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县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探讨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p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是确保消费安全、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该文通过分析海安县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为加强海安县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建设;消费安全;江苏海安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281-0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安全消费意识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是确保消费安全、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自《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海安县进一步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标准化生产,增强工作力度,强化质量安全意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为进一步推进海安县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对全县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对策。
  1 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现状
  1.1 县镇监管体系不断健全
  一是监管机构初步建成。根据海政办发〔2011〕51号和海编〔2012〕45号文件精神,2011年在县农委设立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科(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科”牌子),负责组织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组织农产品质量认证和监管、指导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等工作。各镇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所,在农业服务中心增挂了镇监管服务所牌子,负责镇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工作。二是监管人员兼配到位。县农委质监科现有工作人员4人,其中事业技术人员3人,事业工人1人。各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所负责人、监管员和检测人员都由农业中心人员兼任,各镇落实了村级协管员,一般由村委会主任兼任。全县“三品”生产企业都配备了无公害农产品内检员,为企业内部人员兼任[1]。
  1.2 监管责任机制不断完善
  一是落实了监管责任。随着机构设置和人员的变化,县农委及时建立、调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工作组,制定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意见,明确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目标及重点,与委属相关单位、各镇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委属各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执法、监测、推广、培训等监管服务责任、明确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三品”企业、规模养殖户等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明确企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二是健全了相关制度。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海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制度、职责包括投诉举报制度及宣传培训、巡查检查、工作记实等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制度。创新制定印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记实手册》,推行镇级监管档案制度建设。统一印发了《农产品生产记录》分发给全县“三品”企业,指导督促“三品”生产企业按时如实记录农产品生产过程。三是强化了目标考核。县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入对农委和各镇政府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农委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入对部门及各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考核[2]。
  1.3 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海安县优质农产品认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并且产品的涉及领域不断扩大。10年来,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现拥有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229个、绿色食品11个、有机食品8个,建有无公害生产基地4.322万hm2、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389万hm2、有机食品生产基地86.67 hm2。“三品”基地占耕地面积的91.7%。
  1.4 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海安县一直致力于农业新技术、新标准、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组织制订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开展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建设。目前,由有关部门批准发布全县省级农业地方标准28项。通过标准的制定,使农产品生产实现有标可依。累计建有国家、省、市标准化示范区11个,建有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11家、南通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质量控制试点项目13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镇1家。通过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2012年全县3.389万 hm2的国家级海安县绿色食品原料(水稻、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通过验收,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1.5 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自2007年以来,多次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正常开展了假劣农资、高毒农药、瘦肉精、生鲜乳、兽用抗菌素、水产品及农业“三品”等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农资经营单位执法检查,打击经营假冒伪劣农资,杜绝高毒农药禁用添加物进入农资市场。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检查,重点加大“三品”企业规模种养大户监管力度,对产地环境状况、台帐记录、农业投入品使用、标准化执行、包装标识等情况进行检查,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检查,指导督促市场做好检测、索证索票、进销台账等制度建设工作。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处置能力[3]。
  1.6 农产品质量安全公众意识不断增强
  充分利用媒体及相关活动,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近3年来,制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与监管》《农产品品牌建设与生产技术要点》《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与生产技术》等课件;对镇级监管员、“三品”企业内检员、科技示范户、村干部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达26场次,培训2 500人次。制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源头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展板参加广场宣传活动3次。县农委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多次走进“941”、“法制热线”等电视电台栏目,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9次。向农产品生产企业、公众、种植基地发放了“给农产品生产企业一封信”、“绿色食品统一生产手册”、“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农产品生产企业良好规范”、“国家禁用农药名单”和“蔬菜常用农药品种安全间隔期”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明白纸及法律法规逾2万份。通过培训宣传,不断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公众意识。   2 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县、镇监管机构及监管人员均为兼职设置,县级人员编制都挂在其他专业站,无专门编制,镇级都是技术推广人员兼任,一员多岗多责现象严重,工作开展精力不足,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与监管任务、责任不相适应,镇级监管员平均分工岗位2.6个,执法装备水平低,县镇无专用监测和监管车辆。工作经费缺乏,尤其是乡镇、县级以下各级财政预算主要是人头费和日常办公运转费用,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经费较少,有的地方还缺乏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预算经费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开展[4]。
  2.2 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一是法律责任规范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约束的主体是广大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小规模生产监管难度较大,导致很多生产行为不能依法实施监管。如在农药监管上,国家禁用农药在公开市场已难觅踪影,但还存在于混配农药中,无形中增加了监管难度,违法行为难以根治。在执法实践中,普遍遭遇不合格农产品的无害化处理、不合格产品销毁补偿等执法难题[2],这些方面都无技术规程或工作规范,制约着工作开展。二是监管职能划分模糊。不同执法部门对农产品的概念、范围和品种的理解有较大分歧,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之间存在模糊地带,在农业部门内部也存在管理、监督、监测、执法等职责模糊现象,容易出现执法空白和推诿现象。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企业对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意识薄弱,对“三品”认证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个别示范基地、示范区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验前达标,忽视验后管理。由于县、镇2级监管队伍力量薄弱和监管手段较少等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基层一些领导、人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应付弱化现象,县级对各“三品”企业只能实行抽查管理,各镇监管员对产地、产品基本处于应付上级检查的状态,工作难以到位。一些农业生产企业、农资经营者和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自觉性不高,还存在缺乏自律诚信和规范管理行为。极少数生产经营者受利益驱动,销售假劣或国家禁用农药,农产品生产者在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农药安全间隔期上不够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3 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对策
  3.1 建立分级监管机制,明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一是健全分级管理机构。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推动、立足现有、因地制宜”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县、镇、村3级监管网络建设,完善镇级监管、检测条件,加强对现有镇级监管员、检测员、村级协管员和农产品生产单位内检员的管理,建成上下联动、形实一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网络。二是落实各级主体监管服务责任。以监管服务职责正常履行为标准,农委各部门、各单位根据职责分工落实好标准化生产指导、农业执法检查、质量监测管理等工作;落实镇监管工作责任制,履行监督管理、宣传培训、技术指导和协调配合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职能。全面落实生产企业、生产者为第一责任人。三是开展各级知识宣传及监管能力培训。强化培训指导,提高监管、检测和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按级负责抓好培训,使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人员达到政策法规熟练运用、相关知识应知应会、速检速测熟练操作的要求,全面提升监管、检测和执法能力、技术水平。依法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发布工作,借助社会舆论形成广泛的监督效应。指导农业生产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进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充分利用农民培训工程、绿色原料基地建设、高产创建等培训活动和网络、技术明白纸等指导、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经纪人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将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进行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同时推广安全生产技术,控制投入品使用,加强产品检测,加大“三品”农产品宣传和市场开拓力,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安全生产意识,引导消费者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
  3.2 建立会商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序开展
  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会制度,由各专业站、各监管部门根据对生产环节监测、监管情况,收集整理全县存在的主要问题,召开由各技术推广站、农业执法大队、农检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等部门共同参加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会商会议,共同研究解决海安县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各监管部门要充当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情报员”,各专业站要做好农业生产的“指导员”,有针对性地实施安全生产指导,实现源头治理、标本兼治。要建立良好问题发现奖励机制,对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主动发现问题多、执法监管做得实、生产指导做得好”的给予鼓励和表扬。另外,还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制度建设,提高信息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发出预警通报,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预测、预报和预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处置及时有力,有效控制事态扩大和蔓延。
  3.3 建立例行监督检查机制,规范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生产经营行为
  各部门、各镇既要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能各自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又要做到部门之间、县与镇之间相互配合、协同监管。一是开展县级2月1次、镇级1月1次的例行监督检查,加强“三品”企业、种植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的监督管理,要求生产基地(企业)建立健全生产档案,推进农产品上市标识化、可追溯管理。加强对获证“三品”企业及农民专业经济组织的生产监管、严厉查处非法用标、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加大监测中不合格农产品溯源管理力度。二是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活动,特别是将严厉打击禁用农药的生产销售和在蔬菜用药中违法添加高毒农药行为作为农资打假的突出工作来抓,加强农资抽检与公告制度,加大不合格农资的处罚与公告。三是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加强种养环节监管,严肃查处生产销售、经营使用禁用农药、兽药、渔药、饲料添加剂等违法行为,深入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例行监测和监督检查,对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生产者、销售者应从严从重处罚。四是加大对批发市场、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抽检力度,监管品种应以县优势农产品、民众日常消费的主要农产品为重点,对生产、销售检测不合格农产品依法进行处理。
  3.4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增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安全监管资金保障
  政府应加大产品认证、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检测、监督检查、技术规程制定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等方面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配足用于农产品质量建设的鼓励资金和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经费,配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条件,如检测设备、执法车辆等。以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骨干,加快完成镇级检测网络系统平台建设,实现统一品牌仪器和统一网络报送检测数据。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他应加大产品质量控制投入,做好基地(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建设,在重点种植业生产企业(基地)建立速测室,加强农药残留的检测。推进产地准出制度的实施,引导企业积极自主地开展自检或委托检测,上市产品出具产地证明。同时,政府应当鼓励和加强对环保型农药的研制,并逐步建立对农民的补贴制度,使农民用得起药、有药可用[5]。
  4 参考文献
  [1] 智红涛.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2):18-21.
  [2] 朱亚琴,顾国庆,赵露颖.泰兴市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12(6):21-22.
  [3] 张玲,雷郑莉,尚德亮,等.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6(12):99-101.
  [4] 邹秀琴,邱万春.青田县农产品安全监管检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113-114.
  [5] 陈彦彦.论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职能定位[J].中国行政管理,2008(6):79-81.
其他文献
超级稻—再生稻是广西罗城县近年来示范推广的增粮模式之一。该模式田间栽培密度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穗粒分布与产量高低[1-3]。为探讨超级稻—再生稻一年两收丰产栽培模式,提高稻作效益,2011年笔者在广西罗城县中稻地区开展超级稻—再生稻不同抛栽密度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为大田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供试超级稻品种(组合)为Ⅱ优航1号,该品种头季稻生育期
摘要 分析当前双低油菜生产中施肥存在的问题,结合生产实际,提出施肥对策,以指导双低油菜施肥,为双低油菜的增产奠定基础。  关键词 双低油菜;施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050-01调查表明,目前双低油菜施肥中存在配方不合理、用量偏低等问题,由于双低油菜的播种面积
摘要 为了筛选适宜东海县种植的水稻新品种,引进17个水稻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对其旱育秧移栽稻的分蘖能力、抗倒性、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及丰产性进行鉴定比较。结果表明:连粳7号、宁粳4号、连粳2008、中稻1号等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可在东海县示范种植。  关键词 水稻;新品种;丰产性;江苏东海  中图分类号 S511.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要阐述了凤阳县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特点与发生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防治措施,以为水稻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发生特点;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安徽凤阳  中图分类号S435.1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8-0182-01    二化螟是凤阳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年随着耕作方式及种植模式的改变,凤阳县水稻
摘要 为了促进南通地区荷仁豆产业的发展,研究以荷仁豆为主体作物的鲜食大豆—西兰花—荷仁豆一年三熟栽培技术,示范表明该模式经济效益显著。总结该模式各种作物栽培技术,以促进该模式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鲜食大豆;西兰花;荷仁豆;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5.1;S635.9;S6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
摘要利用离子色谱法测定盐卤水中的溴离子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大大降低了干扰因素的影响,提高了结果的准确度,缩短了分析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其加标回收达到93%~104%,精密度相对偏差小于3%。  关键词离子色谱法;盐卤水;溴离子;测定  中图分类号O657.7 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3-0017-02  目前,测定盐卤水中溴离子主要用次氯酸盐氧化法,该方法操作复杂
近年来,烟草行业开始进行“国际型优质烟叶开发”和“部分替代进口烟叶”研究,希望国内也能出产像津巴布韦烟叶一样的优质焦甜香型烟叶。宜宾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生态条件,气候温暖而不热,降水充沛适时,阳光和煦而日照充足,≥10 ℃积温高,日均温≥20 ℃持续天数多,具备生产优质烟叶的基本条件。经四川省烟草专卖局质量监督检测站反复测定,宜宾烟叶具有典型的山地焦甜香型风格,风格突出、特色明显,烟叶内在化学成分
摘要 以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行政执法工作为对象,介绍其工作现状,重点调查分析了该保护区林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该保护区林政执法管理的对策,以为自然保护区更好地开展林政执法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林政执法;现状;对策;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 S759.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要 订单农业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大幅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订单农业发展方面将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但是合作社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成熟。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和相关资料,借鉴台湾农会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合作社的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并对建议实施的可预见风险做出分析。最终通过对合作社的规范实现订单农业在我国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订单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台湾农会  中图分类号
摘要阐述了嘉优2号的特征特性,介绍了嘉优2号连作晚稻机械化插秧高产技术,包括种子消毒、育秧方法、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学浇水等内容,以期为嘉优2号的科学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杂交水稻;嘉优2号;机械化插秧;高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2 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6-0082-01    嘉优2号(原名嘉优嘉优04-1)是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绍兴市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