唯美的追求,是心灵与天地万物的呼应。杨懋森的《富贵白头》,十分的令人玩味。三朵牡丹花,两只白头翁错落有致,遥相呼应。花开各异,有含苞、有吐蕊、有怒放;鸟态变化,远观中有所思,近瞧中有依恋。画面中的两只鸟儿没有卿卿我我,没有耳鬓厮磨,但就是这看似不相干的两只鸟儿,却在含而不漏的平平淡淡中道出了“真爱无言”。再看杨懋森的《嫩柳新莺》,鹅黄的柳芽让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两只黄莺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神采各异、自然生动,更增添了春的味道。尤其是两只黄莺间的大片留白,呈现在柳丝之中,使画面全无充塞之感且增添了空灵之韵,实在是巧妙得很。
在杨懋森花鸟画的个性语言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将工笔与写意的完美结合,而且几近炉火纯青。这与他师从张其翼学工笔,师从孙其峰学写意有关。现在很少有人能兼而善之。即使有也难达妙境。我们欣赏一下杨懋森的《悬花山雀》和《松寿长春》,从中均可以看出以工寓写,以写为工的妙趣。这种“工而不死,写而不乱”,形神兼备,意趣盎然的技法,更加体现了花鸟画的自然和谐之美,使花鸟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
杨懋森的作品确实有味道、有品位。早在1986年,原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孙其峰在杨懋森的《白梅》画上,就曾经题写了这样的文字:“懋森此帧写干似李清江,勾花似石涛和尚,然又不失自家面目。”在另一幅《泼墨梅花》上,孙其峰即兴补上一鸟儿,并题道:“懋森同学画树,信手挥洒,放而不野,难能可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杨懋森作画的独具匠心和艺术灵性。
杨懋森确实是一位高深的隐者,他虽身在闹市,心却远离喧嚣,年至八旬,仍然笔耕不辍。他如同老酒,隐得越长越深,就越有味道。所以,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会因为他不事张扬而被淡忘或淹没于艺术之林。真正的艺术家就如同金子总会被发现,也终会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宋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