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感赏析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b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最广为人知的一篇散文作品,他出色的写作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异常优美的书中世界,文中的意境描写如同在仙境漫游,字字句句蕴藏着诗情画意,将朱自清的喜爱与欣喜之感表达得淋淋尽致,实乃现在散文的楷模。
  关键词:意境美 立意新 画面美 色彩美
  很久一段时间以来,现代的散文家在作品中,都执著地追求着散文的意境。这里所说的意境,就是指将自身的感情放置在一个虚拟的场所里,被营造出一个或美或快乐或悲伤的氛围之中,这些多种的感情氛围,往往伴随着让人难忘的画面感,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享受着这样的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感觉。
  一、朦胧的意境美
  朱自清的散文如同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将“温柔敦厚”这一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朱自清的绝大多数作品,在感情抒发上都显得极为平淡,一般不会出现很强烈的表达,他所表达的多数感情是平淡中带着一丝忧愁,偶尔表现出的喜悦,也掺杂着人生苦短的悲凉气息。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属于“哀而不怨,怨而不怒”[1]。《荷塘月色》在极力地表现和传达一种朦胧美,你看那“薄薄的青雾”和“淡淡的云”,若即若离,当温柔的月光穿过淡淡的云,洒在荷叶之上,透过眼前这层薄薄的青雾,去观看荷叶反射过来的皎洁月光,似梦似幻、如痴如醉的感觉在全身游荡,如同在梦中遨游仙境。美好而善良的月光,真让人心旷神怡,又如同活在幻觉中,一切都不真实。朱自清寓言于景,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将夜晚的清新美景与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水乳相融,景色里带着些想法,想法中尽是良辰美景。朱自清对景色的描写优雅而又清新,轻易地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睛,带他们走进诗情画意之中,流连忘返。他以月光的宁静为背景音乐,来反衬他内心的急躁和不安。
  二、独特的立意新
  《荷塘月色》有着“标新立异”般的立意,将矛盾也能变成一种美而让人赞赏有加。我们很容易就能够看出,朱自清在写《荷塘月色》之前,至少在他拿起笔的那一刻之前,他的心情就是急躁不安的,他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就是矛盾的开始了。因为内心的烦躁,屋中是不能容纳下的,要去到更开阔的地方,换一种心情。于是朱自清就看到了一番这样的景色,“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他的情感表达从来都是“淡淡的”,所以看到的温柔月光也是“淡淡的”,他需要借助这淡淡的月光,来调整自己苦闷的心情,那迷人的荷塘月色,就当是给自己放的一个假,就当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抒发自己的感情,出门散步也是为了转变心情,所以当他看到这美幻的景象,心情已然变得舒缓,怡然自得。在朱自清的内心,认为独自一人在这样的月色中观赏荷花,就是全世界最让人开心的事情了,这是多么的让人神往。但一个人却又有些孤独了,心中的感情无人诉说,所以他说:“但热闹的是它们,我什么也没有。”他向往着这样的美好,可这美好又令他苦恼。描写出一个人处于矛盾的心态,这矛盾的描写却又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无事生非,一切都很自然和谐,朱自清的文字功力,实在让人啧啧称赞。
  三、传神的色彩美
  《荷塘月色》的写作时间,正值蒋中正背叛了革命,当时的中国烽烟四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自清是一位爱国青年,他为此时民不聊生的中国心灵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内心因此而悲凉,忧心忡忡。[2]文章中用这样的颜色,来表达了朱自清的忧愁:“淡淡的”“薄薄的”“阴阴的”“斑驳”。这些色彩,描绘出了朱自清灰暗的心情,像极了当时那个灰暗的中国社会。
  四、和谐的画面美
  《荷塘月色》在极尽地展现一个画面对称、追求完美的意象。和谐,是这篇文章的最大亮点,对这篇文章的成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首先,这里存在很多意象,也包括了身在“画中”的朱自清。他的身上,传递了一种“颇不宁静的心情”。再者,冲破云层的月光飞流直下,将那梦幻的荷塘团团围住。月光与荷塘,与朱自清的不宁静互为参照物。由天上到人间、从上至下地将意象纳入到整个画面中去,如此的和谐,妙不可言。朱自清为了组建画面感,也应用了并置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种将具有相同共性的不同物体联系在一起,表达出一种思想感情。例如,“满月”和“眠歌”,朱自清将它们一起描述,来表达他此时此刻的心烦意乱和那淡淡的忧愁,这两个词明显是拼凑出来的,却能更加准确地将那种感情传递出来。
  五、结语
  朱自清的这一篇《荷塘月色》,散发着唯美主义的清新,充分地展现了美带给人的精神享受,这些享受,使得作品自身更加富有神韵。
  参考文献:
  [1]石宇峰.明晰与含蓄之间的艺术——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感悟[J].中外企业家,2014(17).
  [2]樊瑶.试论散文翻译中文体风格的对等——以李明《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4).
  (作者简介:黄肖民,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鲁迅为了批判科举制度,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形象。本文通过介绍虚实结合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仔细分析孔乙己作为知识分子的形象特征和其形象的立体性,揭露科举制度下科考失败的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为读者全面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孔乙己 人物形象 知识分子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主要的考试制度,考中者可以进入仕途,考不中的人,无论学识如何渊博,将一无所有,一文不值。鲁迅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曹雪芹写的一部反映封建家族命运衰败的血泪史,而《红楼梦》中的人物名字也有一定的寓意在其中。书中人物的名字既让故事情节完整地发展,又让读者通过人名的解读对封建家族的生活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是作者爱恨褒贬之前的寄托。  关键词:《红楼梦》 人名寓意 作用研究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为线索,讲述了贾府由兴到衰的过程,其中以史、王、薛三大家族为依托,讲述了
摘要:冰心是我国最为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在文学创作上有许多著名作品,同时她也是比较出名的女性翻译家,对于翻译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理解。在《园丁集》的译文中对她的女性翻译思想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理解她的作品。  关键词:冰心 女性主义 翻译思想  在很多行业和领域里面,性别好像成为了一种无形的门槛,将女性工作者拒之门外,在翻译方面也是如此,女性翻译家的地位一直不被重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得到了
摘要:关于秋的作品,从古到今不胜枚举,既有写秋天的悲凉基调,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有写秋的雄壮之美,如: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但人们最熟知的除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外,莫过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了。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他没有因秋而伤怀,而是用秋天的颜色、味道给读者展示了别样的秋天景色。这种景色是专属于郁达夫的,是他眼中
摘要:《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他的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要想加深对其诗的理解,分析诗中意象是关键。本文通过介绍云彩、金柳、笙箫、青荇、波光以及天上虹这些意象,分析它们在诗中的作用以及它们的情感意义,为《再别康桥》的读者加深理解本诗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再别康桥》 意象 象征意义  诗歌中的象征对于诗歌的感情基调有着重要的意义,读者要想全面地、透彻地了解一首诗,要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
摘要:语言会随着时代文明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而语言的变革也代表着社会文明的变化和发展。在20世纪,中国文人发起一场“新文化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文化思想的变革,也是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其中就有以胡适、鲁迅等人发起的倡导白话文的运动,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融合时的产物,是一场思想文化创新,鲁迅先生更是发表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场运动为之后的“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
摘要:《呼啸山庄》是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作者以女性细腻的笔触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家族之间的矛盾融入在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中。在时间的安排上,作者将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交错颠倒,在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相互穿插中,交代了人物家族之间的矛盾。同时,作者在天气和季节两个方面也有突出的描写,让人物的角色和情感更加饱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呼啸山庄》里的时空是有限制的,并且在“过去”与“现
摘要:甄士隐和贾雨村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中国传统文人形象,他们代表着不同人生际遇下不同的自我选择,寄托了作者对中国士人心态的深刻反思与儒道互补思想的思考。就二人人生经历而言,甄士隐更多地代表着中国道家文化引导下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但在某些阶段还是带有儒家士子的鲜明特征;贾雨村的宦海沉浮之路则更多的是儒家“学而优则仕”的追求。“一甄一贾”,即“亦真亦假”,表明了一种不可调和的互补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