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政治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mi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确立的重要时期,对今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需要高中政治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核心道德素质。让学生意识到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并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判断的道德理念。作为政治教师要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将抽象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转化为生动形象充满趣味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激发兴趣;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092-01
  引言
  伴随着教育部门对授课的内容和方式不断进行优化和改革,对于如何更有效率的进行高中政治的学习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学习对于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和积极性上的乐观人格养成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政治学科本身的概念性理论知识较多,加之高中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极大地增加了政治学科的学习难度。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高中政治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就高中政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探究。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
  现如今的阶段,高中政治在老师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和挑战就是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过分的依赖,没有训练出自己独立对一些困难问题进行思考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高中政治的以后学习,也与政治的教学目地背道而驰,高中政治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塑造出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对于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进行深刻的思考,但是,目前,我国高中政治教育并没有完成和实现它的教学使命,高中老师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依然没有跟上时代潮流的步伐,具体表现为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解读和政治方面知识的传输[1],对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造成了忽视,此外,高中政治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往往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背诵,这就使得老师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和乏味,对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了很大的打击,长此以往,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了厌学的情况发生,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产生了重大的负面效应。最后,政治的教学要求老师在授课的时候思想和观念要与时俱进,具有相当强的时效性,但是现在大部分的老师往往都不能进行及时的充电和学习,造成了政治老师的业务能力停滞不前,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强烈需求,给高中政治的良好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如何激发学生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兴趣
  1.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政治这门课程学习的厌恶感,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大的意义,导致学生无法产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其实学生的这种认同观点是错误的。政治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教学的内容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2]。例如:在学习商品的价值与市场的供求关系这一章节内容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的时间当中亲自到商场当中了解一些商品的价格与这些商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结合教学的内容去全面的进行了解,并将所学的知识来得以更好的运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此外,针对这一点,由于政治这门学科的内容比较繁多,学生无法充分的进行其实践总结。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的教学中联系生活的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2.组织合作、辩论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它集中表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上,即由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变革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之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辩论中还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怎样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辩论,许多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辩论前,首先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共同讨论,拟出小组所持观点及其依据。在小组辩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辩论指导。通过总结点评,诱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通过辩论,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思维的冲突,使之在互相驳斥、辩解中发现真相,从而巩固知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彻底摆脱了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
  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政治课堂活跃生动起来。
  以往的教学教师只是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授课教师枯燥地讲解教材理论,学生只能认真听教师的讲解,无法融入教师所讲内容中,以至于很难掌握政治理论。在现代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的说教式教学的沉闷空气,为教学增添亮丽的色彩,带给学生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上升为理性的认识,掌握政治理论[4]。如讲到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在讲到《哲学与生活》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神舟飞船研制和发射的录像;这样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整节课都会让学生在惊叹、感慨中度过。实践证明,教學的现代化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技术基础和重要环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比较直观,这样可以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从而使教师能更好地完成政治课的教学任务。
  结语
  综上所言,高中政治教学对于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与核心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政治理论过于抽象和晦涩难懂的问题,教师应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和生活化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更主动、更积极地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凯.高中政治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探[J].学苑教育,2018(17):82-83.
  [2]吴宗富.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新课程(下),2018(11):126-127.
  [3]王振东.如何在高中政治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华夏教师,2018(05):203-207.
  [4]高继顺.浅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8(06):152-153.
其他文献
【摘 要】核心素养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今后成才回馈社会的必备资本。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物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利用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从而培养核心素养必然是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物理实验;物理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096-0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
语用能力对说话者能否运用得体的语言进行顺利交际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在3岁以后,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快速发展,可以用复杂的句子按照语用规则得体、有效地进行交际。学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了强调,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案,强化教学引导,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宽广的空间。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师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利用现代教育策略,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提供空间。本研究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措施展开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097-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谈话中关于人才素质,教育方向的精辟论述。最近几年,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正在实施。那么做为一名班主任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班主任应确
【摘要】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化学实验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既符合化学学科特点,又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认识特点。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谈三点粗浅的体会,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化学 实验教学  【Abstract】scientific inqui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emistry curriculu
隐喻翻译研究除了要注重隐喻的文化属性外,还有充分考虑隐喻的无意识性,从隐喻研究成果中获得启发。隐喻翻译目标之一是把始源语中的喻体,尤其是那些具有文化特性和修辞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054-02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课堂活动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实施方案,它为达成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保证。长时间以来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活动设计绝非纯粹的文本教案,还要以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思想为理论指导,合理地规划和设计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在设计高中历史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下列几点。  一、依托《高
明清时期,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倡导及官民的共同努力下,海南的慈善事业逐渐兴起,建立了恤孤济贫、育婴慈幼、助丧义葬、行旅济助和捐资襄学等多种类型的慈善机构,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