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注重在继续发挥传统的教学媒体积极作用的同时,要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普遍应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工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时,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由"杂草众生、野狼成群"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过程。听完后,教师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什么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这样导课可以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二、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教材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有时教师很难用语言讲清,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解决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如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我播放了电影《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
(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
(2)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
(3)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
(4)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
(5)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決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三、 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都力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流畅性、批判性,进而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课堂实效性。
略谈学生变声期嗓音的训练
孙丽婷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逸夫小学 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学生从低年级进入高年级,知识不断增加,心理逐渐趋于成熟,声带也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如何使学生既能学到歌唱发声的知识和技能,又能使学生顺利地度过发声期,这是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学值得注意和讨论的课题。
一、学生变声期情况
男孩表现为喉结突出,声带明显增长,增厚,声音失去明亮、清脆的特点,变得低沉浑厚,甚至嘶哑;女孩也有类似情况,但不如男孩明显。他们的声带长期处于充血状态,发声器官容易疲劳,并变得不喜欢唱歌。
针对以上特点,要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变声期进行嗓音训练,教师必须切实了解所教学生的嗓音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有信心地练习发声和歌唱。
二、训练方法及措施
1.纠正学生错误认识,增强学生唱歌的信心
在变声期间,部分学生较为自卑,认为自己的声音难听,羞于讲话和歌唱,缺乏歌唱兴趣;有的学生不懂得这一生理过程,拼命喊叫发出大声,或模仿流行歌星嘶哑的唱法,结果使嗓音越唱越坏,造成终生遗憾。作为教师,应向学生讲清变声期的嗓子及其声音特点,使学生懂得变声期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过的生理发展过程,如果不懂得正确的发声方法,就会毁坏嗓子,使嗓音永远失去光亮和魅力。反之,只要正确的发声,照样可以唱好歌,并顺利度过变声期,使声音重新焕发出光亮和魅力,进而增强学生歌唱的信心,纠正学生错误的想法和认识。
2.做好歌唱前地准备,加强气息和呼吸练习
气息是歌唱的命脉和动力。心静则气和,气和则气通,气通则声畅。在每节课的练声前,我要求学生静心闭眼,用慢吸慢呼的方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气息的运行中,使学生情绪稳定,气息调和,声道畅通,毫无阻挡地发出声音,然后进行发声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明显感到歌唱不像以前那么紧张困难了,声音也变得富有弹性和充满立体感了。
3.强化发声过程中的强弱训练,培养学生轻声唱歌的本领,提高学生的声音控制力,让学生学会自然歌唱,掌握歌唱的主动权,改变学生一张嘴就大喊大叫的习惯。
强弱训练和轻声歌唱有助于学生歌唱时气息的控制和调整,并能聆听其他同学和集体的歌唱。应该注意的是:训练时应提示和要求学生必须弱而有气,柔而有力,轻而有声。在此同时,教师范唱给学生听,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正确的发声,什么是优美的声音,让学生真正理解嗓子发声是靠气息的支持,有气无力、有力无气等都影响着声音的质量。
4.传授发声的训练方法和歌唱知识,加强合唱训练,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提高学生歌唱的兴趣。
在教学中,不仅教给学生咬字吐字的规律,还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歌唱的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咬字吐字唱歌,并把优秀的独唱、合唱、齐唱、领唱等歌曲教给学生,扩大学生的歌唱视野,使学生能灵活多样地演唱各类歌曲,达到依字行腔、以情带声的目的。同时,组织和开展各类竞赛,让一些优秀的学生范唱,并当场指导和纠正一些学生的歌唱,加强合唱训练,有利于避免独唱和齐唱的单调和不足,让学生充分体会合唱的力量和美妙,充分体会合唱声的立体感和协调感。处在变声期的学生,声音缺乏圆润和光亮,而合唱恰恰能扬长避短,利用集体和分声部的力量使声音的立体感和共鸣尤为突出,强化了学生的声音和美感,陶冶了学生美好的情操,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歌唱的热情,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5.选择合适的歌曲,合理安排歌唱时间
在选择歌曲时,注意选择适宜学生演唱,符合儿童生活情趣的歌曲,音域不能太宽,高音不能太高,低音不能太低,碰到一些音域较宽的歌曲可适当移调,杜绝成人歌曲和流行歌曲进入课堂。在课堂上应合理安排歌唱时间,注意让学生的嗓子得到合理的调整和休息,以免让学生感到枯燥和疲劳,造成对嗓子的损害。
一、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时,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由"杂草众生、野狼成群"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过程。听完后,教师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什么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这样导课可以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二、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教材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有时教师很难用语言讲清,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解决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如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我播放了电影《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
(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
(2)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
(3)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
(4)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
(5)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決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三、 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都力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流畅性、批判性,进而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课堂实效性。
略谈学生变声期嗓音的训练
孙丽婷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逸夫小学 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学生从低年级进入高年级,知识不断增加,心理逐渐趋于成熟,声带也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如何使学生既能学到歌唱发声的知识和技能,又能使学生顺利地度过发声期,这是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学值得注意和讨论的课题。
一、学生变声期情况
男孩表现为喉结突出,声带明显增长,增厚,声音失去明亮、清脆的特点,变得低沉浑厚,甚至嘶哑;女孩也有类似情况,但不如男孩明显。他们的声带长期处于充血状态,发声器官容易疲劳,并变得不喜欢唱歌。
针对以上特点,要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变声期进行嗓音训练,教师必须切实了解所教学生的嗓音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有信心地练习发声和歌唱。
二、训练方法及措施
1.纠正学生错误认识,增强学生唱歌的信心
在变声期间,部分学生较为自卑,认为自己的声音难听,羞于讲话和歌唱,缺乏歌唱兴趣;有的学生不懂得这一生理过程,拼命喊叫发出大声,或模仿流行歌星嘶哑的唱法,结果使嗓音越唱越坏,造成终生遗憾。作为教师,应向学生讲清变声期的嗓子及其声音特点,使学生懂得变声期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过的生理发展过程,如果不懂得正确的发声方法,就会毁坏嗓子,使嗓音永远失去光亮和魅力。反之,只要正确的发声,照样可以唱好歌,并顺利度过变声期,使声音重新焕发出光亮和魅力,进而增强学生歌唱的信心,纠正学生错误的想法和认识。
2.做好歌唱前地准备,加强气息和呼吸练习
气息是歌唱的命脉和动力。心静则气和,气和则气通,气通则声畅。在每节课的练声前,我要求学生静心闭眼,用慢吸慢呼的方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气息的运行中,使学生情绪稳定,气息调和,声道畅通,毫无阻挡地发出声音,然后进行发声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明显感到歌唱不像以前那么紧张困难了,声音也变得富有弹性和充满立体感了。
3.强化发声过程中的强弱训练,培养学生轻声唱歌的本领,提高学生的声音控制力,让学生学会自然歌唱,掌握歌唱的主动权,改变学生一张嘴就大喊大叫的习惯。
强弱训练和轻声歌唱有助于学生歌唱时气息的控制和调整,并能聆听其他同学和集体的歌唱。应该注意的是:训练时应提示和要求学生必须弱而有气,柔而有力,轻而有声。在此同时,教师范唱给学生听,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正确的发声,什么是优美的声音,让学生真正理解嗓子发声是靠气息的支持,有气无力、有力无气等都影响着声音的质量。
4.传授发声的训练方法和歌唱知识,加强合唱训练,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提高学生歌唱的兴趣。
在教学中,不仅教给学生咬字吐字的规律,还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歌唱的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咬字吐字唱歌,并把优秀的独唱、合唱、齐唱、领唱等歌曲教给学生,扩大学生的歌唱视野,使学生能灵活多样地演唱各类歌曲,达到依字行腔、以情带声的目的。同时,组织和开展各类竞赛,让一些优秀的学生范唱,并当场指导和纠正一些学生的歌唱,加强合唱训练,有利于避免独唱和齐唱的单调和不足,让学生充分体会合唱的力量和美妙,充分体会合唱声的立体感和协调感。处在变声期的学生,声音缺乏圆润和光亮,而合唱恰恰能扬长避短,利用集体和分声部的力量使声音的立体感和共鸣尤为突出,强化了学生的声音和美感,陶冶了学生美好的情操,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歌唱的热情,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5.选择合适的歌曲,合理安排歌唱时间
在选择歌曲时,注意选择适宜学生演唱,符合儿童生活情趣的歌曲,音域不能太宽,高音不能太高,低音不能太低,碰到一些音域较宽的歌曲可适当移调,杜绝成人歌曲和流行歌曲进入课堂。在课堂上应合理安排歌唱时间,注意让学生的嗓子得到合理的调整和休息,以免让学生感到枯燥和疲劳,造成对嗓子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