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金融市场风险仍然深不可测,中投是否面临“抄底”良机?投资抉择首先要考虑能否驾驭风险,机遇并不是为所有人准备的。在中投无法有效测度投资风险的情况下,错过机遇亦不足惜
中国投资公司(下简称中投)的成立,多少显得有些生不逢时。
就在中投的成立序曲奏响的同时,美次贷危机正在悄悄地点燃全球金融市场震荡的导火索。仅仅几个月,全球股市、债市、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然哀鸿遍野,华尔街多家知名金融机构受累其中,股价大幅缩水。
此时注资这些受困于危机之中的华尔街金融机构是否是一次难得的“抄底”良机?即使这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对于乳臭未干的中投来说,是否有能力把握好这次机遇呢?
火中取栗
2007年12月19日,中投投资大摩50亿美元的股权转换债券。其中,转债存续期为两年零七个月,利率为9%,之后转为不超过9.9%的大摩股份,转股参考价格区间为每股48.07-57.684美元。这是中投的第二笔海外股权投资。
中投本次投资大摩,相比之前投资黑石要稳健一些。在可转债的存续期限内,9%的收益率将使中投获得约12亿美元的利息收入。同时,48.07-57.684美元这一相对较宽的转股价格区间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换股风险。另外,虽然中投投资大摩并不参与具体的经营管理,也不派出董事,但这次投资的是大摩的普通股,中投是有投票权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投来讲是有利的。
不过,中投对大摩的投资仍然可以用火中取栗来形容。从风险与收益的角度看,中投50亿美元的投资仍然存在明显的风险敞口。虽然在两年零七个月的转债存续期内,9%的利率将给中投带来12亿美元左右的毛利;但如果简单计算中投需要支付的成本:大约4%的特别国债利息、中投公司的管理费用和人力成本等,加之以人民币升值幅度(以去年人民币升值6%左右的幅度),中投在投资大摩转债存续期内9%的收益并不足以覆盖中投这一阶段的成本。另外如果再考虑这一阶段的机会成本,对中投来讲,投资大摩仍然显得有些不够谨慎。
中投选择在全球金融市场风险仍然深不可测的情况下押注大摩,并以抄华尔街金融机构的“底”来形容此次投资似乎显得有些过度自信。事实上,进入2008年以来,华尔街金融机构进一步暴露了其风险敞口,花旗、美林等金融机构先后公布了巨额的亏损和资产减值。并且,次贷风险正不断向其他金融产品迅速蔓延,不同国家、不同标的的有价证券之间的风险联动性正在凸现,CDS(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和主要为美国市政债提供担保的债券保险商Ambac Financial Group等的风险敞口也在最近相继暴露出来。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前华尔街金融机构仍然对自身的风险敞口半遮半掩,全球金融市场仍然在信息高度不对称中难以对风险资产进行有效估值。显然,缺乏海外投资实战履历的中投,在投资评估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准都很有限的情况下,选择在这一敏感而又脆弱的金融市场风头浪尖大笔注资华尔街实非明智之举。
风险深不见底
华尔街金融机构深陷次贷危机之中,目前其股价要远比国内金融机构便宜。因此,相对于国内,华尔街对中投来讲更具有吸引力。但客观地说,这只能说明国内金融机构的股价存在有明显的泡沫。
事实上,由于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全球金融市场仍然难以对风险资产作出准确的价值重估。
要判断当前是否是投资华尔街的最好时机,关键还是要厘清当前金融危机的真正的风险源及其成因。一直以来,包括美国政府和华尔街金融机构,都把这场影响广泛的危机归因于房地产市场。
遗憾的是,这种基于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测度只能说是当前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的冰山一角。而此次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可以基于两点:一是资产价格泡沫已经吹到了难以维继的地步;二是以风险管控为主要功能的金融衍生产品被华尔街当作牟取暴利的杠杆工具进行投机,并且华尔街投行还将这些衍生品推荐给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以赚取高额的佣金。可以说,为风险管控而生的金融衍生品反而成为了华尔街专业机构向市场输出风险的工具和渠道。
同时,当前华尔街金融机构与投资者之间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使得全球金融市场风险正进一步恶化。包括CDOs(担保债权凭证)在内的衍生品市场的风险敞口尚未完全释放,市场仍然忍受着有价无市的困惑,投资者难以洞悉还有多少风险敞口等待暴露,也难以准确预料风险的传播途径和可能覆盖的范围。这些都还是待解之谜。
当前的危机是否仅限于美次贷市场?控制了次贷市场是否就能够遏制危机的传导?风险资产是否就可以重新获得定价?显然,投资者对此缺乏信心。
众所周知,美次级债以及其他的资产支持证券如CDOs等,已不再是华尔街金融机构进行风险再配置的市场,而成为其创造巨量市场流动性的主要筹资市场,该市场的筹资功能已经远远大于其风险管理和再配置的功能。通过该市场所筹集的资金主要投资于高风险资产,其中不乏有明显的投机行为,包括外汇市场投机、能源等商品期货市场投机等。
然而,从当前外汇市场、能源等商品期货以及新兴市场所日益凸现的资产价格泡沫看,要延续投机炒作所需要的巨额资金量需要强大的融资支持,而美资产支持证券市场这一主要融资链条的断裂在一定程度上是堵了华尔街的财源,一旦资金在一段时间得不到跟进,被吹大的资产价格泡沫就面临着暴破的风险。
从这个角度讲,本次金融危机具有全局性和很强的联动性,对危机的处理拘泥于局部市场很难有效控制整体风险。选择在这个时期抄华尔街的“底”显得有些过度自信。
机遇留给准备好的人
应当现在就投资华尔街的“机会论”的观点认为,新加坡等国的SWF(主权财富基金)目前在积极地投资华尔街金融机构,因此中国可以参照介入。
新加坡SWF对于中国的确有借鉴意义,但投资是否能够最终获得成功,出售的时机显然更加关键,而新加坡SWF拥有多年的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经验,对于买入和卖出的时机把握显然要优于他的中国同行。
实际上,中投与新加坡SWF相比,不论是在运作架构、管理模式还是公司治理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新加坡SWF在人力资源配置、公司治理及激励约束方面等都更加市场化。其投资筛选流程和风险管控流程都经历了长时间的市场检验。而不论是中投还是之前的汇金,在定位、公司治理和人力资源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硬伤。
因此,用新加坡SWF投资华尔街来证明中投投资华尔街具有可行性可以說是外行看热闹,没看明白就行动显得过于武断了。
目前,中国投资华尔街金融机构的前提是不能参与其管理,华尔街金融机构也不为中国提供董事职位。所以,即使中投的投资等到了云开日出之时,但由于属于被动的财务投资者,华尔街完全可能通过定向增发等多种手段来稀释中国的持股比例,从而影响中国的投资收益。
即使危机不久就能结束,但大摩的股价能否达到可转债约定的水平也很难说。协议中换股价的估值是就目前的大摩而作出的,而中投投资的是未来的大摩普通股,从这个角度看这类似于认股权证。这显然并不能算是一个与中投自身能力相符的机遇。
总之,笔者认为,当前SWF以折价的方式入股华尔街金融机构虽然可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但这种投资所面临的巨大不确定性更值得SWF管理人思量。毕竟,世界每时每刻都有无数机遇,但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提供的。现在中投管理层需要回答的是:中投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