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生物进化史

来源 :科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qi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并非界限分明


  生物、机械,这两个对象似乎从来就是泾渭分明的。前者天造地化,后者则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与生物相比,机械没有意识,无法感悟大千世界,呆板的电子眼里总那么空洞茫然,缺少了那么些灵气。它们千篇一律地遵循着指令办事,不知疲倦也无喜怒哀乐,不会创新也毫无自由的变数。不论机械设计得多么精巧,都是不具备生命的。它们被创造,它们被报废,皆不曾“活”过。
  这便是传统观念中对机械类非生物的界定。
  然而,随着对生物本质的深入探究,以及机械工业的精进升华,机械与生物之间的界限,愈发地模糊了起来。
  作为生物,我们并非如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具备着与生俱来的自由意识。初生的婴儿如动物般地遵循着谱写于基因中吃喝拉撒的本能,稍大一些的学生遵循着教师传授的经验公式解题作业,长大成人之后的业务流程规范让员工们兢兢业业地恪守工序。在人类的一生中,遵循既有程序办事的时间,是远超过其自由创造的。
  我们自认为能够打破格律,无中生有,但不过是沿袭着先辈的代码所塑造的意识驱壳为自己升级了个补丁。物质决定着意识。每一代的生命体会如何接收信息,辨析信息,归纳组合并利用信息的模式,早已由上一辈传承而下的硬件与软件所决定。脱离了前人的代码包所奠定的方法集,新生的意识体也不过就是个惨白的空壳。
  好吧,至少我们人类或多或少还能给自主地为自己升级些许版本,我们是程序的执行者,却也是程序的开发者,这一点总能成为生物与机械的标志性差异了吧?
  但放眼望去,能够如智慧生命体那样实现自我更新的生物真是凤毛麟角。人们或许还能够远远地分辨出机械狗与生物狗之间的行为差异,但一只机械甲虫却足以以假乱真。
  越是原始简单的生物,便越是形同机械。生老病死,寻偶觅食,筑巢御敌,它们周而复始地贯彻着DNA中的指令。曾经,达尔文进化论粉碎了“灵魂”的存在,证明了人类与动物之间没有本质的不同。而眼下,日益复杂的人工智能与低等生物之间行为能力差异的缩小,正预示着另一层认知的飞跃——生物与机械同样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生物即是机械,只不过我们是更复杂高等的机械,拥有着自我调试并升级功能的完备机械罢了。

  成为一只能够独立生存并繁衍种族的生物,并不需要太过苛刻的条件。以当前现有的人类技术而言,或许还无法制造出“終结者”式的智能机器人,但若仅仅是用机械之躯创造出昆虫级别的低等生物却未尝不可。
  和碳基生命体相比,这些金属、橡胶、塑料组成的新兴生物,具有强度上的优势。正如骨骼让动物屹立大地,木质让植物刺入云霄,高强度的材质支撑着更为庞大的身躯。当进化之轮开始在机械生物一族转动,被地球重力所束缚的躯壳瓶颈就此打破。没准儿,形同变形金刚式的巨大金属生物,会成为下个纪元的地球物种主流在我们眼前晃荡——正如当下高耸的乔木矗立于娇矮的苔藓前那般。

合二为一


  (以下内容纯属科幻)
  正是山花烂漫时,陡峭的山坡上郁郁葱葱,繁花似锦,大自然用最华美的锦缎装饰着这个时节。
  一只鞋柜般大小的机械甲虫步履稳健地行走在嶙峋的山路上。它谨慎地伸出机械肢,牢牢地抓握住突兀的山岩,一步一移地攀上了岩壁,最终稳稳地悬挂在了通风开阔的角落。只见它张开了背甲,露出内部幽深的孔道。不计其数的蜜蜂陆陆续续从其体内涌出,扑向了漫山遍野的花丛中……

  这是一台移动式智能蜂箱。有了它的存在,蜂农们可省事了不少。每年随着花期逐花而行,搬运大量沉重的蜂箱到合适的向阳通风位,向来是件苦差事,更何况山地养蜂面临着花种奇异、生长环境地势险峻等诸多不便。而一台智能化移动蜂箱的诞生,无疑是劳动轻便化向往者的福音。它犹如蜜蜂们的专座房车,长驱直入人类不涉之所。悬崖、树梢,无一不见它们悬挂的身影。它们又像训练有素的牧民,观测天象,熟练地选择最佳的地点放牧,又在最合适的时节迁徙。它们行为简洁、目标明确。从它们被设计并制造出的那一刻起,就是为牧蜂而存在的优质装备。它们辛劳一辈子,风餐露宿,日作夜息,直到伤痕累累、衰朽不堪,方才退役。

  历史慢慢推进,一切发生得都是那么循序渐进润物无声。人们渐渐发现,智能蜂箱的使用寿命一代代地延长了起来!从最初的五年一报废,慢慢延伸为八年、十年,乃至十五年的实用年限。明明使用的是同款产品,耐久度却无故提升,这不由地勾起了人们的兴趣。
  随着深入的研究,一系列令人意想不到的景象呈现在了面前——智能蜂箱进化了!
  当然,作为智能机械设备,它们从出厂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动态分析环境因素,并且调整行为策略的能力。但出乎研究者意料的是,得以进化的不仅是蜂箱本身,身居其中的蜂群的行为也开始变得和它们的祖先不尽相同起来。   起初或许是出于本能,当蜂巢因机械外力遭受损伤时,蜜蜂们为了守护自己的蜂巢,就地取材使用黏土、叶屑以及蜂蜡修复着外壳上微小的创口。这些简易却又及时的急救处理让智能蜂箱的内部线路板免受尘土与湿气的侵蚀。

  烈日炎炎的季节,为了保障蜂巢的核心温度,蜜蜂们寻找着机械体中的高温部位,扇动翅膀,促进空气流通以降低内部温度。更有经验丰富的工蜂主动清洁起了智能蜂箱的散热孔,让机械体的散热机能始终养护于百分百效率状态。这一举动同样间接保护了机械体脆弱的芯片不受过热的伤害。
  有了蜜蜂们的精心保养维修,智能机械体的寿命自然得到了显著的延展。这些聪明的蜂箱逐渐思考出了一条经验逻辑——若要高产,必先长寿,而欲长寿,擅择优蜂!
  于是乎,野外的智能蜂箱们“窃窃私语”起来,互相讨论起谁肚子里的蜜蜂更擅长修复作业。它们开始选择性地覆灭一部分蠢钝的蜂群,将护巢品质更优秀的良种引进培育。蜂箱与蜜蜂,机械体与有机体,这二者本不同源,却朝着共生生物协作互利的模式进化着。
  又过了若干年头,进化总是充满了不测的惊奇。蜂农们诧异地发现,一部分智能蜂箱彻头彻尾演化成了“野生种”。蜂巢被蚂蚁攻占了!这些昆虫界的军武霸者,将原属蜜蜂的领地占为己有,智能蜂巢就此成了智能蚁巢!
  同样作为拥有群体智慧的超有机体集群生命,蚂蚁代替了蜜蜂,继承了与机械体之间的协作关系。人工智能由此改变了生存策略,老實本分的蜜蜂放牧者摇身一变,化身成为蚂蚁军团的装甲运兵车。它们开始放弃原先的职责,频繁出入蚂蚁们喜爱的狩猎场,野化为首批野生模式的机械生命体。而除了蚂蚁,蜜蜂的位置还可由胡峰、白蚁,甚至蟑螂等代替。
  这样的共生关系不会永远地持续下去。作为高智能一方的机械生命体,它们永远占据着主导权。通过有意识地改变电场,收集并释放化学信号,机械生命体操纵着昆虫们更多地为自己服务。机械生命体驯化着自己体内快速繁衍更替的有机生命体,一代又一代地筛选着最合适的品系。终有一日,昆虫们将被“驯狼为犬”,成为离开机械体便无法独立在野外生存的附庸。那时,有机体的功效便形同机械生命体内部的淋巴细胞,将彻底融为其身体的一部分。

阴与阳


  肾阴虚,肾阳虚,补肺阴,补脾阳,阴阳两虚,虚阳上亢……如果有患者到中医馆就医,此阴彼阳的专业名词足以让他一头雾水。在传统医学中,阴阳二元关系的平衡,促成了生命体的稳定健康。而抛开那些令人晕头转向的抽象古语,中医中的阴阳其实有着简洁明了的概念定义——阳者,转化能量做功的效率;阴者,滋润与回复的能力。
  细胞能够产生多少热量维持体温,肌肉是否强健,消化腺能否分泌优质的消化液分解食物,内分泌系统是否能够产生足量的激素以生长生殖,这些对外扩张的能力,皆为生物的阳之力。而代谢体内垃圾,修复老化受损的组织等对内维护的能力,则为阴之力。阳虚者生发无力,萎靡不振,阴虚者则会阳盛逐衰,后继枯乏而竭。
  以此看来,传统机械体若是作为一种生物,存在着与生俱来的设计缺陷——阳盛阴乏。人们不会否认一台单兵智能战车拥有多么负责的动态影像分析系统,更不会无视它无坚不摧的火炮与风驰电掣的行驶速度。但极度威猛的机械的使用寿命,却往往不尽人意。很多时候,看似柔弱的血肉之躯的耐用性,却远胜于钢铁。终日跳动的心脏陪伴着人类度过七八十个春秋,而在此期间,我们已报废了数不胜数的汽车与家电。

  作为有机生命体,阴之力无时无刻地修补着我们氧化劳损的机体,损耗与回复的大战终日不休,形成动态的亚平衡。也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小修小补,让我们不起眼的身躯能在地球上折腾如此长的时日。
  看到这里,有人或许会不以为然——机械体虽然不像有机体那样能够自我微调,但其一旦出现损伤,可通过更替零件等方式实现批量维护,岂不是更为简便快捷?
  此话不假,在重大创伤领域,有机生命体的手术充满了繁杂与风险,而机械体的模块化设计却可让它换肢如更衣。然而这样的维护模式,也有其尴尬之处。更多的时候,机械体的损伤并非来自强大外力造成的重度创伤,而是日积月累的运作所造成的材料损耗。倘若一辆跑车的轮轴出现了些许金属老化的细裂纹,车主就此更替了整个轮轴的土豪之举还算可以承受,那么核动力航母的蜂巢承重板出现此类问题便更替整块底板,那就无异于重建整艘航母了。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小觑的巨大财政浪费。

  承接前文所述,当智能机械体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之后,俘获微小的有机生命体为其修复机体的细微损伤,弥补阴之力的匮乏,这一举动让其真正意义上从单纯的机器转化为了完整的机械生命体。在许多科幻作品中,纳米微机大行其道。它们广泛地分布于军工间谍与医疗领域,渗透进其他大型机器乃至人体之内,干尽了篡改芯片或是驳接神经的勾当。但制造如此微小精准并耐用的纳米机器,本身是一项HARD模式的技术挑战。在这方面,自然界原有的微小有机生命体可以说是天然的纳米机候选。比起微观级别的机器植入人体的技术,小型化乃至微型化的传统生物植入机械体的可操作性,显得更有希望。
其他文献
你一定想不到他们竟然会这么蠢。这里可是全国最大的太空站,数百个全息摄像头覆盖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而这三个混蛋竟然以为他们能抢劫货币兑换处,还想侥幸全身而退。  不错,他们的确带着几把陶瓷手枪混过了我们的安检仪器,然后在男士更衣室里把枪支组装完毕,并且另一个人还成功地从餐馆里偷了两把牛排餐刀。但是活见鬼了,难道他们觉得我们会就这么袖手旁观,眼睁睁看着他们带着赃物闲庭信步似的走出大门?  在太空站服役
导言:  霍金先生仙逝已经一月有余,他那饱受疾病折磨的身躯,已然安眠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与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巨擘共享无上荣光;而他的精神,则作为无价的遗产,留给尘世众生。纵观霍金传奇的一生,不论是科学理论的发现、科学的普及传播还是科学精神的引导,霍金先生都无愧为一代科学伟人。  在这喧哗散去、尘埃落定的时刻,让我们沉下心来,静静品味霍金留下的吉光片羽,以“继承”——这一最符合他生前期望的方式,
李淼    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曾就任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院,  为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创办者并任院长,  同时也是诗人、科普作家。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哪些现象是高维度生物干涉造成的影响?  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很可能只有两类人:  科学家和科幻作家。  在日前于广州举行的《〈三体〉中的物理学》首发式上,这两类人就各自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三体〉中的物理学》作者、中国理论物理学
编辑手记 :  记得大三时的一个雪天,冰、水、泥混合物薄薄地黏在地上。我从学校食堂油腻的侧楼梯下来,刚好看到书店窗口展示的《星云III·基因战争》。我捧着它一路读回宿舍,完全无视了滑倒的危险……这就是我“初见”dhew的情景。  从上海来SFW工作前,我有幸在苹果派上听到dhew关于题为《有价格的创作》的讲座。其间他对行业的竞争和成本/收益进行了分析,强调“一个负责的科幻作者,应该努力去写卖得好的
1  我还是先自我介绍一下吧。  我叫马克,从小不知道自己父母是谁,十六岁的时候从卡拉科矿区逃到星港城,栖身于旧塔区这个贫民窟里,靠“贼猫”酒吧里的酒保老戈登介绍些零工过活。  星港城坐落在荒凉的西塞罗上,是西塞罗唯一一处人类可以生存的地方。西塞罗围绕着一颗暗淡的红矮星公转,这个小小的星系位于三个星门的交汇处,鬼才知道它在宇宙中的什么位置。穿过星门的世界呢?管他呢,反正我也没去过。  最近我的日子
一  隐形是科幻小说的另一白日梦。著名的作品首推威尔斯的《隐形人》(1897)。小说的主人公格里芬原是学医的,后又对光学着迷。他发现了色素的奥秘。很多东西看起来是不透明的,其实并非如此。比如纸就是由透明的纤维构成的。“不仅是纸,棉花纤维、亚麻纤维、羊毛纤维、木纤维以及骨头……肌肉……头发……指甲和神经……事实上,除血红素和头发的黑色素,整个人体都是由无色透明的组织构成的。你我能相见就亏了这么点儿东
选择素材是写作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如何对大量生活材料进行筛选、剪裁,用什么样的材料表现文章的主题、表达写作者的情感,是同学们写作中遇到的一个大问题。苏教版《语文·必修一》中,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一文在选材上很有特色,学习这篇课文可以从中明白怎样选材。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抗战时期身在重庆心念北平而写的一篇散文,文中用极朴实的语言、极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北平的深沉思念。整篇文章是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组
每个天光未明的早晨,是守墓人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他总要在这半睡半醒的混沌中流连好久。揉眼、叹气、大声咳嗽……一整套程序走完,半僵的身子终于慢慢苏醒过来,准备迎接一天的苦役。  不过今天,他的这段幸福时光烟消云散了——他在床头的少年夸张的大吵大闹中猛地醒来。他叹了口气,在少年的帮助下套上衣服,走出小屋,挪到海边。  少年闪着眼睛望着他,像听他之前解释岛上的一切一样,等待他对这堆沙滩上亮闪闪的怪东西给
她就坐在我对面,如瀑的长发映衬着白晳的脸蛋,微低着头,嘴角露出腼腆的微笑。她不时抬起眼皮看看我,当我的视线偶尔和这双明眸碰在一起,她的双颊就会泛起一片羞涩的晕红。  看到她,我对老妈的怒火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更快又被深深的自卑取代。我知道这必然又是一场毫无希望的约会,甚至比之前的更没希望。  故事老得掉牙:老爸给我打电话,说老妈病了,高烧起不来床,催我回来看她。当我回到家,却看到她老人家喜滋滋地
四类卷的文章,在审题上出现一定偏差,仅部分符合题意。  很多同学不明白“虚拟”一词的含义。其实写作时,无须对VR技术有深入的了解,因为题目中的“虚拟世界”只是对应于现实世界的一种高科技带来的虚拟生活,涵盖了目前我们熟悉的网络生活,当然也包括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新生活。不能单纯地将题目中的“虚拟”等同于手机、网络购物等,它是从“虚拟现实”沿用过来,是指高科技带来的模拟现实的意思。《拥抱更真实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