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故与知新”和孔子的“温故而知新”有所不同。这里要说的“温故”就是复习、巩固旧的知识,“知新”就是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温故与知新,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温故”与“知新”的关系。
一、注意“故”与“新”的连贯性
打破知识的连贯性,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比如学短语之前应该先学习各种词性,然后这样指导学生:动宾短语(这里说的是简单短语,下同)的前半部分必须是动词,受动词支配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等,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掌握了。
打破知识的连贯性,就会造成知识的混乱。比如,初一的词性学习,有的学生往往笼统地把“在”划入介词,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在”作为其他词性时的用法。比如说,“他在教室里学习”的“在”属于介词,他们就误认为“在”在哪里都是介词。假如他们懂得“在”只是用在名词“教室”之前,不修饰动词“学习”,表示“他”的存在,应为动词,就不会弄错了。另外,“在”用在动词之前就属于副词,这一点也要向学生讲清楚。
二、利用“故”与“新”的相关性
课文不同,作者相同。比如学习鲁迅的《社戏》一文,我采用问答式启发学生思考:“你们以前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吗?如果有,是什么?”“学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还记得鲁迅先生的简介吗?”“记得。鲁迅,本名周树人……”学完了《社戏》,我引导学生比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社戏》,有什么异同?”“地点和内容不同,时间相同,表现的思想感情相似。”
课文不同,有的知识点相同。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地捕鸟一节时,我先让学生画出捕鸟时表述动作的九个动词——扫开、露、支、撒、系、牵、看、拉、罩。接着说,这九个动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然后引导学生“温故”:“像这样生动形象地表述一系列动作前面也学过,在哪里?”“在朱自清的《背影》里出现过,其中有表述父亲过铁路给我买橘子时的一系列动作——走、探、攀、缩、倾。”“这些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的什么思想感情?”“表现了父亲的爱子深情……”这时再要求学生写一个游戏,表述系列动作,就相当容易了。
体裁不同,课文表现的思想感情相同。比如教学陈毅的诗歌《梅岭三章》,等学生领会了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时,再引导学生“温故”:“我们过去学习了《刘胡兰慷慨就义》,它表现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现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为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体裁是什么?内容结构包括什么?”“体裁是新闻,内容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小结:同样是反映革命生活的题材,表现人物英雄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为适应不同的需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体裁相同,文章的结构不同。教吴晗的《谈骨气》时,我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再辅导学生理清这篇议论文的结构,即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接着引导学生“温故”:“我们以前学习过毛泽东同志的一篇议论文《纪念白求恩》,它的结构是怎样的?”然后进行比较,《谈骨气》的结构是“总—分—总”,《纪念白求恩》的结构是“分—总”。
三、利用“故”与“新”的相似性
许多字、词的音、形、义相同或相似,我们学习时,就要注意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如用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可以构成许多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用“冈”做声旁,可以组成刚、岗、钢、纲等字。有许多字形相似的字,差别很细微。比如“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一个不封口,一个半封口。汉语中还有许多同义词,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比较这些字词的异同,以“故”促“新”,以“新”带“故”。有的修辞手法也很相似,比如借代和借喻。当学习新的修辞借代时,就用已学过的借喻进行比较,区别异同。
四、利用“故”与“新”的相融性
新知识中含有已学过的旧知识。比如学习主谓短语,要指导学生理解两个词之间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被陈述的叫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陈述主语的叫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在学习主谓短语的同时,也复习了已学过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旧知识中含有新知识,即对旧知识有新的体会或发现。比如,学生原来学习了“麦茬儿”,“茬”表示农作物收割后留在地里的茎和根。后来,在《榆钱饭》中,又学习“稻麦两茬”,这里的“茬”表示在同一块地上,作物种植或生长的次数。旧字又有了新的意义。
责任编辑魏文琦
一、注意“故”与“新”的连贯性
打破知识的连贯性,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比如学短语之前应该先学习各种词性,然后这样指导学生:动宾短语(这里说的是简单短语,下同)的前半部分必须是动词,受动词支配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等,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掌握了。
打破知识的连贯性,就会造成知识的混乱。比如,初一的词性学习,有的学生往往笼统地把“在”划入介词,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在”作为其他词性时的用法。比如说,“他在教室里学习”的“在”属于介词,他们就误认为“在”在哪里都是介词。假如他们懂得“在”只是用在名词“教室”之前,不修饰动词“学习”,表示“他”的存在,应为动词,就不会弄错了。另外,“在”用在动词之前就属于副词,这一点也要向学生讲清楚。
二、利用“故”与“新”的相关性
课文不同,作者相同。比如学习鲁迅的《社戏》一文,我采用问答式启发学生思考:“你们以前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吗?如果有,是什么?”“学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还记得鲁迅先生的简介吗?”“记得。鲁迅,本名周树人……”学完了《社戏》,我引导学生比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社戏》,有什么异同?”“地点和内容不同,时间相同,表现的思想感情相似。”
课文不同,有的知识点相同。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地捕鸟一节时,我先让学生画出捕鸟时表述动作的九个动词——扫开、露、支、撒、系、牵、看、拉、罩。接着说,这九个动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然后引导学生“温故”:“像这样生动形象地表述一系列动作前面也学过,在哪里?”“在朱自清的《背影》里出现过,其中有表述父亲过铁路给我买橘子时的一系列动作——走、探、攀、缩、倾。”“这些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的什么思想感情?”“表现了父亲的爱子深情……”这时再要求学生写一个游戏,表述系列动作,就相当容易了。
体裁不同,课文表现的思想感情相同。比如教学陈毅的诗歌《梅岭三章》,等学生领会了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时,再引导学生“温故”:“我们过去学习了《刘胡兰慷慨就义》,它表现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现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为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体裁是什么?内容结构包括什么?”“体裁是新闻,内容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小结:同样是反映革命生活的题材,表现人物英雄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为适应不同的需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体裁相同,文章的结构不同。教吴晗的《谈骨气》时,我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再辅导学生理清这篇议论文的结构,即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接着引导学生“温故”:“我们以前学习过毛泽东同志的一篇议论文《纪念白求恩》,它的结构是怎样的?”然后进行比较,《谈骨气》的结构是“总—分—总”,《纪念白求恩》的结构是“分—总”。
三、利用“故”与“新”的相似性
许多字、词的音、形、义相同或相似,我们学习时,就要注意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如用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可以构成许多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用“冈”做声旁,可以组成刚、岗、钢、纲等字。有许多字形相似的字,差别很细微。比如“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一个不封口,一个半封口。汉语中还有许多同义词,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比较这些字词的异同,以“故”促“新”,以“新”带“故”。有的修辞手法也很相似,比如借代和借喻。当学习新的修辞借代时,就用已学过的借喻进行比较,区别异同。
四、利用“故”与“新”的相融性
新知识中含有已学过的旧知识。比如学习主谓短语,要指导学生理解两个词之间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被陈述的叫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陈述主语的叫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在学习主谓短语的同时,也复习了已学过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旧知识中含有新知识,即对旧知识有新的体会或发现。比如,学生原来学习了“麦茬儿”,“茬”表示农作物收割后留在地里的茎和根。后来,在《榆钱饭》中,又学习“稻麦两茬”,这里的“茬”表示在同一块地上,作物种植或生长的次数。旧字又有了新的意义。
责任编辑魏文琦