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教学改革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启蒙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地处边远的农村学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资源匮乏,教学设施落后;社会、家庭、学校科学观念相对淡薄,科学意识相对差,科学素养相对浅显。所以,农村教育要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良好的观察品质和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本文就以上这些问题作简单交流。
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科学教学改革,仍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和学会生存。而启蒙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实际上学习习惯就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1 农村地区小学科学启蒙教学
1.1 养成热爱科学、懂科学,不断学习、扎实科学基本功的习惯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我们自己的功底都不扎实,又怎能做好儿童的科学启蒙呢?地处边远农村的孩子都来自落后的山区,他们的科学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身一生的发展。作为农村小学科学老师责任重大,所以必须不断学习以至终生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扎实根基,真正做好学生的科学教育。启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好的启蒙可决定孩子的一生。例如,孩子们经常会问:哪种树最重?世界上最重的木材——铁力木(Mesa ferrea)藤黄科,世界上最重的木材是铁力木,每立方米重达1122公斤。哪种树最轻?世界上最轻的木材 ——轻木(Chromes lagopus)最轻的木材是原产于美洲的木棉科大乔木轻木,每立方米仅重115公斤。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可以抬起约等于自身体积8倍的轻木。最大的种子植物是什么?美洲红杉(Sequoya semmpervirens)高100多米,直径8-10米,年龄在2000年以上…… 特别是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更喜欢问诸如此类的问题。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的老师、家长、孩子身边的人很多时候都不能正确回答,所以,要正确有效的做好农村小学的科学启蒙,必须得有扎实的科学功底,而扎实的科学功底又来源于不断的学习、观察、研究、总结和实践。所以老师要不断的学习科学知识才能给孩子们科学知识的营养;才能给不懂科学的孩子们一块更科学的天地;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1.2 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的习惯
观察是科学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1)客观的观察:“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2)持久的观察: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3)全面的观察:要引導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受水型水钟》的观察,要将漏斗、水筒、浮标、齿轮、刻度盘、刻度尺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
(4)有选择的观察: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得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1.3 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在实验操作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把自己发现的东西及时记录下来,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2 结语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珙县观斗苗族乡中心校)
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科学教学改革,仍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和学会生存。而启蒙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实际上学习习惯就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1 农村地区小学科学启蒙教学
1.1 养成热爱科学、懂科学,不断学习、扎实科学基本功的习惯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我们自己的功底都不扎实,又怎能做好儿童的科学启蒙呢?地处边远农村的孩子都来自落后的山区,他们的科学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身一生的发展。作为农村小学科学老师责任重大,所以必须不断学习以至终生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扎实根基,真正做好学生的科学教育。启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好的启蒙可决定孩子的一生。例如,孩子们经常会问:哪种树最重?世界上最重的木材——铁力木(Mesa ferrea)藤黄科,世界上最重的木材是铁力木,每立方米重达1122公斤。哪种树最轻?世界上最轻的木材 ——轻木(Chromes lagopus)最轻的木材是原产于美洲的木棉科大乔木轻木,每立方米仅重115公斤。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可以抬起约等于自身体积8倍的轻木。最大的种子植物是什么?美洲红杉(Sequoya semmpervirens)高100多米,直径8-10米,年龄在2000年以上…… 特别是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更喜欢问诸如此类的问题。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的老师、家长、孩子身边的人很多时候都不能正确回答,所以,要正确有效的做好农村小学的科学启蒙,必须得有扎实的科学功底,而扎实的科学功底又来源于不断的学习、观察、研究、总结和实践。所以老师要不断的学习科学知识才能给孩子们科学知识的营养;才能给不懂科学的孩子们一块更科学的天地;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1.2 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的习惯
观察是科学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1)客观的观察:“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2)持久的观察: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3)全面的观察:要引導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受水型水钟》的观察,要将漏斗、水筒、浮标、齿轮、刻度盘、刻度尺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
(4)有选择的观察: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得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1.3 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在实验操作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把自己发现的东西及时记录下来,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2 结语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珙县观斗苗族乡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