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纷飞 史话延绵

来源 :科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ro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编的产生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最初在从事采集作物的部落中推广。原始人从考虑材料本质出发,借助初步掌握的编织方法,利用最简单的类似锥子的工具,在编织结构、制品形式以及用途上不断完善,造出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产品,逐步满足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到新石器时代,已出现了用柳条编织的篮、筐。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唐代,沧州(今河北沧州和山东宁津以北地区)柳箱已很著名。宋代,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此后,柳编工艺不断发展。传统的柳编品种主要有衣箱、笸箩、簸箕等。1960年以来,中国柳编工艺品开始出口,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从柳编的起源到陶瓷的出现,人类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艰苦探索,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用具大都以用植物编织的器物为主,在陶器出现以前,柳制品的形状与使用形式,与早期的陶器形状及其使用形式基本相似。
  陶器因编织而产生,柳编工艺中的一些基本编织法,早在陶器的烧烤过程中即形成使用。据专家考证,从奴隶社会到战国时期,柳编织品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普遍使用。用柳条编织的箧,是采用柳、线混编,将麻线所具有的强拉力与柳条的韧性、弹性结合于一体,使柳编工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杯棬是先用柳条编成各种杯、盘等日用器皿,再用油漆加工成成品,这种柳编制品不但耐用,而且美观。
  千年良艺 依柳而兴
  编制柳器的柳为我国的原生树种,早在第三纪中新世的山旺森林里就已经有了,距今有8?500~11?000年的历史。在我国,柳编工艺发源较早,据考证也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柳树是杨柳科柳属植物的通称,有垂柳和杞柳两大系列。垂柳又叫杨柳,为落叶乔木;杞柳又称旱柳,亦为河柳,是落叶灌木。因柳树材质轻,易切削,干燥后不变形,无特殊气味,多种柳条都可以用来编筐、箱、帽等。

  柳编的主要技法有平编、绞编、勒编、砌编、缠编等。《左传》中的“箧”,就是采用柳条和麻线混编而成。见于史籍的柳编工艺品,最有名的是杯棬,这在当时著名思想家孟子的著述中曾有叙述。栲栳,史书中也叫柳罐,出现在南北朝时,因其编织紧密、坚实耐用,可以用来打水灌溉农田、盛放农产品和挑运谷物等。后魏贾思勰在他的名著《齐民要术》作了详述。栲栳有水栲栳、粮栲栳和茅栲栳之分。水栲栳是专门用来打水的,茅栲栳是专门用来挑茅粪用的,粮栲栳是专门用来盛放农产品的,也可以在粮食交易中当量具使用。粮栲栳也叫一斗笸箩、二斗笸箩,史书中又称笆斗,出现于唐代。在现代社会中,虽已不再作为量具使用,但是作为一种家用器具,在农村使用率依旧很高。
  北宋画家张择端在其风俗长卷《清明上河图》上,画了当时平民常用的许多柳编制品,主要有挑篮、挑筐、车筐等,其形态和编织纹路与现今我国北方常用的同类柳编制品基本相似。宋代以后,柳编制品已较广泛地应用于各个方面,我国现今农村使用的各种柳编器具,那时基本上都已经流行使用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柳编工艺也在不断地提升。20个世纪60年代,劈柳制品和柳皮制品的出现,使占柳条资源总数60%以上的中、粗柳得以充分利用。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用柳条与其他材料进行混合编织的产品,现代人更是运用新的科学技术,给柳编工艺注入新的活力,让柳编制品更具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
  九枝社 柳编村
  冀村镇西九枝社村,位于汾阳市东北方向,与东九枝社村原为古汾河岸边一个小小的渔村,唐武德3年兴修水利,开挖灌溉工程文峪河文水至汾阳段,始有九枝社之称,明属九枝里,清属萃香里,乾隆32年汾河涨水始分东、西二村,民国时属第二区,曾属城子乡,现归冀村镇管辖。
  在东、西九枝社村,柳编即是这一带远近闻名的传统手工技艺。明万历《汾州府志》中记载:“木属:柳;物货:柳器。”有史以来,处于汾阳、文水、平遥三县交界的冀村镇,一直是周围一带的商贸中心,商业发达,而且也是汾商聚集地,买卖字号遍及全国各地。
  传有佳话 手工三宝
  关于柳编工艺在东、西九枝社的历史,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人们只知道,从他们记事起,他们所生活的这块地方就叫九枝社,柳编工艺也早就有了,村里人几乎人人都会编,只不过,近几年,这门手艺已经濒临失传,年轻人对此根本不屑一顾,而有点年纪的柳编传人,对这门手艺的传承也有点心存顾虑了,多少年的坚持固守,会不会有一个圆满结局?

  据老人们讲,东、西九枝社原本是一个村,是大禹“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后才有的村庄,旧属九枝里,村北大寺据说为唐代寺庙,是一场山洪水让古汾河改道,从而使得九枝社村一分为二。
  查阅清康熙《汾阳县志》等历史资料可知,原来汾阳在顺治十一年秋曾发过大水,“汾河西移二十里,漂没田庐甚众”的描述完全可见一斑。明朝时,九枝社与东社、李家庄尚属九枝里,到了大清顺治时,九枝社已经分为东、西九枝社了,东九枝社与大会头、东遥庄、宋家庄同属溢善里,西九枝社与唐兴庄、东陈家庄、东社、李家庄、郭家庄同属萃香里,这历史从1654至今,已经有362年了。
  汾阳有句顺口溜:“东西九枝三件宝,簸箕笸箩白疙栳。”三件宝为九枝社人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颇得汾阳、文水、平遥、介休、孝义等地人的喜爱。
  在东、西九枝社村一带,人们也有“东西九枝社,长笸箩簸箕顶门扇”的戏谑说法,说的就是当年发大水时的情景,面对滔滔的山洪水,当地人只好抱着门板四处逃生,但门板少根本不够用,不少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只有干着急的份儿,九枝社人却不慌不忙,抱着簸箕坐着长笸箩、水栲栳,很快便转危为安……大水过后,村子分为东、西两村,东边的人擅长编制栲栳,西边的人擅长编制笸箩、簸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柳编在九枝社的起源,村中老人们一直流传着两种说法:有说是一个犯了事的人在监狱中学得此门手艺,获赦后流落四方,经过九枝社时,在汾河边上看到当地的柳灌木苍郁葱茏,从此扎根落户,并将这门工艺发扬光大,从而也使得九枝社成为当地柳编的专业产地。也有说是唐时一位能工巧匠,在古汾河边上看到当地柳灌木苍郁葱茏,而不远处文峪河工程正急需大量的河工盛土器具,于是大显身手用柳条编制各款工具,村人纷纷仿效,从而也使得九枝社成为专门的柳编产地。
  老人团 传承乏力
  民国年间,村民刘发谈的柳编制品,在太原展出时引起轰动。公私合营后,西九枝村委对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刘家地窖进行了修缮和扩建,并在此基础上向南新建两座地窖,可容纳100多人进行柳编制作,并成立柳编副业队。

  九枝社柳编将绞编、勒编、缠编相结合,东村人擅长编制栲栳,西村人擅长编制笸箩、簸箕,产品内销太原、平遥、介休、孝义、文水等地,远销山东、河北,是当地人民群众农闲季节的主要支柱产业。
  近几年由于市场的缘故,九枝社柳编仅以制作汾酒生产专用簸箕维持现状,其他产品只能作为工艺品,为极少部分柳编爱好者收藏。现在从事柳编的大都为50~60岁的中年人,年纪最小的也近50岁,年轻的传承人廖廖无几,传统的柳编技艺传承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中国首次制造太阳翼结构  细心的人可能会留意到,在每次载人飞行任务宣布成功时,都会提到这样一句话:飞船准确进入轨道,太阳帆板展开正常,航天员状态良好。  这其中的“太阳帆板展开正常”至关重要。它意味着,飞船能够采用太阳能供给能量,此后才能逐步启动有效载荷。和此前神舟飞船所带的太阳能帆板不同,神舟十一号的太阳能帆板是第一次采用国产太阳翼结构。  这一结构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8所研制。根据该所的
本刊讯 2018年12月,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复核验收,在全国48个接受复核验收的园区中现场考察评分第一、综合排名第二,目前建成核心区1.3万亩,科技贡献率达72.6%.rn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2016年10月23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上搭载的一颗伴随卫星在太空中成功释放,并且对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组合体进行了第一次拍摄。10月24日,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首张合影图像传回到地面。  据了解,伴随卫星回传的首批图像共有300多幅,都是来自于天宫二号上携带的一颗小卫星,它就像是一个无线遥控的“自拍杆”,正是在它的帮助之下,才有了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飞船的第一张太空合影。  天宫二号伴随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本刊讯 近日,内江市科技局召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贯彻落实措施.局党组书记苏晓蓓主持会议并对学习贯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rn会议提出,全市科技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研究了由于Jaynes-Cumming模型和非谐振子模型构成的组合模型中光场的量子相位特性,计算了光场-Kerr介质非线性耦合常数与光场-原子耦合常数的比值在弱(-ng-2>>-n2x2).中性(-
采用PCR方法从4个灵长目物种中获得了泌乳刺激素(Prolactin, PRL)基因的第2~5外显子的序列, 结合GenBank中已有的序列, 计算了PRL基因在灵长目中的氨基酸替换速率. 对异义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