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代远赴苏二三事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wei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奉命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七大并发言
  1934年7月上旬的一天,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罗迈(李维汉)找滕代远谈话,准备派他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到苏联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滕代远听到组织的这个决定,心中万分高兴。他自入党以来就盼望能到苏联去学习,这次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
  7月中旬,滕代远交代工作后,改穿便衣,离开瑞金,经过汕头来到上海,与红一军团第三军政治部主任高自立一同乘轮船,历时五个昼夜安全抵达苏联海参崴。他们从海参崴登上列车,于10月初到达莫斯科。滕代远回忆说:坐火车大概走了半个月到莫斯科,找到了王明、康生等人,并与他们同住一个楼。由于时间尚早,中共代表团要他们利用这段时间和其他中国同志(许光达、阎红彦、周平、陈贵、李国华、李富、陈平、胡王三、李金荣、李子良、胡虎清等)先在高级军事训练班专门学习军事。许光达是这个班的班长,高自立是支部书记,曾涌泉是俄文翻译。不久,许光达被调走,滕代远接任班长。
  滕代远(化名李光)对自身的学习抓得很紧。在课堂上,他集中精力听课,埋头记笔记。下课后,他抓紧时间整理笔记,晚上还要把整理好的笔记找翻译核对。每天早晨,他要比别人早起一小时,在黑暗里轻手轻脚摸到教室开灯学习、钻研,并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反复思考。
  为迎接共产国际七大的召开,并为大会做好准备工作,高级军事训练班提前结业,他们集中搬到共产国际为中共代表团安排的住处。
  因为滕代远来自中央苏区,当过红三军团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副总政委,参加组织过多次战役,对红军英勇斗争的事迹和红军战士的生活状况非常熟悉,所以代表团决定请他在大会上发言,由他向共产国际介绍中国工农红军的战斗事迹和日常生活。同时,请他参与并协助王明起草报告。
  1935年7月25日,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正式开幕,大会持续了近一个月时间。出席大会的有513名代表,其中一些代表是国际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参加大会的中共代表成员有王明、康生、吴玉章、陈铁铮(化名孔原)、高自立、滕代远、林育英(化名张浩)等。中共代表团在共产国际七大期间,为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进行了大量活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有九名中共代表在大会上做了十次发言。滕代远向大会做了《保卫自由和独立》的发言,着重介绍了红一方面军英勇战斗的事迹和取得的重大胜利。他还绘制了一张略图,对中国国内形势做了说明。滕代远的报告讲得生动具体、简明扼要,先后激起代表们七次欢呼与鼓掌,后来,这篇发言刊登在1935年8月17日的苏联《真理报》第二版。
  受到斯大林的接见
  大会闭幕后,联共(布)中央总书记斯大林,政治局委员、人民委员会主席莫洛托夫,国防人民委员、国防委员会主席、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政治局委员、运输部部长卡冈诺维奇,政治局委员、重工业人民委员奥尔忠尼启泽等领导人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亲切接见了中共代表团的王明、陈云(刚由国内到达莫斯科)和滕代远。他们在联共(布)驻共产国际执委会代表马努伊尔斯基的带领下,依次进入斯大林办公室,与斯大林等人握手、拥抱。斯大林仔细询问了他们个人的情况和所担负的职务,滕代远回忆说:“斯大林勉励我们要注意党的团结,才能争取对敌斗争的胜利。”
  会见之后,滕代远回到寓所,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到列宁学校学习
  中共代表团决定让滕代远等人再到列宁学校去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共产国际为参加七大的中共代表们组织了一个特别班,主要学习政治经济学。参加这个班学习的有陈云、陈潭秋、饶漱石、曾山、陈铁铮、高自立、滕代远等十几人。学习的课程有列宁主义问题、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西方革命史、中国革命问题和中共党史等。学校还聘请了一位经济专家西嘎尔,与代表们住在一起,以便学员上课后随时可以向他提出问题,并同他一起讨论问题。
  滕代远在回忆中写道:“我到了莫斯科后,了解到一些情况,我个人抱定只停留一年的时间,开完第七次代表大会,学完军事训练班后,就要求回国去参加革命斗争,以期取得我国革命的胜利。(我)不愿意学俄文、俄语;不愿意长期住莫斯科的高楼大厦,吃面包,穿西服;更不愿意结婚。”因此,他在学习时间认真听讲,记笔记,不懂就请教老师和同学。他每天学习到很晚,常常过了熄灯时间,还在手电筒微弱的光亮下抄录整理课堂笔记,实在困倦时就到洗手间用凉水擦上一把脸。
  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里保存的滕代远在1937年4月2日从新疆写给中共代表团负责人王明、康生的信中讲道:“我坚决地向国际和代表团建议,在莫(莫斯科)学习已告一段落的同志们,或者已经预备派回国工作的同志们,无论如何应设法早日派回国工作为好!”他深知这种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必须以顽强的意志学习到革命的理论与知识,不断增长自己的本领,以适应回国之后激烈残酷的对敌斗争。
  1935年至1936年,滕代远以自身的战斗经历化名李光写出《中国新军队》一书。此书首次向国外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历史。经反复修改完善,于1936年1月28日正式脱稿,后由莫斯科一个工人出版社公开出版。这本书对当时的共产国际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中国工农红军的生活状况》一文,详细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日常生活、政治文化生活、红军和群众的相互关系、红军对俘虏官兵的待遇、红军的组织和干部培养等内容。1936年春,这篇文章发表在共产国际机关刊物《共产国际》(中文版)第一、第二期合刊上。这些文字已经成为后人研究历史难得的珍贵史料。
  滕代远在苏联参加会议、学习、受到斯大林接见,这些一直是他引以为豪的宝贵经历。(编辑 王 雪)
  (作者是滕代远之子)
其他文献
1978年3月,《红旗》杂志编辑部交给我一个任务:约请老作家周立波同志写一篇关于作家必须深入生活的文章,用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6周年。当时我的心情很不平静,因为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这位久负盛名的老作家的名作《暴风骤雨》就是我最喜爱的作品之一,而他也成为我最崇敬的作家之一。那时候,我一边读着他的作品,一边想,要是能有机会见到这位作家,并且向他请教一
1930年春,中共中央宣传部为了适应中国革命的需要,为了“加强国际宣传”,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与要求,在国民党统治的上海创办过一个通讯社,全称为“中国工农通讯社”,简称“工农通讯社”,这是中国共产党独自创办的第一个影响很大的通讯社。该通讯社是中共中央对海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著贡献。向海外发行新闻稿《中国工人通讯》  1930年5月,中共中央收到共产国际第六次世界大会时,莫斯科《真
大约在1956年一二月间,刘少奇指定陈伯达为他起草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陈伯达对此颇为用心,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搞出了一个初稿。可是,刘少奇看后并不满意,并把稿子送给胡乔木,问他有什么意见。胡乔木说,陈伯达起草的报告不像一个党中央向八次代表大会所做的政治报告,倒像一个学术报告。陈伯达听了心里不是滋味,很生气。不过,刘少奇却与胡乔木有同感,并对胡乔木说:“那好啊,他写的不行,你来搞一个。”  接受任务后,
我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至今已有34年。每当我回顾自己走过的从事文献研究工作的历程时,方铭同志那慈祥的面容,那一桩桩、一件件她关心年轻同志政治思想进步、编研业务成长,以及在生活上对我们体贴照顾的情景,就会立刻呈现在我的脑海里、出现在我的眼前。这里,我谈谈在她领导下工作,给我留下的终生难忘、一直鞭策我努力搞好文献编研工作的两件事。教导我严谨精细对待珍贵历史文献  1981年3月,从中央党校第二期
一  今年是爷爷李大钊烈士诞辰130周年,各个方面对爷爷的悼念纪念活动很多,这有助于让人们更多地了解爷爷那些先辈的革命事迹。但也有一些媒体刊登的文章在宣传爷爷时有一些不实言论,譬如说李大钊“子女个个都是高官”,让我们这些后人哭笑不得。爷爷有子女共五人,分别是李葆华、李星华、李炎华、李光华和李欣华。我父亲李光华排行老四,是二儿子。爷爷牺牲时,我父亲才四岁,由于年纪小,很多事情都记不得了。我父亲在北京
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后,亲戚纷纷要求解决工作、升学和生活困难等问题。为了纠正家人欲借他的权力谋私利的错误思想,1959年国庆节期间,刘少奇专门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在会上刘少奇说道:“现在解放了,在农村也好,当工人也好,生活都比过去好多了。当然马上消灭城乡差别现在还做不到。你们想请我这个国家主席帮忙,以改变自己目前的状况,甚至改变自己的前途。说实话,我要是硬着头皮给你们办这些事,也不是办不成。可是不行
在中共党史和当代中国史的研究领域,关于经济史的研究一直是薄弱环节,甚是缺乏既有史料厚度又有思想深度的佳作力作。可喜的是,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程连升教授所著《筚路蓝缕:计划经济在中国》一书,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短板。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两个有着明显区别的体制阶段。因此,“从计划到市场”一直是学界关于当代中国经济史的最基本概括,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叙事定式:举凡讲到19
六  华莱士飞离昆明,目的地为成都,半道在桂林降落,逗留了两小时。  在桂林,他视察了美国的一处空军基地,又访问了国民政府军委会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部,适逢军委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正在桂林与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准备桂柳对日作战事宜。  白崇禧曾经参与指挥过台儿庄、武汉和昆仑关等对日战役,张发奎也率部参加过淞沪、武汉、昆仑关战役,两人均属抗日名将。在悬有大幅军用地图的司令部内,华莱士与他们详细讨论了战局,
张曙先生之可贵在于和聂耳同为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将……救亡歌咏便是最显明的,代表了大家发出了反抗的怒吼,代表了大众发出了要求团结的呼声。张曙先生便是这样的工作者中的一个,这功绩是永远、永远不磨灭的。  ——周恩来  坐落于安徽歙县东南新安江畔的坑口乡柔川村,群峦叠翠,林木葱茏,潺潺山溪穿村而过,汇入奔腾浩荡的新安江。1908年9月18日,一位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谱写光辉篇章的著名音乐家,就诞生于这里的
著名的画家、金石家、篆刻家傅抱石曾经为毛泽东刻过一方石印。这方大印印面达5厘米见方,印台高4.5厘米,印钮2.5厘米,上面雕刻了一只盘卧回视的怪兽。寓意“神兽吉祥,天人合一”,表达了对毛泽东的祝福与景仰之情。  这方巨印,是傅抱石于1959年在北京刻治的。那年,傅抱石和广州的关山月一起,被国务院召到北京,受命为新建成的人民大会堂绘制巨画《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巨画将由毛泽东题款。按照中国画的传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