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文化融合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指导策略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ndrz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艺术教育观念趋向多元发展,新的美术教育也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扩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美术活动,不仅能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也可创新幼儿美术活动。多年来,福建省泉州市刺桐幼儿园立足木偶文化建设,发展了完整的“偶趣偶益”课程体系,将木偶美术活动作为园本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活动之一,利用木偶文化开展了多种幼儿喜闻乐见的美术活动,探索了木偶文化融合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戏偶”——情境激趣策略
  一是根据题材设计“赏偶”情境。在开展木偶美术活动时,教师抓住木偶富有童趣和可操作性强的特性,以生动、有趣的木偶剧表演或者戏偶互动游戏引出木偶美术活动的主题,让幼儿在赏偶和戏偶的过程中充分感知作品,积累“创偶素材”。如教师用各类自制的木偶作品以自编自演的木偶戏形式进行展示,夸张的木偶形象、有趣的故事情境,不仅刺激了幼儿的感官,也为创作环节埋下了伏笔,让欣赏环节更具互动性。
  二是教师指导融入“偶戏”表演。在教师指导过程中,“偶化”语言的运用是推进活动的关键因素。如在“餐具变变变”制作活动中,教师表演杖偶“拍胸舞弟弟”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启发他们观察小木偶的制作材料,并通过互动交流拓宽幼儿思维。教师表演木偶肯定了幼儿的创意,“人、偶”之间的互动交流也让教师的指导增添了童趣和偶趣。
  二、“研偶”——材料支持策略
  1.多元材料巧利用,让创作从单一到丰富
  在开展木偶美术活动时,教师可为幼儿准备低结构材料,如纸条、纸筒、瓶子等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供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自主选择,进行简单的“木偶创作”,材料也随着幼儿创作需求以“滚动式”的形式不断充实和丰富,以支持幼儿“创偶”活动。如有的用纸袋做成了大嘴河马,有的将多个纸筒串在一起做成一条长长的小蛇……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被幼儿灵巧的双手赋予了偶性与偶趣。
  2.因“材”施教趣创意,让创作从复杂到简单
  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在甄选材料时既要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需求,也要提高幼儿创作的表现力。“纸弹簧偶变变变”活动中的材料以纸条、图形纸片、蛋糕纸托等纸质材料为主,以夹子、轻彩泥等为辅。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只需运用粘、折、撕、夹等简单的技能就可完成木偶制作,而且作品的牢固性较好,有利于幼儿独立创作,从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三、“创偶”——个性化指导策略
  在创作过程中,幼儿因为个体差异而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和需求,也会在选材、造型设计、技能等方面产生不同的“需求”。这时教师应秉着“尊重每个孩子的艺术创作”之初心,与幼儿进行及时、有效、个性化的互动,鼓励、支持幼儿把他们的奇思妙想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木偶创作中,从而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在创作过程中,幼儿常常会因为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不足而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仅影响作品的创作,还可能打击幼儿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应通过观察,及时了解幼儿的真正需求,并通过游戏化的形式给予其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难题”。
  此外,有些幼儿即使在明确了自己的创作主题之后,也可能因为没有“创作目标”而感到困惑或遭受挫折,认为自己不能独自完成作品,对他人产生依赖心理。当幼儿向教师发出求救信号时,教师应及时通过鼓励、示范等方式,耐心地启发或引导其完成作品,从而提升幼儿的自信。
  四、“赏偶”——多元评价策略
  1.戏偶式评价
  采用木偶表演的形式作为评价方法,不仅使环节过渡更自然,还能充分调动幼儿评价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功感。如木偶制作活动后,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周围的人力、环境资源,鼓励幼儿大胆地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同伴合作创编故事进行表演。教师也可以木偶角色融入幼儿的木偶游戏中,在互动表演中肯定幼儿的“创意”,如“蝴蝶妹妹,你弯弯的翅膀,飞舞起来,真美”“兔子弟弟,你的羽毛耳朵,真帅气”,与幼儿一起分享“小木偶”带来的别样快乐。这种游戏讲评的方式使幼儿既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也体验到了成功感。
  2.展偶式评价
  每开展一次木偶美术活动,都能收集到幼儿创作的各种木偶作品。而让幼儿互相欣赏自制的木偶作品,既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也能让幼儿在欣赏他人作品的过程中积累创作经验。因此,教师在组织木偶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科学玩偶大比拼”“创意皮影”“鞋子偶变变变”等不同的创偶主题,在班级或者学园环境中创设展区进行展示,吸引全园幼儿、家长和教师参观,并以记录、投票形式引导大家从造型、色彩、偶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简单易行,而且能够进一步加深幼儿的审美体验。又如,以学园“爱心木偶义卖活动”为契机,以“大手牵小手”的形式,让幼儿与家长在不同展區选购自己喜欢的木偶,并在爱心捐款箱里投入一份爱心款。这种以“偶”传情的评价方式,不仅培养了幼儿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关爱他人等良好道德品质,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发展,也让木偶艺术创作变得更有意义。
  3.“空中”偶戏评价
  借助现代化技术,可将幼儿的木偶作品制作成“音乐相册”“美篇”“推文”等,通过班级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展示幼儿的木偶作品,进行“空中”偶戏评价,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线上、线下师幼互动的木偶美术课程活动,引导幼儿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创作出了“口罩大侠”“病毒大王”“医生超人”等形象逼真的小木偶,自编自演了《抗疫木偶戏》,并拍摄成小视频进行“空中”交流,使整个评价环节更具生动性和直观性。特殊时期,这种“空中”偶戏评价,不仅丰富了课程评价形式,也让幼儿在欣赏、评价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创作欲望,增强了自信心。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组织中,有效的指导策略能充分激发幼儿的艺术创想,帮助幼儿实现艺术创作,促进幼儿艺术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开展木偶美术活动时,教师应秉持一颗童心,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通过创设富有偶趣的情境、提供低结构材料、适时的个性指导、有效的作品评价,引领幼儿渐入“创偶”佳境,搭建起推动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能力的阶梯,让幼儿稚趣的童年在木偶美术活动中尽显盎然生机。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促进学生素质提升、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名著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开展名著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名著阅读的必要性  1.名著阅读符合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
小学生习作中的身边人、事例与小作者感受的“虚假”饱受诟病。事实上,有些所谓的“虚假”是习作“镜像”,应与“虚假”区别对待。否则,会严重影响到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从而影响到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与认知。  一、习作中的“身边人”现象  “身边人”现象是指小学生在习作里描写自己的身边人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当前关于“身边人”研究大多聚焦于写作技能,如挖掘习作素材、写清楚身边人特点等,而关于“身边人”现象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而数学本质上是数字、符号、图形、关系和逻辑规则下的思维游戏,因此,将数学课程与游戏相结合,可有效提升儿童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当下,亲子共读在促进亲子关系以及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已被更多家长和教育者所熟知。基于此,笔者探索并实践了亲子数学游戏活动,建构了隐性驱动的数学课外学习场域,以促进儿童数学能力健康发展。  一、亲子数学游戏的价值探寻  1.让儿童从“现身”到“具身
摘 要 经典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净化我们的灵魂。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的提升学生认知阅读水平,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这一部分已经有了明确的界定:“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触动最深处的感性点,撬动学生的灵魂,从而从更深层次提
[摘 要]地图技能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必备的技能,也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然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视障生无法通过视觉来观察事物,因此对其地图技能的培养往往需要另辟蹊径。地理触摸地图是专门为视障生设计制作,能够辅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图形。从触摸地图的选图方法、读图方法、读图技巧、跨学科整合、课外实践等几个方面进行实践运用,能使视障生地图技能训练更有成效。  [关键词]触摸地图;地理技能;视障生  在地理学
摘 要 面对语文学习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笔者以生为本,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从学生渴望得到赞赏的本性入手,优化结果性评价,从爱玩爱动的年龄特点入手,优化过程性评价,从学生和文本的情感契合点入手,优化多元评价优化,通过以上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优化;学习评价;学习动力  小洲是我班上的一位男生,班级学号
摘 要 高考作文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新高考模式的变化,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如何在语文教学和复习备考中采取有效的方式,以适应高考作文命题的这种新变化,值得广大一线教师关注和思考。本文对高考作文命题中的思辨性特征和体现的人文情怀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理性思辨;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作文在高考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