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uub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影响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品行。而良好的道德和品行最终形成,必须通过教育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使受教育者在“德”的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来完成。笔者认为,作为小学德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课,只有把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理”放置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实践、检验,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具体有如下几种有效途径:
  
  一、实施开放式教学
  
  任何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基于行为主体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等基本道德观念的认识和掌握。一个人只有真正地懂得应该怎样行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去行动,才能自觉地产生相应的行为。由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学校耍视实际情况实施开放式教学,教师要适当引进、利用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渠道,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课程体系,变单纯课堂上的思想品德为开阔的生活中的思想品德。例如,上了《我是一个小帮手》一课后,可以利用班队或学校活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打扫卫生等,让学生在与老人的交往和劳动中体验“我能行”的思想和尊敬老人的情感。又如上《家乡的骄傲》一课时,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了解家乡的历史,领略名人的风采,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今天的生活,长大后为家乡、为祖国多作贡献。
  教师要以教材的基本观点为依据,以课堂为依托,引导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去观察、分辨、思考,自觉主动地认同、接纳社会道德价值体系,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引导学生走进社会
  
  德育过程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判断,进行富于理智的价值选择,并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感知社会问题的敏感性,有效地发展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鼓励他们联系现实,提高其价值判断能力,使他们能正确认识社会,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课题。首先,社会现实具有不可回避性。现实生活中的美丑、善恶、真假都时刻包围并浸润着学生。教师在传授基本道德知识的同时,还要有机地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认识现实世界,积极引导他们辨别是非、真假、美丑。其次,事物具有辩证性。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看到一就是一,看到二就是二,缺乏分析能力。如果不帮助他们辩证地观察分析事物,就容易使他们产生错觉,就会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种种现象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就会影响到他们的道德信念以及与良好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形成。第三,学生具有可接受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而不断深化的,教师只有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具体特点,善于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并帮助他们澄清一些价值观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例如,对《耍尊敬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一课进行教学时,就要预料到学生会提出许多现实问题,教师可以主动提供现实生活中有关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事例,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判断。此外,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搜集和介绍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让学生畅谈对自己父母职业的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创造、劳动不分贵贱的时代意义,从而有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劳动者的职业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解读生活,就产生许多惰感体验。学生走进社会,用自己的行为去解读道德,就确立了真正的人生价值观,培养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这些情感的体验、实践的游历是学生发展和成长必不可少的。
  
  三、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根据心理学与道德研究发现:情感因素是个人品德形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中介。德育,特别是道德观念的教育不只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情感过程。因此,在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发挥逻辑思维、科学认知等理性因素的作用,还需要发挥情感、意志、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尤其是情感因素)的作用。就学生个体而言,其道德认识能否成为道德观念,主要取决于其情感的投入程度。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情感去感染、激励学生,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使其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需要,从而巩固、升华教育效果。例如,班内小华经常爱捉弄同学,把同学的书、笔藏起来,随便碰别人,并以此为乐。他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想尽一切办法拿到手,从不理会别人。我就用爱和耐心让他作心理置换,“如果你不见了东西”,“如果你在安静做作业,有同学在你耳边叽叽喳喳,你的心情会怎样?”让他将心比心地体会。有一次他不小心撞破了班上的玻璃窗,我拿着他所赔的钱故意带着他一起量尺寸,一起找玻璃店配玻璃,一起讨价还价,一起安装玻璃。经过了一番“体验”,他终于明白自己打破玻璃给大家造成的麻烦和损失,并不是用钱能赔得了的。从此他对同学尊重了,对各种劳动成果倍加珍惜,脾气也改了许多。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理、现象真切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心田中情感的涟漪乃至浪花,并引导其将此情升华为学习工作的动力,自学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四、让学生从小事做起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很多时候,学生经历的都是小事、琐事,而这些恰恰积淀、培植、引导良好行为的绝佳时机。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就是‘认识——实践一自觉行为——品质’。哪怕是“弯腰捡张废纸”或“随手关掉水龙头”等司空见惯的小事,都能体现学生纠正和克服身上不良行为的萌芽点。
  抓小事,让学生积“小”成“大”。教师对学生言行上的“亮点”要及时褒奖,大力宣扬,弘扬正气,积淀学生的德育素养;对学生表现出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制止、教育,帮助学生克服、纠正错误,让思想品德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因“小”失“大”,而日复一日,铢积寸果,必将会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
  
  五、教师要起表率作用
  
  表率作用是教师劳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榜样的示范来直接影响学生,教师的道德品质、行为作风、性格习惯,对学生都有熏陶和感染作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批未成年的天真活泼的小学生,在他们纯洁的心中,教师是学习的楷模、人格的榜样,形象高大,值得钦佩。如果教师符合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确实是“不令而行”的。如果教师不注萤自身榜样的作用,只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大道理是讲给学生的,自己并不信,规矩是给学生定的,自己并不执行,那么学生当然就会“虽令不从”了。
其他文献
采用60Co大剂量全身均匀急性辐射的方法造成一种辐射贫血的动物模型,然后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观测60Co辐射对活体红细胞变形和取向能力的影响。本文采用一种在低粘切变流场中能将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通过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促使学生自己分析、处理信息,亲身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学习变为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而不是再现教师思维并复制知识的过程。”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学习?    一、情境创设有价值一点    引人入胜的现实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设
数学“质疑观”,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有目的地去挑战与质疑他人提出的观点和想法,能自觉地安排和组织好自己用已熟悉的知识去对新接触的内容提出质疑并展开主动思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人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但受应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是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数
本文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粘度与血沉方程K值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血浆粘度与反映红细胞沉降率的血沉方程K值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P<0.01)。回归方程为:γ=61.38+6
文章首次提出了"公共关系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的IPDA模式,并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IPDA模式在"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实施的原则和步骤,具备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IP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