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我可以有(5)

来源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ilulu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捧一把家乡的泥土,嗅一缕扑面的芬芳。我倾听着大地的脉搏,崇敬之情在血液中来回滚动。原来,对那田野的爱啊,我不但可以拥有,而且一直拥有。
  夕阳的光将河面妆成淡雅的薄媚,我踏着树影来回于这条乡间小径。正值农忙,田间的喧闹之声不绝于耳,细碎的稻粒于黝黑的土地中迸裂而出,一捆捆整齐的稻穗把田野染成一片金黄。而这一切,似乎都与我无多大关系。我所了解的它们,也不过是剥去粗糙的外壳,在透明的瓷碗里晶莹闪亮;也不过是夹一筷子放入口中,一遍又一遍地咀嚼。
  顺着小道漫步,嘈杂声渐渐小了,绿影浮动,在田边投下游动的影。恍惚间,一个身影在金黄的空气中来回闪烁,持一把简易的农具,在跃动的稻浪下将它使得上下翻飞。没有现代化的机器,没有来来回回的人影,她默默地脚踏于这片金色的海,操着镰刀乘风破浪。阳光逆着她的背投射下来,勾勒出一道金边,我的脚步在她的一挥一舞间不由得停了下来。
  离开水泥小道踏入田间,这才仔细看清了她的模样。一根黑色的皮绳将头发束成一个简单的马尾,在后脑勺来回轻晃着。一件蓝色的工作服简单地披在肩上,里面的淡色衬衫在领口处隐隐跳动,灰褐色的长裤拖在地上,却毫无拖沓之感,原来,她也是个爽洁之人。我依稀认得她,她是邻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丈夫在外面做汽修,孩子也在学校读书,日子原本倒也美满,可一日,丈夫踏出了家门就再也没有回来,留下她和孩子俩人。她从未对外人展现一丝的不快,每天仍定时劳作,见人笑着打招呼,似乎什么事都没发生,可这其中的酸楚,谁又知道呢?
  细密的汗珠从她的额前抖落下来,她掏出一块干净的手帕,擦了几下就赶忙继续工作。太阳渐渐西沉,她意识到时间不早了。她专注地弯腰,持刀,挥起,落下,那茁壮的稻穗在风中轻摇,将她的脸映得灼灼发光。她如一只翩跹于田野中的蝶,手中的农具是她的双翅。她在这稻浪中肆意挥洒汗水。一摞一摞的稻穗垒得越来越高,我分明看到她挥舞的双臂在颤抖,她的双腿却深深扎于泥土中,丝毫不肯放松。
  最后一片稻子终于被割完了,田间竖起一道道黄色的稻茬,她扭过那汗水密布的脸,突然绽开一个极大的笑容,颗颗被皮肤衬得雪白的牙齿毫无保留地露出。我从未见过那样的笑,酣畅得似乎要从脸上溢出来。她松开紧握在手中的农具,“扑通”一下跪在起伏的泥土地上。我被这一举动惊呆了,呆呆地站在那儿望着她。她弯下酸痛的腰,五指深深地插入疏松的泥土之中,猛抓起一把捧于胸前。她把它凑到鼻尖,深吸了一口那最熟悉的味道。她低下头,用额头触碰着那温润的质感。泥土渐渐从她的指尖滑落,她哭了。
  大滴大滴的泪珠融于泥土之中,她的脸上泪水纵横,她最最感激的,不就是这手中的泥土吗?这黝黑松软的泥土哟,是她生命的依托,是她生活下去的支柱啊!这铺满大地的泥土,能给她以生的希望,活的追求;它能挽救一个家庭,哺育一个民族,它生长的一切,还是与我们毫无瓜葛吗?不是的,这眼前的泥土,是我们的天,是母亲。
  我学着她的样子,掬了一把温润肥沃的土,原来,心中那份对土地、对田野的爱,在这散发着清香的泥土间,竟展露无遗。我不再是那畏缩在高楼大厦里的孩子,泥土, 这生命的根,在她那劳作的背影中,在她跪下抽泣的那一瞬,让我忽然明白了这种爱。我可以拥有,我将一直拥有。
  这篇文章创造或者说虚构了一个田间劳作的农妇形象,以她对故乡泥土的虔诚唤起“我”对泥土的再认识:对泥土的爱,应该一直拥有。精彩之处在于无处不在的乡间风光和泥土的气息,在于对农妇形象的具体描摹而又抽象的提升,足够细心的话,还会发现,其实泥土和她已经融为一体:这眼前的泥土,是我们的天,是母亲。应该说,取材不落窠臼,笔法成熟老到,是一篇上好的佳作。但不足之处也有两点:其一是,看似首尾呼应的“我将一直拥有”不但有点俗套了,更是硬让文章失去了“变化”之趣,过早地揭示了后面文字的秘密;其二是,“一直拥有”和文题“可以有”似乎有那么一点隔的感觉,不如文中农妇和泥土的关系那么契合一体。对于一个写作高手来说,这应该是有遗憾的。
  (苏 雨)
  我叫沈炼,是一名1999年9月9日出生的处女座女生,成长于长江边的温暖小城靖江,在江水的哺育下也沉淀了内敛温婉的性子。在学习之余,我喜欢阅读、旅游、美食,也爱看电影、听音乐,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当轻盈的笔杆与生活中的气息碰撞,便擦出了思想的火花,这时,写作便成了我迈向文学之门的那条轻快美妙的小径。我希望以一颗对文学永不消退的赤诚的心,追随着灵动的文字,直到地老天荒。
其他文献
名师简介  顾明,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  升格支点  作文的材料是呈现在读者眼前最显眼最实在的“部件”,同学们在准确审题之后,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选择用怎样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我们所选的材料既要真实、有生活气息,又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为只有典型的材料才能更为有效地表达中心思想。典型的材料,一般是指那些最能揭示事物本质、最能拨动人心弦、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往往
最近天气愈发寒冷,我愈发地痴爱阳光,每有遇见,免不了浪费光阴奢侈享受一番。只可惜近来阴雨绵绵,即使我愿为“美人儿”一掷“千金”,也难见“美人儿”一笑。  放学后,天气仍是阴沉着。我站在路口踌躇,不肯离去,期盼阳光乍现。可是阳光与乌云的较量中,阳光输得很彻底,望断天涯都见不到她了。我心里失望极了,慢慢向前走。  人行道上只有一辆三轮车与我为伍,吱吱的声音直钻到耳鼓,我心下嚷道:好烦!抬头一扫,竟让我
秋雨像圆圆的珍珠,又像滑润的碎玉儿,零零散散,断断续续,无声无息地滴落在教室窗户的玻璃上,泛起了微微的光泽。  这是一节数学课,精神抖擞的刘老师站在讲台前,高高的,瘦瘦的,身材给人一种电线杆般的感觉。再看他的长相,瘦脸庞,宽脑门,高鼻梁,眼睛总是那么炯炯有神。刘老师上课很有一套,讲到兴头上,常常会手舞足蹈。  “谁来说一说这一题的解题方法?”刘老师用教鞭轻轻地点了点黑板上的一道题。这道题难度不大,
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用深情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江南农村的生活画卷。文中的主人公是一群“旧毡帽朋友”,旧毡帽是江苏、浙江一带农民典型的穿戴特征,淳朴善良、憨厚老实、逆来顺受、安守本分是这类人的主要性格特征。作者着力塑造的是旧中国的农民群像,意味着他们的这种生活状况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旧毡帽朋友”的心理变化过程,来探讨小说主题的
佳作出炉  五月的槐花格外香。  门前的大排洋槐和着清晨碧蓝的天,清澈的小河,还有树下饱满的油菜籽,雪白的萝卜花,真是城镇里难得的一片风景!  槐树下,我与妈妈站成了画中人——妈妈拿起长长的竹竿,轻轻一钩槐树枝,那一穗一穗的槐花便乖巧地俯身到妈妈的怀中。一阵微风吹来,几滴水珠从树叶上滑入衣襟,我不禁打了个激灵。不知是露珠还是汗珠,一股细细水流顺着妈妈的脸庞流向脖颈。可她却似浑然不知,长长的手指一挑
一、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在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东西常常被忽略。比如:一声叮咛,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小数点,一道小程序,一次小错误,一处小破绽……忽略是常有的,后果有大有小,有些事情忽略了也无大碍,但有些事情忽略了却会造成遗憾,形成伤害,酿成大错。有些时候,我们正在忽略的,可能就是最重要的。  请以“忽略的,有时是最重要的”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一位署名为“烦恼的女孩”的同学在给一位心理专家的信中写道:不知为什么,我发觉自己对“性”这个字眼越来越敏感。每当看到有关“性”的书籍时,我总是退避三舍,在与男同学分组的活动中,我也离得远远的,甚至在走廊里见到男老师,我的脸也会像火烧云一样烫得通红。每当别的男生多看我几眼时,我就禁不住产生这样的念头:是不是喜欢上我了?现在,我的成绩还算可以,在班里排前十名,可由于我整天胡思乱想一些与学习不相干的事情
一名初三的学生琳琳给笔者来信,诉说最近学习压力特别大。临近中考,她很想利用最后几个月的时间做好备考冲刺,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她的记忆力越来越差,而且记过没多久就忘记大部分了。她很着急,父母和老师也没有好办法。她很困惑:难道自己的记忆力真的不如人吗?这里,我想对琳琳以及与琳琳有类似问题的同学说几句:  最重要的是你千万别灰心,你遇到的麻烦并不是个别现象,现在很多初中生都存在这种困惑,而且越是着急,记忆
作为教师,我曾不止一次地教过比尔博姆的《送行》,每次都中规中矩,按照“教参”上的提示传授“课文分析”;作为读者,我也不止一次重读《送行》,在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面前,我常常迷惑于一个问题(我相信很多读者都会有):谁的送行更真实?勒罗,还是“我”?  课堂上,学生们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见解和理由:  第一种,勒罗的眼泪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比“我”的送行更真实;  第二种,勒罗的眼泪是虚假做作的,无法同“我
读到丁立梅的散文集《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原还打算悠着点,一篇一篇地,慢慢地读,结果,双休日两天时间,我一口气读完了。是细品慢嚼地精读,不是走马观花地粗读,两天时间,我几乎没有做其他事。她的散文很美,有一种让人抑制不住地读下去的冲动。就算是一些之前在报刊上读过的文字,也忍不住还要再读一遍。她的每一篇散文,都能给读者如饮佳醪、欲罢不能的快感。她的文字,是纯美到极致的一种美。丁立梅,她的文字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