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高效地使用教材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使其“为我所用”;善于把握宏观,抓住核心,处理好微观,提取精髓,合理地打破历史教材的固有模式,以达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把握宏观;抓住核心;处理微观;提取精髓
历史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托,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抓手,无论是教与学都和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如何高效地使用教材就成为教师教学中重中之重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我认为要能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历史教材,使其“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其所困”。要能达到此种境界,那就必须善于把握宏观,抓住核心,处理好微观,提取精髓,合理地打破历史教材的固有模式,达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把教与学都变得轻松起来。
下面就以历史必修Ⅱ“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是如何抓核心、提精髓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
一、 抓核心,就是要宏观把握教材,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在教学中,首先带领学生去分析单元标题“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可以设置成三个问题来分析:(1)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为什么要调整?(2) 经济政策调整的实质是什么?(3) 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经济政策调整的表现?分析后明确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就是在坚持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之所以要调整就是因为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中,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秩序的稳定,其经济政策总是伴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可以列举经济政策调整的表现:手工工场时期:重商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由此可見“经济政策的调整”就成为本单元教学要抓的一个核心,本单元所有的教学知识点都是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的。对于教材所介绍的“1929—1933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以及“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些历史现象,都可以置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在这一时期的表现来理解。这样学生就对本单元的知识学习有了宏观上的把握,也有了一定的高度,就可以把本单元的知识点很好地定位到这个大的知识框架内,认识也就深刻多了,也就抓住了教材的核心。教学上就达到了提纲挈领的效果。
二、 提取精髓,就是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处理好微观
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该部分知识点的精髓就是一对关系的问题,即“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本单元三节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采取何种方式以及如何调整这一关系而展开的,抓住了这一关系,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下面,我就从另一角度以“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解读本单元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一) 本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直接诱因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则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和其生产关系矛盾激化的集中反映。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就是社会的“生产”相对于社会的“消费”而言过剩了(理解的关键点)。因此,“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失调是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那么处于20年代经济繁荣的美国为什么会使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失调呢?课本论述: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家利用手中的生产资料疯狂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剥削以攫取高额利润,国民贫富差距拉大,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而另一方面则是美国社会毫无顾忌地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资本家盲目地扩大生产。
(二)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并影响了其统治的秩序。要解决经济危机就必须调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采取什么方式或手段去调节的问题。
美国胡佛政府采取的是传统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其实质就是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去调节“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但终因危机的破坏性和影响太大而宣告这一传统政策的失败。这也说明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必须要进行调整了。罗斯福新政的出台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就是国家干预,国家干预就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去调节“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如何调节呢?一是调节生产,避免生产过剩;二是刺激消费。把握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新政的各项措施了。比如,工业方面,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开展蓝鹰运动。农业方面,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标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等措施,都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去干预生产的具体表现。干预的目的就是避免盲目生产,防止生产的过剩。在调整生产的同时,政府还积极地去刺激消费。比如,在国际市场采取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在国内为了扩大市场的需求,成立联邦紧急救助署,发放救济金,加强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以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另外新政还通过社会立法来调整劳资关系,维护工人的经济利益,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其表面上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其实质还是解决因资本家过度剥削工人而导致劳动人民贫困而产生的社会消费能力下降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罗斯福新政就是紧紧抓住“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采用了新的方式即国家行政手段去干预调节这一关系,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美国的经济和政治秩序得到稳定,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由传统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开始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教学中,如果我们从这一关系角度入手,无论教师的教或者学生的学都将会变得简单顺畅。
(三) 二战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得资本主义各国陷入二战后的沉痛反思中。反思如何才能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反思如何才能避免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威胁,以维护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安全。(如何维护?还是采取什么方式来有效协调“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二战后资本主义的一系列的新变化就是这一历史思辨的结果。(1) 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效仿罗斯福新政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来调整“生产和消费”这一关系,使得资本主义在战后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也是经济政策调整对生产力起到的推动作用的表现。(2) “福利国家”的出现是战后资本主义的又一新变化。其目的是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安全。我们依然可以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福利国家的推行给予广大民众一定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贫富分化的差距,这就使得整个社会民众的消费能力不至于过低,维持在一个相对的水平之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不会过度激化而出现产品的过剩,就可以相对减少经济危机爆发的频繁程度,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维护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安全的目的。(3) 第三产业的兴起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景象。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教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它拓展了它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如何理解教材的这句话,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我们如果利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解释的话,就比较简单易懂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大困扰,虽然采取了种种办法调节“生产和消费”关系来避免产品的过剩。但是第一、二产业只要生产,就会带来产品过剩的隐患。因此,每当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就会隐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它不会生产产品,只提供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拉动了和刺激了社会的消费。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调节“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可以缓解经济危机的到来,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就是本单元内容的精髓,把握住了这一关系,许多看似复杂难懂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增强了,思路也会变得更加清晰。
在教学中,如何使用教材的方法方式很多。但是,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善于把握宏观,抓住核心,处理微观,提取教材精髓,就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从冗乱的历史现象中走出来,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准确地把握历史的本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运用历史规律去解决历史现象,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我们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人教版历史必修(2).
关键词:把握宏观;抓住核心;处理微观;提取精髓
历史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托,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抓手,无论是教与学都和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如何高效地使用教材就成为教师教学中重中之重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我认为要能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历史教材,使其“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其所困”。要能达到此种境界,那就必须善于把握宏观,抓住核心,处理好微观,提取精髓,合理地打破历史教材的固有模式,达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把教与学都变得轻松起来。
下面就以历史必修Ⅱ“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是如何抓核心、提精髓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
一、 抓核心,就是要宏观把握教材,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在教学中,首先带领学生去分析单元标题“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可以设置成三个问题来分析:(1)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为什么要调整?(2) 经济政策调整的实质是什么?(3) 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经济政策调整的表现?分析后明确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就是在坚持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之所以要调整就是因为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中,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秩序的稳定,其经济政策总是伴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可以列举经济政策调整的表现:手工工场时期:重商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由此可見“经济政策的调整”就成为本单元教学要抓的一个核心,本单元所有的教学知识点都是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的。对于教材所介绍的“1929—1933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以及“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些历史现象,都可以置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在这一时期的表现来理解。这样学生就对本单元的知识学习有了宏观上的把握,也有了一定的高度,就可以把本单元的知识点很好地定位到这个大的知识框架内,认识也就深刻多了,也就抓住了教材的核心。教学上就达到了提纲挈领的效果。
二、 提取精髓,就是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处理好微观
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该部分知识点的精髓就是一对关系的问题,即“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本单元三节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采取何种方式以及如何调整这一关系而展开的,抓住了这一关系,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下面,我就从另一角度以“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解读本单元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一) 本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直接诱因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则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和其生产关系矛盾激化的集中反映。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就是社会的“生产”相对于社会的“消费”而言过剩了(理解的关键点)。因此,“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失调是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那么处于20年代经济繁荣的美国为什么会使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失调呢?课本论述: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家利用手中的生产资料疯狂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剥削以攫取高额利润,国民贫富差距拉大,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而另一方面则是美国社会毫无顾忌地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资本家盲目地扩大生产。
(二)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并影响了其统治的秩序。要解决经济危机就必须调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采取什么方式或手段去调节的问题。
美国胡佛政府采取的是传统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其实质就是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去调节“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但终因危机的破坏性和影响太大而宣告这一传统政策的失败。这也说明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必须要进行调整了。罗斯福新政的出台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就是国家干预,国家干预就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去调节“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如何调节呢?一是调节生产,避免生产过剩;二是刺激消费。把握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新政的各项措施了。比如,工业方面,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开展蓝鹰运动。农业方面,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标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等措施,都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去干预生产的具体表现。干预的目的就是避免盲目生产,防止生产的过剩。在调整生产的同时,政府还积极地去刺激消费。比如,在国际市场采取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在国内为了扩大市场的需求,成立联邦紧急救助署,发放救济金,加强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以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另外新政还通过社会立法来调整劳资关系,维护工人的经济利益,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其表面上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其实质还是解决因资本家过度剥削工人而导致劳动人民贫困而产生的社会消费能力下降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罗斯福新政就是紧紧抓住“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采用了新的方式即国家行政手段去干预调节这一关系,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美国的经济和政治秩序得到稳定,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由传统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开始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教学中,如果我们从这一关系角度入手,无论教师的教或者学生的学都将会变得简单顺畅。
(三) 二战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得资本主义各国陷入二战后的沉痛反思中。反思如何才能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反思如何才能避免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威胁,以维护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安全。(如何维护?还是采取什么方式来有效协调“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二战后资本主义的一系列的新变化就是这一历史思辨的结果。(1) 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效仿罗斯福新政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来调整“生产和消费”这一关系,使得资本主义在战后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也是经济政策调整对生产力起到的推动作用的表现。(2) “福利国家”的出现是战后资本主义的又一新变化。其目的是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安全。我们依然可以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福利国家的推行给予广大民众一定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贫富分化的差距,这就使得整个社会民众的消费能力不至于过低,维持在一个相对的水平之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不会过度激化而出现产品的过剩,就可以相对减少经济危机爆发的频繁程度,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维护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安全的目的。(3) 第三产业的兴起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景象。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教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它拓展了它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如何理解教材的这句话,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我们如果利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解释的话,就比较简单易懂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大困扰,虽然采取了种种办法调节“生产和消费”关系来避免产品的过剩。但是第一、二产业只要生产,就会带来产品过剩的隐患。因此,每当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就会隐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它不会生产产品,只提供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拉动了和刺激了社会的消费。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调节“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可以缓解经济危机的到来,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就是本单元内容的精髓,把握住了这一关系,许多看似复杂难懂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增强了,思路也会变得更加清晰。
在教学中,如何使用教材的方法方式很多。但是,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善于把握宏观,抓住核心,处理微观,提取教材精髓,就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从冗乱的历史现象中走出来,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准确地把握历史的本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运用历史规律去解决历史现象,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我们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人教版历史必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